五四新文化运动

时间:2023-11-06 12:42:12编辑:莆田seo君

1、思想观念的现代性: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五四文学最突出的转变。思想观念包括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教育观念、历史观念、家庭观念等等。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

2、情感体验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情感体验上的现代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群体性情感的淡化和对个体性情感的强调二是对规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对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强调个体性情感,就是重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细微性、差异性,重视不同个体对感情体验的自我特征。

3、思维和想象方式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思维和想象方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强调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特点。

4、艺术形式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

5、语言系统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语言系统方面的变化,总体上是用白话语言系统取代了文言语言系统,确立了现代文学语言书面语。

扩展资料

(五四文化运动)

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涵盖了民初在北京发生的一场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运动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的文化运动称为五四文化运动。

1924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秘书毛泽东联名发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党和团的组织开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纪念和宣传活动,强调恢复国权运动、新文化运动,纪念五五(马克思诞辰),目的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都肯定五四文化运动,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运动”和与之相对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均产生了大影响。

上一篇:怀化学院中文系

下一篇:奔富葛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