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华

时间:2023-10-30 07:35:58编辑:莆田seo君
人物经历

廖少华1952年生于何市镇,曾从江西往青海、经江苏、过湖北又到湖南,转辗五省,为艺术求道初心不改。从事美术教育、中国画创作研究40多年,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美术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泰国《亚洲日报》等国内外重要报纸刊物发表作品210余件,学术文章240余篇,多件作品被新加坡、加拿大、泰国等国友人收藏。[1]

廖少华教授部分学术成果

一.部分论文

(一)中国画教育教学与创作

对中国画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法在当代教学与创作上的发展和中国画现代艺术形态变化加以关注,较早提出工笔与写意新交融,以“工笔意写”与“意笔工写”替换以往“兼工带写”的模糊之说;关注传统山水工笔形式逐渐演进为装饰性山水的趋向相关文章:

《现代山水工笔写意新交融》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7年7月21日

《现代水墨画的传承与变革》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9年2月15日

《现代绘画造型的非语言因素》发表于《美术观察》1999年第9期

《山水画理论与创作新形态彰显时代之美》,应邀出席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60年中国美术学术研讨会”,发表于《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论当代山水画装饰意味的形式与特征》发表于《装饰》2002年第3期

《图形语言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发表于《装饰》2001年第3期

《美的概念与艺术实践统一的现实意义》发表于《美术》2004年第6期

《中国画教育的生态危机》发表于《美术观察》2002年第5期

《当前中国画教育衰微缘由与对策》发表于《美术观察》2005年第8期

《努力走出“薄冰”形式的美术教育》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年第11期

《浅议林风眠、吴冠中"线艺术"蜕变基础与追求》发表于《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3期

《笔意形态与文化意义》发表于《国画研究》2006年第4期

《简论当代中国绘画禅意识中的心法与体静》发表于《国画家》2005年第2期

《师心应重于师迹——黄宾虹山水承袭与研究倾向评析》发表于《国画家》2007年第4期

《山水画的体识与皴法》发表于《美术大观》1997年第9期

《简论审美现象的多种空间性》发表于《松辽学刊》1996年第1期

《山水画特技运用的一些思辨》发表于《朵云》1998年第1期

(二)现当代艺术评析

正面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关注现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趋向,批评盲目崇洋媚外。部分评论文章:

关注现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趋向,

《以梁漱溟文化观剖析中国现代艺术之症结》发表于《美术》2001年第12期正面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批评盲目崇洋媚外的部分评论文章,。

《艺术须择“善”而从》发表于《美术》2003年

《现实主义的类别与分歧》发表于《美术》2005年第7期

《错位与投机的交流》发表于《美术》2005年第9期

《人体艺术岂能滥用》发表于《美术观察》2009年第9期

《境外投机性“走红”艺术对民族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发表于《美术观察》2006年第5期(同年被中国社科院、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转载)

《“恶搞艺术”的阴影》发表于《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什么是大众艺术?》发表于《作品与争鸣》2003年(《美术观察》2003年第6期“论文摘要”转载)

《厚实而灵动的交响——黄铁山访谈》发表于《美术观察》2014年第10期

《不能把儿童当作“艺术处理问题”的实验品》发表于《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利益群体理论”与中国大众美术的发展》发表于《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6期

《艺术家德与艺的折射》发表于《中国美术研究》2006年第2期

《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应提倡“民学”》发表于《文艺报》1998年10月(获中国作协、文艺报第二届论文评比二等奖)

《现代艺术前后嬗变概观》发表于《艺术交流》2002年第1期

(三)传统艺术研究

1、在中国古代狮子造型源流与类别的研究方面,提出“官狮”与“民狮”两类造型的不同功用和造型特点的相关论文:

《中华古狮造型琐谈》发表于《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古代石狮的“官狮”与“民狮”》发表于《美术》2006年第9期

2、关注中华民族建筑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人合一”在建筑中的体现,阴阳观对建筑环境与人类生存关系的重要影响。

