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

时间:2023-10-30 22:00:59编辑:莆田seo君
人物事件

1916年9月生于岗岔楼村一个地主家庭。她降生时,父亲李超千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在当地算是个有文化的人。李克林还没有懂事,母亲去世了。继母对李克林不好,父亲在李克林5岁时把她送到生母的娘家,和外婆相依为命,由舅舅教着识字。幼小的李克林识字很快,使舅舅暗暗称奇。

20世纪初的豫南社会非常混乱,土匪横行。李克林的祖父是一个大地主,在当地是一个说话带响的人物。他在家院门口修起了一个岗楼,一旦遭遇土匪袭击,全家人就躲到岗楼里去。李克林7岁那年,祖父病故。就在出殡的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土匪乘乱袭来,举火烧毁了祖父的灵柩,将一家人吓得丧魂失魄。从那以后,李氏家道渐渐衰落了。李克林的父亲到县城里躲了些日子,对家乡农耕之事也渐渐管得少了,以当小学教师为主业。

经历了祖父出殡那个骇人之夜的李克林回到了外婆家。舅舅也是一个地主,且是当地书香人家,有相当多的藏书,幼年李克林很快爱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她喜欢书中杀富济贫的好汉,希望过上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10岁的时候,舅舅家为躲避土匪一度搬进新野县城,就送她上了小学。开始她还有些跟不上,但一年以后就成了班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书的李克林很快就知道,舅舅让她上完小学就回家。

李克林的表兄弟们多在上中学,回家纷纷讲述学校生活,李克林陡生羡慕之情,但觉得他们都是男孩,自己没法比。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有一个名叫孟昭莲的表姐,在邓县县城里上寄宿制的女子中学。有段时间她经常来家里,谈论学校生活,引起了李克林的极大兴趣,就向父亲表露了想上中学的心愿。没想到这回父亲竟同意了,李克林来到邓县上中学,从此离开了外婆。这是1930年,李克林14岁。

新知识催生心中的希望

李克林刚过10岁,家里就给她订了婚。李克林满心不愿意,又觉得自己还小,羞于谈论婚嫁,也就不去管它。

在中学,她读到了鲁迅的书,又接触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还有高尔基的作品,深受影响。她对封建家庭充满了怨艾,希望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3年后李克林初中毕业,老师们都说她的成绩好,劝父亲继续供女儿上学。父亲的日子也不宽裕,就和女儿商量今后怎么办?原来,父亲早已将女儿许配的那户人家正在准备迎娶李克林。已经受到新思想熏陶的李克林哪里肯依,表示自己决不跟父亲回家,决不服从包办婚姻。

好在天遂人愿,此时父亲的思想逐渐开明。他也很喜欢阅读进步作家著作,尤其喜欢读邹韬奋办的《生活》杂志,立志做一个新人。当下他听得女儿作此表示,也就遂了李克林的心愿。既然老师们说女儿学习好,就让她去考试吧。结果,那户人家等不及了,干脆退婚。

17岁的李克林来到开封,同时报考女子高中和女子师范学校,而且都考上了。一开始,她上了开封女子高中,很快发现自己的英文基础弱,教材全部是英文的,实在跟不上,加上家里经济情况吃紧,于是又转入女子师范。

开封女子师范是官办学校,每月发给学生6元钱,除去伙食还能略有节余,报考的人很多。李克林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自信心也加强了。

李克林在开封女师读书3年,整整3个春秋都没有回家。刚入学的时候,她的情绪还比较低沉,觉得社会黑暗毫无出路,书读得再好能有什么用?后来,在学校进步知识分子带动下,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传单,尤其是阅读了鲁迅、巴金的著作和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新小说,思想逐渐开朗。她知道了,人民要过幸福的新生活,首先要打破旧世界。她暗自下了决心,一毕业就出去投奔革命,彻底改变黑暗社会。

