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明

时间:2023-10-31 12:02:21编辑:莆田seo君
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学校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具有古典风韵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和良好社会美誉度的学院。

文学院拥有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管理团队。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09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

学科建设

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公关与文秘方向)、对外汉语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首批品牌建设专业和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文学院自1979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以来即有教授评审权,至今作为学校申博工程建设的两个重点学院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等硕士点,同时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学院教师秉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求实的学风,注意吸收国内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切实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巴蜀文化研究、唐宋文学及边塞诗研究、古代词曲研究、古籍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160余项。文学院教师编撰的《巴蜀文化大典》《巴蜀艺文五种》《巴蜀文学史》《中国分体文学史》《中国边塞诗史》《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杨雄集校注》等著作,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赵义山教授的《明清散曲史》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种优秀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学院“学术前沿系列讲座”活动已成传统,在近三年内邀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此讲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文文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2800多人。办学六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全日制毕业生和继续教育毕业生2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而且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高级管理的人才不胜枚举,他们以骄人的业绩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师教育培养项目。

嘉陵流碧,果城怀玉;博文约礼、励教泽人。

文学院坚持勤奋求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育人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一直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至今,学院党政领导集体带领全院师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取得明显成绩。我们希望继续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期盼与更多的有识之士携手共创未来。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同时又是省级精品课程。该学科下设一室两所,即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取得博士学位者3人,在读博士4人,取得硕士学位者12人;六十岁以上2人,五十至六十岁6人,四十至五十岁6人,三十岁至四十岁6人,三十岁以下5人。本学科学术梯队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成员中佘正松教授为省级学术带头人,杨世明教授、周晓琳教授、蔡东洲教授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唐宋文学文献、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和巴蜀文化及文学文献方面取得的成就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省内外学术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该学科未来四年的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2至3名在省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研究成果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能够独立主持和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的学科骨干,并力争入选四川及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坚持特色研究,将唐宋文学文献、巴蜀文化及文学文献和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这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继续深入进行下去,使研究成果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在建设好现有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古典文献学博士点。

本科专业设置

一、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文学、文学概论、美学、普通写作学、中学语文教学法、逻辑学、普通话等。

就业方向: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在除教育机构外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等。

二、专业名称:对外汉语(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和写作、汉英互译、跨文化交际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潜能,适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学双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在国内外中小学从事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在各类研究所从事语言研究工作。

三、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在新闻文艺出版、宣传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及教育、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写作学、中国古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学、档案学、马列文论、逻辑学、中国文化史概论、普通话等。

就业方向: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秘、宣传、管理等工作。

教师名单

教研室名称教师名单(截止2008-11)汉语教研室杨超查中林康健杨小平朱成勇赖慧玲吴继刚邓春琴廖德明余霞薄守生杨华谷俊曾晓舸朱力写作教研室粟斌孟川李新道刘晓红陈云芊廖瑜陈伶俐程磊王小娟刘虹利文艺理论教研室刘玉平刘进杨红旗李仕华周晓华陈平胡坤玉刘麒麟李媛龚婷古代文学教研室赵义山周晓琳何尊沛文航生王胜明黄鹏何柯唐爱民郑海涛姚永辉徐强马强才邹明军余作胜罗建新强中华方新蓉严正道胡燕孙宝邱奎孙月霞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傅宗洪程丽蓉何希凡傅学敏邱艳张霞傅华王琳任军罗文军龙彦竹甘秋霞徐勇
硕士点建设硕士点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

领衔导师:

周晓琳佘正松

导师:

赵义山郑杰文何尊沛曾良黄鹏王胜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

领衔导师:

周晓琳佘正松

导师:

赵义山郑杰文何尊沛曾良黄鹏王胜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

领衔导师:

傅宗洪

导师:

刘玉平刘进何希凡雷华王远舟程丽蓉傅学敏杨红旗曾宏伟

汉语言文字学

领衔导师:

查中林

导师

:唐韵杨超康健

语文学科教学论

领衔导师:

