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组建植物保护学系,2000年成立植物保护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卓越建设,积淀了严谨厚重、励学敦行的优良院风,传承并保持了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领先优势,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正以研究型学院建设为契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为目标,以高级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服务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培育边缘交叉,伫立学术前沿,紧扣经济脉搏,打造杰出人才,强化社会服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植物病虫害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虫害灾变预警与综合治理实验室、外来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实验室及昆虫活性大分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将我院建设成为全国植保领域中举足轻重的科学研究基地、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阵地以及区域性技术依托中心。
大事件2010年,植物保护学科获得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2010年,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2008年,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被列入第五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名单。管理机构
办公室 — 地址:理科实验楼;
教务办 — 地址:理科实验楼;
学生办 — 地址:理科实验楼;
研究生学生办 — 地址:理科实验楼。
本科教育介绍学院风光
该院现有植物保护专业、生态学专业两个本科专业。植物保护专业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领先。“宽基础、高素质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膺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唯一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全面、能力较强,在就业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力,供需比保持在1:4左右,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连续多年雄居全校榜首。本科毕业生中1/3以上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近1/3进入出入境检疫等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及专业推广工作,1/3进入外资或国内骨干企业从事技术服务及产品开发,就业层次高。生态学学科依托于昆虫生态实验室、应用生态学实验室、土壤生态学实验室等 科研机构,跨学院共同建设。系所设置植物病理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农植物病理学科起源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是我国创立最早、享有世界声誉的国家重点学科。我国植物病理学界的开创者邹秉文、俞大绂、戴芳澜、魏景超、裘维藩、方中达等都曾在此工作过。该学科198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农业部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博士点,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自1989年起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目前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多个国际著名大学的植物病理系有着密切的实质性合作。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拼搏、学术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目前有973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各一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一人。设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11个硕士生招收方向,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病理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目前在读研究生180名,其中博士生40名,硕士生140名。
学科设有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原物互作、植物病害综合治理三个研究方向,八个专门实验室,另有公共实验室300平方米、植物培养室300平方米,校内实验场所总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是国内一流植物病理学科研基地。“十五”期间主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和人才基金项目等90余项,经费总额3200万元,专业教师人均经费约160余万元。
针对农作物重大病害,研究了病原生物关键致病因子、植物关键抗病因子及其相互识别与信号传导的机制、病原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机制,开展了作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研制了新靶标化学农药和基因工程生物农药,此外还对外来生物入侵与控制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论文285篇,被SCI收录41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6.22;获科技成果奖3项、专利15项,转让技术两项。研究成果对我国农作物重大病害控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昆虫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是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建立最早的学科之一,该学科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992年和1994年分别被评为农业部和江苏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拼搏、学术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和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占中青年教师的80%;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十五期间已培养博士生2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硕士生30人。目前在读硕士生67人,博士生22人。
多年来,该学科已形成昆虫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昆虫分子毒理学、昆虫分子生态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信息生态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分类学等七个研究方向,在各自的领域已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863”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近五年,科研经费达2100万元,年人均科研经费100万元。已与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良好声誉。
"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将针对害虫暴发频繁、农产品安全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以及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等目标,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拓宽研究领域,加强条件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把学科点建成为现代昆虫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相关技术开发的源头,使学科的基础设施、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药系农药科学系是2000年对农业昆虫和植物病理进行专业调整成立的二级学科,是我国较早设立博士点的学科,是江苏省唯一的农药学博士点,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目前学科包括农药毒理与抗药性(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农药合成、农药加工应用与管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天然农药与仿生农药等5个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农药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年来,在学术梯队与人材培养、学科研究与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实验室与设备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农药科学系主任、农药学科点点长、学术带头人沈晋良教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农药科学系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PCR等各种先进仪器。近年来承担国家863、973、国家攻关项目、部省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30项,总经费为637万元;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专利3项。科技成果转化11项,获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社会效益70多亿元。“九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
本学科培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布全国各地,同时还利用办学资源,开展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先后为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系统、植检系统和农药企业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员数百人,建立了推广硕士联合培养基地,为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企业技术实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植物保护专业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较好的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植物保护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开发、推广应用、经营管理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规格与素质要求
(一)基本规格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生物、农业科学知识,扎实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灾害诊断、预测和综合治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知识和较好的中、外文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掌握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3.具备识别和调查农业有害生物的技能和方法;
4.熟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具备有害生物灾变预测和指导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熟悉植物保护、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农药管理的有关法规;
6.具有植保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7.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8.有良好的调查研究、综合决策、组织管理和自我表达能力;
9.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协作奉献精神。
三、学制
四年。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二)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生态专业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生态规划、环境保护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规格与素质要求
(一)基本规格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农业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现代生态学和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技能,具备该领域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知识和较高的中、外文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掌握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
5.掌握生态学数据的调查和采集方法,具有利用现代技术分析、处理和整合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的生态学信息的能力;
6.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够以系统生态学思维处理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生态学问题;
7.有良好的调查研究、综合决策、组织管理、文字组织和自我表达能力;
8.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协作奉献精神。
三、学制
四年。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二)主要课程:信息技术基础、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统计学、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法、污染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学院贡献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的历史地位及现实贡献
我国创立最早的同类系科,培养了国内最早的植物病虫学多年制本科毕业生:前身是金陵大学于1916年设立的植病组、昆虫组以及中央大学于1921年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植物病虫害学系。
中国近代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的发祥地:我国植物病理学的创始人邹秉文、戴芳澜和昆虫学创始人邹树文、张巨伯在此开创植保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现代植物保护学科的主要起源地:学院前身培养出一批植物保护学界泰斗,解放前毕业生占全国植物病虫工作人员的近50%。历史上曾经有一批大师支援兄弟院校而成为其植物保护学科的开拓者。
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具有领先优势,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首批重点开放实验室 ---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被列为重中之重建设。
国家植保行业中的职业培训中心: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中心以及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均附设于此。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7名。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各1名,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7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计划资助。
植保领域中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主持了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所有相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研总经费超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在《Nature》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学术影响名列学校和国内同行前茅。两篇博士论文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人才培养水平国内领先,质量优秀:两度主持了本学科的面向二十一世纪国家教改项目研究;“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膺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研究方面唯一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植物保护专业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
教学改革影响巨大
:教育部颁布的现行植物保护学本科人才培养规范及教学大纲亦由我院主持制订;5门专业核心课程均为省级优秀课程,其统编教材3部主编、1部副主编。
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社会贡献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多年位居 全校榜首。其中1/3考取国内外研究生,1/3进入机关事业单位,1/3进入外资或国内骨干企业,教育回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