1936年暑假,李克林从师范学校毕业,因一时没有找到投奔革命的门路,只好到河南新野县一个女子小学教书。半年后母校邓县女中有了机会,她又到那里当了半年代课教师。

延安

太行山

就在1937年的暑假里,“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河南的社会空气一变而风云激荡。这时,李克林得知红军长征到了陕北。革命的中心在延安,她要到延安去。这回,又是表姐孟昭莲当了表率,李克林和她作伴一起来到陕西渭南,延安就遥遥在望了。为解决盘缠之需,她们先在赫水镇的一家农校得到了当代课教师的机会。

这段时间,李克林心情很愉快。有一张1937年11月30日摄于渭河边的照片被保留了下来,照片上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李克林,旁边有一个似乎正在低头吸烟的外国小伙子,无人知晓他的名字,也许是个俄国人,因为照片背后有李克林的笔迹:“我不会吸您苏联的纸烟,但我却会记着这个难得的相会。”下面是她的签名:李荧(李克林上中学时用的名字)。不会有人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了,照片中那个小伙子的故事深深地埋藏在李克林心底,现在已经消失了。

农校里有中共地下党组织,了解到了李克林和表姐的进步倾向。年底,农校的王璋峰老师介绍她们去陕西三原县安吴堡,到胡乔木、冯文彬负责的青年训练班学习。

经过青训班的短暂学习,李克林在1938年1月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这位女性从此启用了“李克林”的名字,一直用到最后的时刻。一个月后,李克林在延安入党。后来她写道:“我从小也没个家,从此我有了温暖的家。在革命队伍里我感到无限的温暖。”

在陕北公学学习数月后,她转入抗大学习。1938年年底毕业前夕,129师政委邓小平来抗大作报告。他讲述的敌后根据地的战斗对李克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她当即报名要求到敌后根据地,到太行山去工作,结果如愿以偿。

1938年12月9日,以抗大毕业同学为主、到华北敌后工作的人员50多人离开延安。他们经过咸阳的时候,李克林和杨尚正(杨白冰)等31人在咸阳被警察局扣留,在关押两个月后转到西安继续扣押。受扣押期间,李克林被推选为党的临时组织负责人之一,带领被关押人员与国民党警察当局坚决斗争。实际上,到西安以后,对他们的关押已经松懈。1939年3月8日,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李克林等被关押的战友全部乘乱逃出,来到了七贤庄的八路军办事处。他们短暂停留后转赴太行山。

这段被国民党警察扣押的时间总共3个月,遭此磨难者被集体关押,因此是便于相互证明的。

奔向血火相搏斗的太行山

1938年4月间,李克林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在高扬领导下办小报《平汉线报》。约到1939年下半年,林韦前来担任该报负责人。他和李克林是抗大同期同学,但在抗大只见过一面。共同的工作使他们彼此熟悉了。原来他们都爱好文学,有共同的语言。

后来,他们的小女儿李银河说起父母的恋爱:一个夏天,有一次趟水过河,林韦站在浅水中拉了李克林一把。当他们的双手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李克林的心剧烈跳动了。

他们于1939年11月结婚,李克林在次年生了第一个孩子。像那个时代拼力工作的人们那样,李克林把刚出生的女儿寄养在老乡家,自己回到工作第一线。她于1942年1月到1943年底,任河北赞皇县委宣传部长。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敌我双方扭杀在一起,李克林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战火和血海交织的残酷斗争给李克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1944年初,李克林又怀孕了,上级将身体不便的她调回根据地中心,到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她由此结识了自己的新领导——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

张磐石很快发现,李克林不但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富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且思想敏锐,富于正义感,是干新闻工作的一把好手。1946年4、5月间,邓小平政委托付张磐石等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张磐石马上确定,李克林参加报社的创建。李克林生命中崭新的一页就此揭开了,她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为数不多的几位女编辑之一。[1]

上一篇:婚姻图片

下一篇:曼城是哪个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