《古代民间建筑的镇宅艺术》发表于《美术》2006年第4期

《“周易”古文化对传统民居的深远影响》发表于《美术》2007年第6期

《古代建筑门脸雕刻艺术摡略》发表于《美术》2008年第11期

《徽州古代建筑木雕缩景法及其意义》发表于《美术》2010年第11期

《建筑广告的“崇洋”倾向》发表于《美术观察》2008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阴阳观念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发表于《中国民族建筑》2015年第6期

《传统建筑的阴阳情节》发表于《美术报》2015年8月15日

二.著作

1.专著《精神的形迹》,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专著《廖少华山水画集》,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主编《设计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部分论文出处

万方网

1.《美术观察》2011.11

努力走出“薄冰”形式的美术教育

2.《创作与评论》2014.4

生态求解化作禅

3.《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2009.9

山水画理论与创作新形态彰显时代之美

4,《创作与评论》2008.6

浅议林风眠、吴冠中“线艺术”蜕变基础与追求

5.《创作与评论》2009.1

评方力钧的儿童题材作品

6.《美术观察》2002.11

中国画教育的生态危机

7.《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3

评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后现代艺术

8.《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我2003.3

对“'两种大众艺术”的思辨

9.《journalofhunanfirstnormalcollege》2005.3

简论社会美的基础与综合要素

知网

10.《创作与评论》我2009.6

马克思利益群体理论与中国大众美术的发展

11.《国画家》我2013.6

物中有声——琐谈对全国美展的“鼓与呼”

12.《美术大观》1997.9

山水画的体识与皴法

13.《美术大观》1999.8

笔线“三气”杂谈

14.《Artobservation》2006.5

境外投机性“走红”艺术对民族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15.《美术大观夕1998.5

“侧锋”价值与前景分析

16.《美术观察》2009.9

人体艺术岂能滥用

17.《吴中学刊》1996.3

山水画技法二题

18.《美术观察》我2007.11

“恶搞艺术”的阴影

19.《美术》2008.11

古代建筑门脸雕刻艺术概略

20.《美术》2001.6

反常的行为与反常的理论

21.《美术》2004.6

美的概念与艺术实践统一的现实意义

22.《美术观察》2005.8

当前中国画教育衰微的缘由及其对策

23.《美术》2006.10

古代石雕艺术中的官狮与民狮

24.《美术观察》我2008.11

建筑广告的“”崇洋”倾向

25.《美术》2007.6

《周易》古文化对传统民居的深远影响

26.《美术》2004.9

忽略美和艺术就是忽略人本身

27.《美术》2001.2

以梁漱瞑文化观剖析中国现代艺术之症结

28.《艺术研究》2002.4

授课识记二则

29.《中国书画》2006.2

中国当代艺术嬗变“三步曲”

30.《当代中国画》2007.9

长卷精神今何在?

31.《国画家》2007.4

黄宾虹山水承袭与研究倾向评析

32.《美术》2008.11

古代建筑门脸雕刻艺术概略

维普网

33,《教育探索》2002.11

初等美术教育模式与定位

34.《创作与评论》2012.3

在文化自觉中辨析美术产品的“视觉忽悠”

35.《创作与评论》2015.3

求变与立格——丁杰山水画艺术特色初析

36.《美术观察》2014.10

厚实而灵动的交响——黄铁山访谈

37.《艺术研究》2002.1

现代艺术前后嬗变概观

38.《当代中国画》2007.5

绿洲之上彩云飞——郑小娟工笔人物画

39.《美术》2006.4

古代民间建筑的镇宅艺术

40.《美术》2010.10

徽州古代建筑木雕缩景现象及其意义

41.《美术》2004.6

美的概念与艺术实践统一的现实意义

42.《美术》2005.9

错位与投机的交流——中国当代艺术境外参展意义质疑

43.《美术》2009.3

山内山外彩云飞

44.《美术》2005.7

现实主义的类别与分歧

45.《装饰》2002.3

论当代山水画装饰意味的形成与特征

上一篇:红包金额寓意大全

下一篇:女人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