翟启明陈树生汪莉粟斌基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从1979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06年7月止,已培养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69名。至今,在校研究生共有55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5名(含1名特聘教授),副教授2名,负责人是周晓琳教授。该点共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养人才的经验,导师们敬业求实,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学有专攻,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在古代诗歌、古代词曲、巴蜀文学等研究领域居于省内或国内的领先水平。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特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如天府学者赵义山教授在散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有的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如四川大学的祝尚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真伦教授;有的已取得博士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近十位毕业生至今正分别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1979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革后国家首批招生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招生的硕士点。现有唐宋文学文献、汉魏南北朝文献和巴蜀文化文献三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18人。该点依托西华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富,特色鲜明。该点的毕业生有不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培养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踏实、谨严、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本门学科、专业的学术动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并能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4、具备担任高校教学、编辑出版、科研等工作需要的中国现当代的知识与技能。5、身体健康。自1999年起招生,已毕业硕士生30人全部在本科院校就业,毕业时及毕业后考上博士研究生8人。有在校硕士生42人。设置三个研究方向:词典学,近代汉语研究,汉语词汇学。导师4人:查中林教授,唐韵教授,杨超教授,康健副教授。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除公共课外,开设现代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5门,汉字学等专业选修课6门。2005年,其所参编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获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著的《四川方言语词和汉语同族词研究》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自1997年秋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招1人,1998年招1人,1999年招2人。2001年招1人,2002年招5人。2003年招7人,2004年招5人。2005年招5人,2006年招6人研究方向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3、巴蜀文化文献:立足巴蜀,以古代巴蜀文化名人及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巴蜀地区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1、作家与文本研究:培养学生从个案入手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点”带“面”,由此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轨迹。2、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研究:重点研究“五四”迄今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现象,进而探寻其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3、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些年来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文学史现象进行新的阐释。1、辞典学:重点研究辞典学理论、辞典编纂的一般规律。2、近代汉语:重点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探寻其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3、词汇学:重点研究汉语词汇的特征、词义的性质与训释的方法。主要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原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智育、模式和语文心理学,语文教育管理学及语文发展史。学制学制——三年1、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与知识,阅读该专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通过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考试。2、第二学年:选定主攻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开始进行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任务。3、第三学年:写出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学制——三年2、第一学年加深、扩大专业知识理论,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文献著作。第二学年选定研究方向,并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第三学年写出并通过论文答辩,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任务。学制——三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和研究;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三年培养方式1、导师制与硕士点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2、导师对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4、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学生应在省级以上的正式刊物至少发表一篇论文。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课题组培养相结合的办法。2、导师不仅对硕士研究生业务上进行指导,也要注意教书育人的工作,作较全面的管理。要有定期检查,并将有关教学情况定期提供给业务主管部门。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4、支持学生参加必要的院内外学术活动。规定研究生必须在三年内参加1-2次学术交流会,研究生必须向院内本科以上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正式发表一篇论文。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2、导师对研究生既进行业务指导,也做育人和管理工作。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课堂教学要注意把讲授同讨论、实习结合起来。4、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至少两次;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察至少一次;为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至少作一场学术报告;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一篇论文。1、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分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能力实践课,文献阅读,以及同等学历,跨专业报考学员的基础专业补修的本科课程。2、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计划):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个别指导并重;以学生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以理论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现场考察研究并重。学习资源,以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并重。每学完一门课程,必须写出一篇以上的质量较高,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发表的为优,并以此作为该门课程的记分依据。非学位课程以讲授为主,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3、学术活动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答辩资格。课程设置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相关学科课程四类。学生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8学分。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2学分(详见附表)。课程分公共课、专业课、补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详见附表)。
学术专著

(不含教材):

1《高适研究》佘正松巴蜀书社

2《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杨世明(2)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

3《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独立)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

4《王昌龄集编年校注》胡嗣坤(独立)2000巴蜀书社

5《中国文学的伦理精神》周晓琳(2)2001四川人民出版社

6《关羽崇拜研究》蔡东洲(1)文廷海(2)2001巴蜀书社

7《琴棋书画》周晓琳

8《笔墨纸砚》黄鹏

9《三苏全书》周斌(1)巴蜀书社

10《中国宗教胜迹诗文碑联鉴赏辞典》杨世明(3)2001重庆出版社

11《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龙显昭(1)蔡东洲(2)2001巴蜀书社

12《三国志研究》金生杨(2)2001巴蜀书社

13《论冯时行及其〈缙云文集〉研究》胡嗣坤(1)2002巴蜀书社

14《苏氏易传研究》金生杨(独立)2002巴蜀书社

15《贾岛诗集笺注》黄鹏(独立)2002巴蜀书社

16《巴蜀文学史》杨世明(独立)2003巴蜀书社

17《〈长短经〉校证与研究》周斌(独立)2003巴蜀书社

18《中国传统文化要略》蔡东洲(1)2003巴蜀书社

19《安丙研究》蔡东洲(独立)2004巴蜀书社

20《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化心态》周晓琳(独立)2004巴蜀书社

21《李益研究》王胜明(独立)2004巴蜀书社

22《巴蜀佛教千碑集》龙显昭(1)蔡东洲(2)查中林(3)2004巴蜀书社

23《杜荀鹤及其研究》胡嗣坤(1)2005巴蜀书社

24《唐诗史》杨世明(独立)重庆人民出版社

人才培养

至今文学院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高职教育。

杰出校友

教科文卫(部分)

蓝疆58届诗人、原《星星》诗刊编辑部主任马超文原四川自修大学常务副校长王锡宇60届原四川电大副校长、四川省招生办主彭斯远62届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林文询65届作家、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

公务员系统

廖世孔60级四川绵阳市第三届、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母继福63级原四川广元市委副书记陈贵华77级四川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驻京办党组书记、主任赵映坤77级原四川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俊安77级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巡视员

上一篇:腰围64是几尺

下一篇:三人麻将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