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玉担任两淮盐政监察御史、苏松巡按、关中巡按、吴下巡按和山东观察副使。他位列大夫,死前是执掌一省的按事分巡察,为主管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的副长官。
清同治《郧县志·人物卷》对他的介绍为:“温如玉,字孟醇,号少谷,嘉靖进士,事亲以孝闻。除行人,拜御史,巡鹾浙江,按苏松、陕西,绰露丰棱,著有《延绥善后图》、《苏松赋役法》,擢山东副使卒。抚治王世贞铭其墓,遗像存三元宫。”温如玉死于隆庆己巳(1569),时年41岁。
清康熙丙午手抄本《郧县志·人物卷》记载:“温如玉,少颖异,事父以孝闻,登癸未进士,擢御史,出督两淮盐政,公私称便。一按关中,再按吴下,风采跌宕,权墨屏迹。后图画苏松均赋,法皆千百治泽也。转山东观察副使,宪纪清肃,表于东海。”明万历《郧阳府志》也记载:“郧县学,进士,温如玉,嘉靖癸丑科,陈谨榜,山东按察副使。”
从明清的郧县志、郧阳府志中可以看出,温如玉离开家乡担任的第一个高官是两淮盐政,总督衔。
温如玉在任两淮盐政总督后,一按再按。“按”是指皇帝指派的地方按察使。明代的按察使是一省的司法主管,负责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当时的按察使与布政司、都指挥司并列为省级三司,按照分工独立向皇帝直接负责。他的下属单位为分道巡查、府按察分司。
温如玉一按关中,是在函谷关以西的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故地上。
温如玉二按吴下,在今天的江苏、安徽和浙江部分地区,是春秋时期吴越的南部。
温如玉三按山东,成为观察副使,就已经不是前面意义上的按察使,而是代表朝廷专治海上通道的大员,只是不幸死于任上。
温如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风流倜傥,放纵不拘,笔墨文章屏过了他的政绩。他所著的《延绥善后图》和《苏松赋役法》被后人奉为治理地方的经典。
温如玉出生于郧阳真正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温昕被追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他的弟弟温如春任过真阳县令。清同治《郧县志》记载,温如春,嘉靖四十年辛酉科举人,(温如玉)“弟如春举人,任真阳令,亦以清介称。”又说“朝廷奉赠温昕,以子如玉赠文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
为政举措温如玉一生屡为执法大吏,所到之处皆有声绩,被人们称为旱褥时的及时雨。
温如玉在荆襄任御史时,拒绝接受一切礼金,一改荆襄之风气,让荆襄人称道。
温如玉担任两淮盐政总督时,倭寇猖獗,生产萧条,盐税无法收上来。他向皇帝上书要求实行旧制,通融一定的期限,以解其困境。他立保甲法,让盐民武装起来,守卫自己的家园。他带领这些民兵巡逻,搜捕奸猾之徒,打击入侵的倭寇,使生产量大增,盐税也就收了上来,额度超过了平时。他就拿这些多余的钱治理海防,修缮了城隍庙,建筑海堤、圩、闸、堰上百处。
温如玉巡按关中,公开号召以自己的清廉作为标杆。他弹劾了同州知府、宝鸡县令等贪婪的酷吏,把他们遣戍或者削籍。他的举动震惊了一些平日为非作歹的人,让一些心中有鬼的郡守县令望风辞职回乡,所有滑吏大豪都不寒而栗,遵纪守法。他探知了一个大帅有喝兵血,勾结贼寇,为害百姓的行为,另一个俾帅不畏怕大帅,却畏怕贼寇,就都把他们弹劾罢免。这期间,就是像总督、巡抚这样的重臣,也有因此而受到纠察被削职或者贬谪的。他的做法使得边疆的官吏心生忧惧,得以恪尽职守,敌寇不敢深入。温如玉又向皇帝上书“宗藩七事”,以补禄粮、肃关支、正体统、严门禁为尤其要务。
温如玉巡按吴地,得其上次巡按盐政熟于地理和人脉的利便,治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吴地的大小官吏有与他熟悉的,都转相告报:“温公执法如山,不要以身试法。”温如玉认为,吴地所倚重的是天下最大的税赋之仓,而最大的利益来源于水。于是他委派贤能人员丈量田亩,使乡里之中没有隐瞒的私田,田里没有该缴纳的赋税而不交。他督促各治河官员在农闲时间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和水渠。在此期间他又弹劾罢免了一名副总兵,使武官的贪暴更加得到了扼制,由此吴地得以大治。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攻击温如玉,说他在治秦时过于严苛,不分好坏一律治罪,让吴地巡抚感到不安,将他排挤在吴地。
轶事典故堪称奇才温如玉的祖籍是随州人,先祖温志海当兵时入赘河南,在桐柏山为婿安家立命。后来祖父温淮带领家人迁入郧阳。父亲温昕,字文林,娶左氏生下了温如玉,左氏被封为孺人。孺人是古时人们对大夫妻子的称呼,明清时则为朝廷对七品官的母亲或者妻子的封号。
