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系藏语,汉意为两棵油松或油松。相传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处有两棵苍劲挺拔的油松。据《丹珠尔经纲目卓尼历史如意宝鬓》和《安多政教史》记载:1254年(藏历第四绕迥木虎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诏请,在赴京途经卓尼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将寺址选在这里。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此后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卓尼”是“召相”之变音。“卓尼”还有另一解释:相传卓尼土司的祖先当初从西藏盼包宗(今达孜县)起程东来之际,其所在部族的首领穆旺坚参告诉他们:“你们一直向东走,可遇到一条大河,那儿有很多的交相(油松)。”土司先祖率部辗转到达今卓尼时,果然遇见了滔滔东流的洮河,并有很多油松。于是,抑制不住喜悦心情,脱口说出“交相尼达”! 在这里“尼”可解释为“找到”、“寻见”。按寺址的土壤和当地气候来看,适宜油松生长,当时八思巴派人建寺,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两棵油松树,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而卓尼之所以在藏区和内地享有一定盛誉,是与卓尼悠久的历史、卓尼土司的政教业绩、卓尼大寺及其卓尼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等卓尼地区光彩夺目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地理位置卓尼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区卓尼县内。藏语称“噶丹雪珠林”(具喜讲修洲)、“当增达尔吉林”(禅定兴旺洲)。位于县城北平台上。
历史沿革相传十三世纪初,这里建有一座宁玛派小寺。约1269年,八恩巴赴京,途经此地,留其随行萨迦格西·希日益西宏法。后经萨迦格西·希日益西努力,将原寺改为萨迦派寺院,并委任协地(系杨土司始祖)为寺主。明天顺三年(1459),卓尼第二代土司之弟仁钦龙布(1439一?)从西藏学成归来,改卓尼寺为格鲁派寺院,并担任了首任法台。自此,该寺发展很快。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卓尼第10代土司罗桑敦珠(杨威)次子阿旺赤列嘉措任该寺法台,康熙五十二年(1713),随长兄杨汝松赴京觐见康熙帝。康熙帝封他为“崇梵净觉禅师”,敕赐“禅定寺”匾额。从此,卓尼寺又称禅定寺。此后,于1714年建参尼札仓, 1729年建居巴札仓,约在乾隆年间建萨里哇札仓(天文学院)和崇巴札仓(法舞学院),从而发展成一座正规的格鲁派大寺,寺僧最多时达到3000人。1912年,该寺毁于兵燹。1931 年,在卓尼第19代土司杨积庆主持下重建,历时6年竣工,规模小于从前。1958年前夕,全寺有僧众300余人,该寺1966年拆毁,近年来重修大经堂和一部分僧舍,现有寺僧近200人。
管理体制卓尼寺教权历来由卓尼土司杨氏家族掌握,由出身于该家族的僧人担任僧官(后称堪布),总揽全寺政教事务。该寺的管理体制如下:
1.
堪布系统
。堪布原通称“僧官”,由土司家族的僧人充任。清乾隆六十年(1721),该寺第三任僧官罗桑丹贝坚赞于印经院组织人力开始雕刻《甘珠尔》印版,历时10年,于雍正九年(1731 )完成。为此,五世班禅授给他“堪布”名号。自此,僧官改称堪布。堪布下设大小头目2人,选择熟悉经文、品行端正、善于办事的僧人,由堪布提名委任。大头目主管全寺的行政事务,并协助堪布管理44个属寺的宗教、行政、财务、教规教法等;小头目主要负责处理外事及其他属寺的部分事务,实际是堪布属下的办事员,有时可代替大头目行使权力,无一定任期。大小头目之下,设班头2人,负责监察全寺僧人遵守律戒的情况。此外,堪布下设“尚书楼”机构。尚书楼,意为头目掌印处,由该寺所辖17教区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具体掌管各札仓的总务、财会等。尚书楼有定期议事章程,凡经共同研究而不能解决者,上报堪布。2
.法台系统
