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8米;嫩枝有灰黄色星状绒毛;老枝秃净,略有皮孔;芽体无鳞状苞片,有星状绒毛。叶纸质或膜质,倒卵形,稀为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6-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稍不等侧,上面绿色,脉上略有毛,下面有柔毛;侧脉7-9对,第一对侧脉有不强烈第2次分支侧脉,在上面很明显,在下面突起,网脉明显;边缘密生小齿突,叶柄长8-15毫米,有星毛;托叶线形,长8毫米,早落。雄花总状花序无正常叶片,萼筒极短,萼齿匙形;雄蕊近于无柄,花丝极短,与萼齿基部合生,花药2室,长约1毫米。雌花穗状花序长6-8厘米,基部有1-2片叶子,花序柄长3厘米,与花序轴均有星状绒毛;苞片披针形,长2毫米,小苞片窄披针形,长1.5毫米,均有星状绒毛;萼筒壶形,长约3毫米,萼齿长1.5毫米,均有星毛;退化雄蕊5个,无正常发育的花药;子房上位,有星毛,藏于萼筒内,花柱长3-5毫米,突出萼筒外。果序长10-20厘米,花序轴稍增厚,有不规则棱状突起,被星状绒毛。蒴果无柄,卵圆形,长1厘米,先端尖,被灰黄色长丝毛,宿存萼筒长4-5毫米,被褐色星状绒毛,与蒴果离生。种子长8毫米,黑色,有光泽,种脐灰白色。[1]
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1100至1600米的山谷或杂木林中,通常适生于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林地郁闭度较大、水分条件良好、相对空气温度在80%以上、土壤为中性至微酸性的山地棕壤土,日照时间每天在7小时以上的中低山的山谷及河边风吹台上,具有耐间歇性的短期水浸的能力,具有喜肥,喜水,喜光的特性。山白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是较严格。野外山白树常与领春木、构树、灯台树、八角枫、金钱槭等组成乔木层,林下的灌木和藤本植物有鸡桑、悬钩子、五味子等,林下的草本植物有细梗荞麦、水杨梅、重楼等。
分布范围山白树
分布区在北纬31.9°-35.5°、东经105°-112.5°的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北(神农架、保康和竹溪)、四川(青川和城口)、河南(辉县、济源和嵩县)、陕西(户县、太白山和丹凤)及甘肃(天水、康县和文县)等省。繁殖方法种子处理山白树通常用种子繁殖。种子约在10月中旬成熟,采收时连同果穗一起采回,置室外晾干,去除果皮待用。在当年11月上旬进行湿沙层积法催芽其方法是:在露天地选择地势较高,土壤干燥的地方挖深、宽各70厘米的坑,在坑底先垫15厘米厚的粗河沙,在中央竖10厘米粗细的草束,然后将种子与3倍的湿沙混匀,放入坑内,离地面20厘米时覆湿沙30厘米,最后再覆土15厘米堆成屋脊形,并在周围挖好排水沟,防止积水造成种子霉烂。经过层积处理后的种子用45℃温水浸泡48小时,然后用5%福尔马林浸种30分钟,封闭2小时进行消毒即可进行播种。
整地播种播前深翻土壤,拣除杂物,每亩拌6%可湿性六六六药粉3千克,然后作床。床高10厘米,宽1米,床面均匀铺厚6厘米的腐殖质土。播种在第二年4月中、上旬进行。在苗床上横向开深3厘米、宽10厘米的沟,沟间距30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2厘米的腐殖质土,耙平,稍作镇压、浇水,再覆盖一层薄土保墒,以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当浇水,大约半月后开始出苗,1个月后苗即可出齐此时应搭好高80厘米的荫棚,避免日灼。随后的管理同一般育苗要求,6月上旬进行间苗,橙土、除草和施肥等,以保证植株生长旺盛。随着苗木的生长,遮荫时间可逐渐缩短至8月中旬可撤除荫棚。山白树的出苗率可达95%以上,一年生苗高30-50厘米,地径粗0.5厘米以上,两年生山白树苗可以出圃移栽定植。
栽培技术栽植选择地势较平(山区也可在坡度不大的缓坡栽植),土层较厚,土质较肥沃,光照充足,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细致整地,栽植株行距视培养目的而定,如果是培育大规格苗木,可适当密些,如果造经济林可适当稀点。按三角形或正方形配置,挖穴规格0.5米×0.5米×0.6米,也可施少许复合肥,苗木慢慢放进穴中,表土心土分开放置。穴底施有机肥500克,把营养钵小心去掉,注意保留根部心土,把原来的营养土也要放入穴内,然后埋上表土,最后填入心土,不要填得太满,留8-10厘米深度以便浇水,填好后把苗子小心向上提一提,使根系舒展,防止窝根,用脚轻轻踩实,最后浇上定根水,待水干后打上封堆。栽植初期,可间种套种农作物,注意最好不种高杆作物。农作物距苗行应保留50厘米左右的距离。
抚育三分栽七分管,栽后要及时检查,对死苗要及时补上。废弃的营养钵要收集起来,集中处理,以防污染,及时排灌,松土除草,保证通风透光。适时追施肥料。修剪整形,防治病虫害,防止牲畜践踏、啃食等等。
主要价值科研山白树是古老的物种,历史上,其分布很广泛。近年来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很多研究者认为山白树属是金缕梅科较为原始性和孤立的一个属;而金缕梅科又处于双子叶植物纲的基部,与该金缕梅亚纲中绝大多数科类似,都是白垩纪一老第三纪常见或处于优势的古老成分。
山白树分布区在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区域,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属于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华中地区。其山白树属在金缕梅科内具有孑遗性和原始性,并和牛鼻栓属同属一族。应俊生认为现代生活的山白树只出现在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是由于该中心长期处在相对稳定的温和湿润环境中,有利于古老植物的保存,这就使得第四纪山白树在这里能够生存和繁衍,冰期后以川东一鄂西为中心,向北迁移到秦岭、山西的中条山等地。但这一说法尚没有证据支持。因此,有必要对山白树这种古老植物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不但可以揭示该属植物的迁移、进化历史,而且对于了解华中地区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形成机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山白树为中国特有,具有很多应用价值,于园林中培育应用,不仅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和观赏效益,而且对其迁地保存,以及普及植物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观赏山白树树干耸直,树形卵圆形,嫩叶苍翠欲滴,叶片疏密得当,果序悬垂,如一串铃铛随风飘荡,甚为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适合用于庭院绿化和行道树。有一定耐阴能力,可构建地带性人工植物群落,又可在城市生态公益林与其它阔叶树种混交种植。鉴于山白树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具有科研和教育意义的内涵,其在校园绿化和公园栽植尤为适宜。山白树根系发达、喜水、能耐间歇性的短期水浸,固土能力强,是营造固岸护滩林的优良树种。
