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大户人家
怎样才算是大户人家,在古代,一说“大户人家”,首先想到的是家财万贯、仆从成群,良田千顷、饮食必然穷奢极欲、衣着必然绫罗绸缎,但是这只是我们想象的。以下分享怎样才算是大户人家?
有钱且有地位、有影响,并且多是书香门第,家族人员较多。
第一点:我们常说生活只要衣食无忧就是一种幸福了,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算是衣食无忧呢?其实很简单,每年的时候除去生活的各种花费能够存下一点钱,平时想吃什么就可以吃点什么,四季的衣服也都能够买得起,做的到这点的家庭基本上算是有钱家庭了。
第二点: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紧急的事情,往往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不小的花费的,比如说生了大病,孩子留学,或者是庄稼没有收成,这些情况都是需要不小的金钱的,如果有的家庭能够完美地处理这些问题,那么这个家庭的财力是十分的可以的,算得上有钱人的家庭了。
第三点:如今娶媳妇的花费是非常之高的,彩礼还有房子都是一笔堪称巨额的花费了,一场婚礼之后往往会把老人们攒了一辈子的继续给花了个精光,掏空了所有的积蓄,如果一个家庭结完婚之后还有着不少的富裕,那么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有钱人的家庭了。
很多人可能会非常地困惑,为何农村和城市的判断家庭判断标准不一样呢?其实农村人想的很简单,有钱人并不一定是纸醉金迷的生活,只要过的生活幸福,家人和和睦睦的,这就是有钱的家庭了,钱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是一种维系家庭关系的一种工具,但是绝不是唯一的工具,财富指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那珍贵的亲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精神财富。
什么样的家庭算豪门
事实上,对于豪门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范畴和定义,据说可以和豪门二字沾上边儿的家庭资产最起码得九位数之上,并且豪门绝对不仅仅指的是有钱这么简单,哪些暴发户,煤老板都不是属于豪门的范畴!
其实,现在的豪门并非只有钱就可以,据说真正的豪门是政界商界通吃,是一个有深远历史背景的大家族,真正的豪门在当地具有非常大的政策影响力,有非常雄厚的.政治背景,甚至是可以垄断黑势力的大家族
豪门与大户人家的区别
在古代社会,大户人家的标准可以与现在社会的豪门家庭相媲美,在古代,大户人家不仅仅是有钱,而且家庭成员的地位也非常的显赫,也可以是达官贵族,而现在所说的大户人家,要是和豪门家庭来相比的话,就差的远了,大户人家除了财力不能与豪门相提并论之外,大户人家的地方影响力也不能与豪门家庭相提并论,大户人家和豪门家庭可以说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简单来说,大户人家是一个地方性有影响力的家族,而豪门则是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都有影响力的家族!比如:洛克菲勒家族、李嘉诚家族等,都是豪门。
古语说,一入豪门深似海,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人把嫁入豪门作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还有一句古话叫门当户对,所以想要物质先行首先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本事
古代大户人家的“标配”
在古代,一说“大户人家”,首先想到的是家财万贯、良田千顷、仆从成群,衣着必然绫罗绸缎,饮食必然穷奢极欲。但是,我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是从书上、画中、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有大体的印象,那么有没有实物的东西来印证所谓的大户人家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山西李家大院
答案是当然有啦,那一处处古建筑,一个个院落,一条条石板巷,一块块青砖黑瓦,一件件精美的砖雕与木雕、石雕,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所经历过的,那一幕幕繁华。
精美砖雕影壁
古语有云:财不可露;大户人家自然不会去向所有人说我们家的财富多的数不清,我们有多少家产等等,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显示与众不同,而下面这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马石与拴马桩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马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骑乘、可拉车,耕地,商贸运输,送信,甚至战争,都离不开马。于是上马石与拴马桩应运而生,两者均为石质,多雕刻精美,形制规整。
上马石形似阶梯,两步或三步,高约0.5米,宽约1米,厚约0.4米(具体尺寸各地略有不同),正面及侧面多雕刻精美浮雕,寓意平安。上马石多为两块,放置于大门两侧,实则一为上马石,一为下马石,而“下马”不吉利,故都称为上马石。
上马石
拴马桩,顾名思义,用来拴马的,可以拴自家的马,也可以拴客人的马,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停车位。样式多种多样,桩型的,多为四边形,顶部石雕,有狮子,猴子,人物等。拴马桩越多,代表着家中养的马数量越多,家族的财力雄厚,大户人家的气派彰显无疑。
李家大院中的拴马桩数量众多,马匹等牲畜也多。农忙时,周围的农户将马、牛等从李家牵走,用完之后再牵回来拴在桩上,这些拴马桩,不止代表着李家的家族兴盛,也表现了大户人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善。
拴马桩
民间还有其他形式的拴马桩,下面这种则是镶嵌于墙上的,方形石质,中间凹型,留有立柱,可用于拴马、牛、驴等。在建筑的最外侧的墙上,沿路走过的人,通过拴马桩的数量就能判断出这户人家的家境状况。
古代的“停车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对于大户人家的解释也在不断发展,古代的“标配”到了现代,只能作为装饰品,甚至不为人知。而其中的价值,或许在提倡文物保护的今天,不止是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所熟知,也应在其作为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载体,而被广泛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