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存

时间:2023-10-30 02:17:53编辑:莆田seo君
生平

1972年开始先后主持高粱、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培育出周粱l号、周粱2号两个粮秆兼优型夏高粱品种,在省区试中居一、二位,均获地厅级成果奖;1978年后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他针对小麦育种周期长及异地加代成功率的问题,开展了在平原地区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技术研究,并应用于该所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中,这项研究成果,不仅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还对周口地区农科所连续培育出几个小麦品种起了重要作用;他1980年至1994年选育出的10个小麦新品种(系),有6个在省和国家级区试中位居前列;他主持育成的豫麦15号获1992年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新近育成的周麦9号,由河南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21号和GS豫麦21号,还育成了周麦11、周麦12、周麦13小麦新品种等;他还参加了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等协作攻关项目,主持完成了周口地区影响小麦稳定增产的不良生态因子及应变栽培技术等研究,获得省(部)级成果奖6项。他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的论文有:“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技术研究和应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与遗传改进研究”、“普通小麦双交效应分析”、“周口地区小麦气候灾害及防灾减灾应变对策”等28篇。

成就与荣誉

1989年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0年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现兼任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他的种子事业

概括:这是一条承载着黄泛区人民世代企盼的开拓之路。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院长郑天存研究员就在这条路上整整走了35个春秋。他洒下了汗水,播下了智慧,收获的是中国农业的希望。

几十年来,他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中国小麦育种的光辉史诗,他培育出了19个小麦新品种,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2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1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果应用产生的直接效益达50多亿元,约使1亿农场受益,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科技事业做了了突出贡献。

人生的承诺

1944年,郑天存出生在黄泛区西华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那时候正赶上闹黄灾,父母背着这个幼小的婴儿逃荒要饭活了下来。解放后上中学时,又逢三年困难时期,“饥饿”,那刻骨铭心的记忆,使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让农民吃饱饭!这是郑天存的人生承诺!从河南省农学院毕业的郑天存,1972年走进了周口地区农科所。这是个所一无实验仪器设备,二无实验基地,刚刚给建的穷所,条件非常艰苦。而郑天存就秉着自己对中原人民的人生承诺,在这里白手起家,走上了培育小麦良种的研究道路,在那些日子里,他一边向专家请教,攻读育种书籍,一边跑乡村遍野,在田间搞实验,吃住在田间,夜以继日,第一次尝到了农业科研的酸甜苦辣与艰辛。这一切只有他自己知道。

回忆往事,郑天存研究员平静地说:“人生固然有自己的规矩方圆,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英雄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凡人则是默默劳作,永远保持宠辱不惊,水波不兴的境地。我的人生观就是育种、创新,为中国农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承诺。

赶超时间的人

在河南省科学功臣审批表中,我们看到了对郑天存有这样的一段评价:“郑天存自1980年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在起步晚、条件差、又没有小麦育种基地的不利条件下,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刻苦钻研、拼搏精神,赢得了超常的育种速度和水平。他因陋就简在省内首次研究成功了冬小麦育种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使育种年限缩短近一半。

缩短育种时间,无论在科学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是一个重大难题。冬小麦是秋播夏收作物,必须经过越冬低温阶段,才能完成春化发育,否则很难抽穗结籽。如果按常规季节育种,培育一代就要一年时间,那么,育成良种要花多少年?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缓慢的过程。国外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搞过人工气候室,但造价昂贵,我国有人尝试到高寒山区异地夏繁加代,效果也很不理想。郑天存根据国内外经验,因陋就简地进行夏繁加代技术的探索,他从利用冰箱对种子进行低温春化入手,经过长期探索,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建起了低温春化室,创造了“绿化营养春化法”。郑天存利用这项技术仅用三四年说培育出了周麦8048、周麦8088-46优良新品种。实践证明,他的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技术行之有效,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郑天存是一位赶超时间的人,以创新的科研方法,大缩短了育出品种的年限,24年寒暑,竟培育出了19个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高产育种家

在中原大地,在黄淮海流域、大半个中国,在有小麦生长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周麦”系列品种的足迹。25年来,郑天存共培育出四批小麦优良品种。每一批成果都有骄人的成绩,都有科学的创新的突破。

第一批4个品种(80年代初期——中期):分别是周麦8048、8846、8826、8833。该批品种使小麦单产从每亩150kg左右提高到300-400kg产量水平。使小麦产量首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二批6个品种(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育出了周麦5号至10号,其中以周麦9号代表,集高产多抗于一体,在黄淮海流域跨省三年试验中名列第一,平均亩产506.6kg,在全国首次创造了亩产超千斤的纪录,被命名为全国名优品种。

第三批3个品种(90年代中期——2000年)即周麦11号至13号,该批品种在第二批品种的基础上追求高产再高产的目标,亩产在500-600kg,稳产500kg。

第四批品种(20世纪末——),先后培育出周麦14号至19号,使小麦产量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周麦16号2001全省试验10处汇总平均亩产635.9kg,其中两处超过700kg,最高亩产712.8kg。周麦17号具有矮杆、早熟、面白、出粉率高等优点,适合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发展间作套种,适合农民面食习惯的需求,因而很受农民的欢迎。

评价

郑天存培育的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周麦19号,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中优质麦产量偏低问题,实现了既高产又优质的目标,产量潜力在600kg以上,对发展优质小麦,调整小麦品种结构,实现了小麦优质高产、农民增收具有特殊意义。

正是由于郑天存在小麦育种上的突出业绩,故被同行誉为“高产育种家”。农民的欢迎。周麦18号在三年国家和省级试验中共获八个第一,这在育种界是前所未有的。周麦18号表现出了高产性好、稳产性好、抗病、耐旱、抗倒伏等优秀品质,被国内小麦专家公认为又一个划时代和实破性的“王牌品种”。

上一篇:梅根福克斯电影

下一篇:哈尔滨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