经济山白树木料结果细致,心材边材不甚分明,纹理通直,材质坚硬,是制造家具等的优良木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有科学家在1995年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原子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山白树属植物花粉的组成成分,表明山白树属植物花粉含有丰富的淀粉、油脂和蛋白质,脂肪酸中又有较高的油酸和亚油酸,同时又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黄酮类,具有良好的食用及保健功能。
山白树种子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富含钾、钙、镁、铁、锌、硼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含有17种氨基酸,在食品、医疗保健方面具有一定开发前景,可作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植物进行开发利用。其油脂中的脂肪酸是否主要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更多种类的矿质元素含量需进一步研究。
保护级别物种现状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1]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上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也号称活化石植物以及中国陕西省重点保护物种。山白树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化石曾经在欧洲古新世地层中被发现过,这说明历史上山白树分布是很广泛的,该物种在新生代可能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截止2013年仅零星分布于陕西秦岭、四川巴山、陕西中条山,湖北神农架等中低海拔温带亚热带林区。
濒危原因山白树濒危的原因来自其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山白树有限的生态幅使其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差;二是该物种生长缓慢,种群小,有可能产生遗传漂变等。外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人为破坏其生境使山白树的有效群体下降,导致山白树群体内近交几率增加和近交衰退,最终使其适用性和生活力下降,亦成为濒危的原因。
保护措施在山白树的分布区中除太白山、佛坪、神农架设有自然保护区外,其它各地尚未保护。建议在未建保护区的地方从速设立几处保护点,同时进行移栽和播种繁殖试验,扩大其生长范围。[1]
加强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应继续对山白树的生长繁殖特点及其生态需求(如光照、水分、土壤等)进行研究,以便合理地选择甚至创造适宜的生境,更有效地实现保护;同时继续努力探讨山白树病虫害防治及其繁殖、栽培、保存的新方法;特别对其进行详细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对其进行生殖生物学研究,分析其生殖过程各环节中是否存在生殖障碍;对山白树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其遗传结构;对其进行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重现其进化历史,揭示其进化潜能。总之,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其致濒原因,为后续保护和开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应加大投入,常抓不懈。一是建立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对资源进行就地保护。要加强管理措施,对树种分布集中的区域进行重点专类保护;要重视规划,在保护区的旅游线路、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中,要提前做好规划,避免对自然生境的破坏;要加强措施和抚育管理,改善各珍稀树种的群落结构,增强其自然更新能力。二是发挥迁地保护在保护珍稀树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迁地保护的方法主要有活体栽培、种子库、离体保存和DNA库等,有计划地建设珍稀树种驯化、繁育基地。
增强保护意识
通过博物馆、电视、广播、媒体等方式,教育广大群众尤其是山白树分布区内居民,使其认识到保护该物种资源的重要意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深人人心,建立起全民保护意识。同时要让群众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认识到破坏山白树资源的法律后果。有必要在林场、公园、药用植物园、甚至校园等公共场所引种栽植珍稀濒危植物山白树,并利用这些园地,挂牌介绍展览,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物种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