。法台,当地汉语称“压床高僧”,分总法台和札仓法台,分别掌管全寺或各札仓的宗教活动及有关事务。总法台由堪布委任,任期3年,下设大格贵(俗称铁棒喇嘛),管理全寺司法及寺规执行情况。更换方法是,先由上届大格贵提名,经尚书楼初步审议,最后由堪布择定。大格贵领导尚书楼,尚书楼下设翁则(领经师)1人、聂尔哇(管家) 4人。翁则负责领诵经文,并无实权,任期不定;聂尔哇一般从17教区的代表中选任,主管寺院的各类财产,任期限定1 年,产生方法雷同于大格贵。四大札仓卓尼寺设四大札仓,是总法台和大格贵之下独立的宗教与经济实体,其管理体制属法台系统。其中,参尼、居巴二札仓设置相同,各设法台、格贵1人。法台负责经文教授和本札仓的宗教事务,任期3年,由堪布任免;格贵负责纠察本札仓僧众的守戒遵法情况,由本札仓毕业的僧人经尚书楼提名研究、堪布确定后充任。格贵下设翁则1人,聂尔哇4人,其职责同大格贵下的翁则和聂尔哇,唯权限略小,仅限于本札仓。
参尼札仓以教授因明学等为主,学僧毕业后有资格进入唐巴札仓学习。3年后,成绩优异者可为参尼札仓法台的人选。若当选,3年后再任居巴札仓法台3年,圆满到期者可为总法台人选。从西藏求学返回学业突出者,可越级担任参尼或居巴札仓法台,后任总法台。
萨里哇札仓设干巴(师傅)1人,管理本札仓宗教、司法、财务等,下设聂尔哇4人。崇巴札仓设朝仁(教习法舞传承者)1人,主管本札仓事务,无一定任期,亦下设聂尔哇4 人。干巴、朝仁、聂尔哇等产生方法同于其他札仓。
各札仓学制卓尼寺各札仓学制也有一定特色,参耐、仓共分11个班级,即辩红白色班、集类初中高级班、辨理初级下班、辨理初级上班、般若学一班、般若学二班、“第四品”班、“附论”班、中观学班、俱舍学班、戒律学班。各班级每3年举行一次辩经考试,出色者获“噶然巴”学位,可出任各属寺法台。其中首名可任居巴札仓翁侧,3年后晋升为参尼札仓的法台,任满3年后出任居巴札仓法台,再经3年,即9年后有资格任总法台(措钦赤哇)。
居巴札仓共分八个班级,以生圆次第的修习来划分,生起次第设四班,圆满次第设两班,主要学习密宗基本知识及声韵、绘制彩粉坛城方法等,3年后考试,合格者可升人上下“知尕”班学习。学完八个班级的全部课程,考试优异获“俄仁巴”(密乘格西)者,可出任卓尼寺所属各寺院的法台。
萨里哇札仓从事天文、历算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崇巴札仓则主要学习各种流派的宗教舞蹈及各般乐器的演奏方法。
节日及佛事该寺主要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
正月,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全寺性的祈愿大法会,为期15天。法会期间,十四日跳法王舞,该舞仿布达拉宫南杰札仓的传统跳法;十五日晚举办酥油花会;十六日亦跳法王舞,该舞仿扎什伦布寺的传统跳法;同日,由居巴札仓僧人念《铁坛城经》,举行施食及镇魔驱邪活动,当地俗称“打张格尔”。
二月,各札仓举办春季法会一月。参尼于札仓的辨理四班学僧进行背经考试,居巴札仓僧人念有关镇压 魔驱邪的经文,并作施食护摩仪轨。
三月,各札仓举办春季中期经会,为期15天。
四月,各札仓分别举行念大经会一月。法会期间,有晒佛活动,居巴札仓制作彩粉坛场,举行自人集密金刚坛城的仪轨,并进行密宗辩经考试,向优秀者授“噶居巴”学位。
五月,在大经堂举行加持“嘛呢药丸”仪轨,诵经7天,各札仓举办夏季中期经会半月。
六月,在大经堂举行祈愿法会 7天,会上跳毗沙门天神舞,晒大佛,各札仓诵经15天。
七月,各札仓举行秋季经会一月,其中居巴札仓举办自入胜乐金刚坛城的仪轨。
八月,各札仓举行秋季中期法会20天,其中居巴札仓举办自入怖畏金刚坛城仪轨。
九月,参尼札仓举行祈愿弥勒佛法会,居巴札仓念大经15天。
十月下旬,全寺进行纪念宗喀巴圆寂的活动5天。
十一月,各札仓分别举行冬季经会1 月。
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跳法舞、施食及镇邪驱魔活动,俗称“打索车”。
卓尼寺原来直接管辖尼月巴、岔道尔、马闹、岗梢等5座寺院,并统领44座小寺和17个教区。这些寺院和教区分布在原杨土司所辖48旗,即今卓尼、迭部、舟曲等县境内;此外,在色拉寺居曼札仓没有本地区学僧的5个康村,与蒙古地方也有教务往来。本寺内有策满林、伊犁仓、麻当仓、古雅、加唐、岔道尔古续等五大活佛昂欠。各昂欠除与本地区各寺联系密切外,还与内外蒙古的一些寺院有宗教联系。其中,麻当活佛与浩吾夏日浩卓新寺、浩尼庆西尼索莫、索尼道、恰哈果洛察夏等寺,古雅活佛与阿瓦嘉西浩昭寺,伊犁仓活佛与宗苏尼道、恰夏日科然浩尼、青达参夏然哈达等寺,加唐活佛与果活科合达参浩昭等寺均有佛事交往和宗教联系。
卓尼寺原保存有相传龙树亲手塑制的十二转轮王像、龙树亲手绘制的贝叶佛像、印度铸造的天女像、用蛇心桓香雕刻的毗沙门神像、《般若八千颂》贝叶经、尊者那若巴的骨饰、卓尼土司先祖协地的保护神“贡保”像以及宗喀巴大师的一些著作手笔。惜经多次浩劫,现所剩无几。
两大印经院缘起
第一次,早在元末明初时卓尼寺部分经堂创办了小型印刷作坊,选刻印刷佛学丛书中的部分章节或单行本中的章节。据史料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卓尼第六代土司杨臻主持雕刊了木版繁、中、简的六种佛学文献《佛本生记》、《莲花生本生记》和《藏文文法入门》及佛像等。于是各“扎仓”(经堂)纷纷效仿刊刻,雕刊印刷了许多图书。