温如玉的父亲曾考上秀才,温如玉14岁时也考上了秀才。当时的郧阳知府许词认为温如玉是一个奇才,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温家却借口孩子还小没有同意。不久,许词离开郧阳到别处任职,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年,有一个姓孙的提学到郧阳巡视学政,通考郧阳的秀才,考后确定温如玉是第二名。孙提学接见温如玉,再次与他进行了一番对答,遂当着温如玉的面笑着说:“我本想录你为第一名,但因为你年少,怀疑你名实不符。今日一试,果然名不虚传。”
此后温如玉连接参加乡试,都没有中举。后来王世贞的父亲王纾任湖广巡按时,也认为温如玉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就举荐了他。等温如玉从汉口回郧阳走到襄阳时,得到了父亲的死讯,遂绝食七日奔丧回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温如玉中进士后,先丧祖父温淮,后丧母亲左孺人,连续的居丧致使他的身体过于瘦弱,尤其是诱发了心腹间的气郁不畅。
温如玉为官18年,一次任荆襄御史,三次任按部,最后任海道,都是持有皇帝敕书的大吏。他居住在家乡时,不与官府沟通;他为官上任后不吩咐照顾家里。所以他在山东病3个月后死去,而其家里人还不知道。
温如玉的结发妻子於钟,过早去世,被朝廷封为孺人。后娶於钟的堂妹,她的封称高于於钟。温如玉有三子三女:长子温应龙,府学秀才,娶主事黄元吉的女儿为妻;次子温应鹏,聘娶的是举人江以淇的女儿;第三子温应岳,聘娶知县李岳的女儿。温如玉去世时,三女俱幼。
义报师恩温如玉任两淮盐政时,王世贞的家乡江苏太仓正是他所管辖的区域。恰逢其时,王家发生了重大变故。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俺答诸部入扰,温如玉的恩师、王世贞的父亲王纾率部抵抗却兵败滦河,震动京师。五月初十,王纾被捕入狱,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三十日被斩于北京西市,时年54岁,一代骁将就此陨落。
王纾的人生比较辉煌,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授行人,升御史。超擢右佥都御史,镇守通州,后改抚山东。嘉靖二十九年七月以巡视浙江兼辖福建的福、兴、漳、泉四府,先后上方略十二事,率领将士曾经击毁倭船50余艘。迁右副都御史,北上巡抚大同,加兵部右侍郎。后改为蓟辽总督,进右都御史。想不到仅一次败仗就不为朝廷所容。隆庆初年,王世贞与弟弟王世懋为父亲申冤,才得以为父诏复故官。
王纾死后,被送回家乡草草下葬。他的学生们都怕牵连到自己而竞相避讳,有的甚至不承认自己是王纾的学生。只有温如玉徒步行走200里前来赴丧,并捐出金钱帮助安葬恩师,更与王世贞兄弟行三辞三进大礼,情谊十分笃诚。王世贞兄弟谢他,他说:“吾为吾之师而已。”
王纾的冤案昭雪后,温如玉又同中丞林润一起上书,请求皇帝赐赠王纾谥号,虽然无果,但情谊无价。王世贞兄弟谢他,他仍然还是那句:“甚愧上书,吾为吾之师而已。”
后世纪念一生清廉一年温如玉下属的郡地大旱,他斋戒三日祈祷,大雨立刻滂沱。他喜极而露祷于雨中,不戴任何雨具,使寒气内侵,遂得旧疾复发。山东的民众相率狂走,告神曰:“大夫为民雨,神幸民以雨,而予大夫以疾,非类民,今敬为大夫请命。”
然而温如玉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不能处理公务,就自己弹劾自己要求回归故里。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让属下把公文拿到床榻前念给自己听,然后口授命令。他说:“吾守土臣也,敢去事归乎?强疾以待。”温如玉请辞的报告呈上去当即就得到了批准,朝廷革去了他的职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战战兢兢以手书通告诸郡邑:“毋汜祭,毋赙祭,吾不而享也。赙,是死而僇我也。”大意是说,我死后不要祭祀,不要送葬礼。如果给我家送葬礼,是死了还要侮辱我。
温如玉的死完全是因为操劳过度身体虚弱所致,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临死时还约束所属的郡邑:“毋令污我为也,此何下结缨易箦哉!”
温如玉病倒在文登时,正值王世贞自海上进京述职,正好得到了他生病的讯息,而公务在身没有能够去探询。两个多月后,王世贞就得到了温如玉的死讯。又过了5年,王世贞奉命任郧阳巡抚。他到郧阳后首先到温家吊祭温如玉,才知道他家因为没有钱还没有把他下葬,就捐助资金,与温如玉的儿子温应龙等人一起商量,以大夫之礼窀穸于龙庙山之阳。王世贞亲自为温如玉撰写和宣读了《祭温宪副文》,并在陵寝之上栽了楸树。温如玉的弟弟、真阳县令温如春听说王世贞抚郧后,就写信央告王世贞为哥哥撰写墓志铭,王世贞答应了他的请求,提笔写了《明中顺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少谷温公墓志铭》,并刻碑一起下葬。
清同治《郧县志·古迹卷·坟墓》记载:“温如玉墓,在郡城北十二里观音保凤起港后。”
郧县大成殿旁曾有一座乡贤祠,里面供奉有温如玉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