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至2008年在原中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现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先后任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学院院长,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8年至今在广州大学工作,现任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全国高校制造及自动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董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振动工程学报》、《兵工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制造过程自动化、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数控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微制造技术、振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教育背景1.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2.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3.2000年9月至2004年3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4.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第16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5.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
主要荣誉1.1996年被授予衡阳市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2.1998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3.2004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4.2005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5.2007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6.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7.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
8.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教学简介主讲过《数控技术》、《机械控制工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振动与机床动力学》、《专业英语》等本科生课程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研究生课程.
1. 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并行培养模式研究,2002年至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学会2002[24]号), 2006年9月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参加者,排名第二)。
2.教学科研互动,推进数控技术系列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2003年至2005年,南华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06年11月获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3.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内容与方法教学改革,1999年至200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湘教财字[2000]2号,b类),2001年5月获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4. 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3年至2004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DIB030347 ],2004年11月获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参加者,排名第二)。
5. 机械制造课程立体发展及动态拟实化教学研究,2002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学会2002[24]号),2006年8月通过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教学成果鉴定(主要参加者,排名第二)。
6. 面向21世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和实践,1997年至199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改革计划项目(主要参加者)。
7. 新专业机械制造课程体系教学改革,1999年至2000年,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湘教通[1999]175-31),2000年8月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教学成果鉴定(主要参加者,排名第二)。
8.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虚拟实验系统. 2002年10月获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软件竞赛一等奖(主要参加者,排名第二)。
9. 虚拟大学的体系结构与理论问题研究,2003年至2005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No.XJK03BG013),项目主持人。
10. 数控技术.2008年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湘教通[2008]202号),项目主持人。
科研项目1.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支持向量机的核电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2008年至2010年,国家863计划项目 项目主持人.
2.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切削颤振在线监测与控制的研究. 2003年至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主持人.
3.XXX关键设备动态检测与故障分析技术研究--XXX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2006年至2009年,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 项目主持人.
4.精密设备仿生隔振系统研究. 2001年至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要完成者.
5. 高性能功能梯度纳米合金涂层研究. 2006年至2008年,湖南省外专局国际合作项目,项目主持人.
6.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切削颤振在线监测与控制的研究. 2003年至2005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JJY5021),项目主持人.
7.微纳米加工模糊塑性变形. 2005年至2006年,悉尼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主持人.
8.大型集装箱叉车国产化技术攻关. 2005年至2007年,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05GK3031),主要参加者.
9.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切削颤振预报的研究.2002年至2004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No.01B018),项目主持人.
10. 加工不对称压缩机螺杆转子滚刀精确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1997年至1998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湘科计字(97)37号-28), 1999年11月获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参加者.
11. 特殊曲线数控插补算法及应用研究.2000年至2002年,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教财字[1999] 12号-99C140), 2007年12月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主持人.
12. 齿轮刀具激光表面强化及应用.2004年至2005年,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教财字[2004]号-04C569) ,主要参加者.
13. 基于PMLRM驱动的新型无油润滑压缩机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至200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湘教财字[2005]-05C481),主要参加者.
14. 激光熔覆核阀零件. 1993年至1994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计划项目, 1994年10月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者.
15. 核燃料盛装容器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 1994年至199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靠性计划项目, 主要参加者.
16. 经济型微机数控系统. 1998年至1999年,中国核科学基金项目, 1999年11月获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主持人.
著作出版1.《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自动编程与操作》,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2.《振动主动控制及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入选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专著。
论文发表(英文题目论著略)
7. 微制造隔振平台振动的模糊广义预测控制研究。机械工程学报, 32007, 43(12):194-202. EI收录
8. 微制造平台微振动的最优控制。振动工程学报,2003,16(3):326-330.EI收录
9. 双层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4):1232-1235.EI收录
10. 动力设备两级有源积极隔振系统的研究. 动力工程,2003,23(3):2470-2475. EI收录
11. 电磁式振动给料机的混合隔振研究. 兵工学报,2005,26(3):362-366. EI收录
12. 微制造平台混合隔振的动力学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7(4): 465-470. EI收录
14. 微制造平台微振动的H2/H∞混合控制。仪器仪表学报,2004,25(3):298-301. EI收录
15. 直线驱动新技术及其在加工装备上的应用. 电工技术学报. 2002,17(5): 45-49. EI收录
16. 核电站用阀门零件激光熔覆层的组织研究. 核动力工程.2002,23(1): 63-67. EI收录
17. 微制造平台隔振系统仿生设计。中国机械工程,2006,17(21):2278-2281 EI收录
18. 质量管理图中趋势模态及阶跃模态的模糊神经网络识别。中国机械工程. 2004.15(22). EI收录
23. SVR在切削颤振状态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系统仿真学报. 2007.19(17). EI收录
24. 核阀阀瓣激光熔覆层显微组织和耐高温磨损性能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2002, 36(1): 10-14.
25. 核阀零件激光熔覆层耐磨性的研究. 动力工程.2001,21(2): 1169-1171.
26. 直线电机驱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农业机械学报. 2002,33(5): 119-123.
27. 核阀零件激光熔覆工艺合理性研究. 核动力工程.2000,21(3): 209-212.
28. 基于HMM的核动力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研究。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10
30. 机械制造业与新技术革命. 机床与液压. 2001,5.
31. 直线电机伺服进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1, 11.
32. 数控铣床仿真系统. 机床与液压. 2001,4.
33. 圆筒型直线电机及其在机床上的应用. 机床与液压. 2003,1.
34. 时间分割法圆锥螺线插补算法。制造技术与机床.2000,5.
35. 时间分割法摆线插补算法。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0,5.
36. 基于时间分割法的DDA圆弧插补算法的改进。机械工艺师. 2000,5.
37. 惯性式振动输送机的模糊优化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2000,3.
38. 圆锥螺旋线插补误差分析. 机械工艺师.2000,6.
39. 数字增量式直接函数法的圆弧插补算法的改进。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0,6.
40. 具有正偏差特性的快速圆弧插补算法。机床与液压.2000,3.
41. 一种快速回绕卷尺。机械工程师.2000,3.
44. 切削颤振预报系统信号处理集成环境研究。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5.2
45. 电流变技术应用于切削颤振控制的理论研究。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2
46. 小波分析在切削颤振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中国测试技术,2006.6
47.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切削颤振状态趋势预测的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控制,2006.3
48. 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核动力设备故障诊断。核动力工程,2008,29(2): 124-128. EI收录
49. 轮边减速器优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6(1):53-57
50.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