第二次,进行大规模的编辑抄书,是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第九代土司才旺丹珠主持抄写了大部头丛书。首先创办了冶炼和造纸作坊,为抄写大型丛书做准备工作;然后用金银粉汁书写了佛经《八千颂》、《甘珠尔》、《般若经》等,还参考北京、纳唐、卫藏的《丹珠尔》,编辑抄写了一部《丹珠尔》。
第三次,由第十代土司罗桑丹珠主持编纂抄写了部分丛书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编辑抄写了一部《丹珠尔》。与此同时,土司之妻罗桑草也出资抄写了《甘珠尔》和《丹珠尔》及部分刻印本图书。从明代至清代,三位土司三次进行大规模地编纂、雕刊、抄写佛学图书,为后来创办《甘珠尔》和《丹珠尔》印经院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甘珠尔》印经院
随着安多各地佛教的传播发展,零星抄写和刻版印刷远远不能满足寺院教学的需求。卓尼寺等寺院僧倡迫切要求土司创办大型正规的印经院。于是这个重任由第十一代土司玛索贡布(杨汝松)担当。正当此时,土司被康熙帝召见,因功受到嘉奖。返回卓尼后增加了刊刻佛学大型丛书的信心,于是当即决定雕刊藏文大藏经上部《甘珠尔》。为了让雕刊顺利出版问世,同时动工加紧修建《甘珠尔》印经院(藏语称“甘珠尔贝康”),俗称上印经院。印经院座落于禅定寺释迦佛殿之西侧。由原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2)的法舞学院改建。建成的印经院是藏式二层楼,面积横排七间,经深为九间,一楼内佛堂,供有大型馏金三世怙主佛,八大弟子像。其他全是陈列的经板架,均按其页码顺序排列。二楼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分为《文集》类经板架,前部分为《文集》类印刷处。《甘珠尔》大部分经卷的印刷处设在经堂前院的平房内,面向经堂,东、南、西三面均为印经作坊,共有一百零八部,八万多块刻版。内设有生产和管理完善的机构。
印经院设有院长领导下的各种机构,院长称“巴本”,下设有管理、印刷、检验、装裱、整理、校对、涂色、包装、封存、销售财经等等机构,由五十余名专职人员来负责管理各部门的工作。
印刷是一件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为了保证印刷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流水作业。如印刷一部《甘珠尔》,在四、五十个技工的紧密配合下,用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第一部《甘珠尔》印刷出版于雍政九年(1732),当时全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此事轰动了安多地区。
《甘珠尔》印经院是专门印刷《甘珠尔》的,故名为《甘珠尔》印经院,实际上除此外还刻印其他图书。印刷开印时间从四月开始约有半年时间。
《丹珠尔》印经院
《丹珠尔》印经院产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松才让(又名杨声)开办。土司在主持雕刻《丹珠尔》同时,动工修建印经院。印经院是由原“却吉考老”佛殿改建而成,俗称下印经院。其面积横排七间,经深九间,内陈设有大型镏金宗喀巴师徒三尊像。楼内两侧为三百一十七部《丹珠尔》经板架,十二万多块经板。该楼前三面围绕广场建有两层楼房,内为印刷作坊。印刷一部《丹珠尔》,七十多个技工五个月才能完成,其工程可谓庞大。为了保证印刷质量,提高技工的积极性,土司宣布免去了刻版和印刷工的税。《甘珠尔》印经院和《丹珠尔》印经院,长期以来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藏传佛教文化图书。
《甘珠尔》印经院自1721年至1928年有206年的印刷史;《丹珠尔》印经院从1753年至1928年经历了175年,两所印经院在此期间印刷出版了以哲学、历史、人物传记、文学、医学、历算、全集、文集等数以万计的图书。如《宗喀巴全集》、《菩提心戒林疏根本戒》、《中论根本大解》、《般若解根本大疏》、《大乐金刚母传圆满次第上乐金刚四种要解》、《桑堆四女神问答》、《智金刚杂集论大疏》、《五种次第明灯五种次第圆解》、《多见论普疏》、《南秀次第经解》、《南谢光巴赛经·诗文经·洛江经》、《释迦赞颂》、《年居密传经》、《珠卫未完经》、《上乐金刚大疏》、《圆满次第成就法》、《四种瑜伽成就法》、《桑堆根本注》、《历代班禅传记》、《十六尊者》、《普明宏光佛》、《宗喀巴尊者师徒三尊全集》、《至尊扎巴谢珠全集》十四卷等,所有出版的图书,除供本寺外,其余订购销售安多、西藏和内蒙等地寺院,有的珍贵图书出口销往日本、美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