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镇

时间:2023-10-15 12:36:15编辑:莆田seo君
基本信息

桥头铺镇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桥头铺镇素有江华“北大门”之称。东临界牌乡,南依县城沱江镇,西连江永县松柏乡、黄甲岭乡,北接道县祥零铺镇、审章塘乡。镇政府驻桥头铺村,全镇辖桥头铺、上宅洞、停路、下蒋、蒋家塘、上刘家塘、下刘家塘、万石洞、消江湾、木园、古芝江、赤竹园、下车、木桥头、赫洞、东冲、鱼古坝、沙帽山、茅坪铺、大干、罗坪、富足、鸭脚岩23个村和桥头铺1个居委会。8234户,31704人。总面积120.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5.33公顷,其中水田1151.2公顷,旱地378.13公顷。

207国道贯穿全镇南北,是永州市通往广东、广西的重要通道;潇水南北流经11个行政村,为两岸农业丰收提供了水资源保证;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锰、铅、锌和矿泉水蕴藏量大,开发前景广阔;该镇是江华的粮食主产区,铜山岭优质草场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条件。镇境内有国营铜山岭矿、县民政局敬老院。境内设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村小学23所,由省建设厅捐资建设的东冲村小学和爱国华侨捐资建设的秀文侨心小学,堪称农村小学一流;全镇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9个。

辖区概述

桥头铺镇辖:桥头铺居委会;上宅洞、桥头铺、停路、下蒋、蒋家塘、上刘家塘、下刘家塘、万石洞、消家湾、木源、赤竹园、古芝江、东冲江、赫洞、木桥头、下车、鸭脚岩、富足、罗坪、渔古坝、沙帽山、茅坪铺、大干23个村委会。

经济发展

桥头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要铜、铅、银、锰、花岗石和大理石等,矿区分布面积和矿产蕴藏量均位居全县之首。省属国有独资中一型企业铜山岭有色金属矿在境内采矿生产40多年,带动了该镇第3产业的发展.2003年全镇共有采矿点13个,年采矿15000吨,产值800万元,另有企业主357家,从业920余人。

桥头铺属江华农区。农业生产得益于涔天河水渠灌溉工程及古芝江电排水轮泵灌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烤烟、西瓜等。

2003年,全镇粮食播种2598.87公顷,总产量11132吨,其中稻谷播种1864.2公顷,产量9053吨,玉米67.87公顷,产量365吨,大豆342.2公顷,产量581吨,大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名列全县第3位、第2位,红薯313公顷,产量957吨;花生329.53公顷,产量672吨,花生面积和产量分别名列全县第1位,油菜100.33公顷,产量67吨;蔬菜627.73公顷,水果223.73公顷,产量8352吨,水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名列全县第2位、第1位;有集体林场1个,村集体林场9个,共造林134公顷,木材采伐1700立方米,退耕还林1066.67公顷,退耕还林面积名列全县第1位;共生产油茶籽820吨,松脂80吨,山苍子32吨;生猪发展28036头,出栏14139头,全年出笼家禽58620羽,年末羊存栏12974头,年末存栏兔650只,养蜂253箱,存栏耕牛6615头;水产品164吨。

全镇农业总产值2925万元,林业总产值3330万元,牧业总产值1819万元,渔业总产值105万元,服务业产值380万元。到2008年末,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4%。工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1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325万元,增长了30%,其中工业总产值5206万元;2008年实现财政收入6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6元,比2005年增加了800元。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7︰44.1︰31.2调整为2008年的28.7︰35.6︰35.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力度加大,农业的效益逐步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由2005年的3.285万亩、1.204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382万亩、1.298万吨;2008年发展烤烟种植1530亩,收购烤烟4000余担;蔬菜种植7000亩;禽畜业发展迅速,全镇2008年牲畜饲养规模达到3.96万头(只),其中牲猪2.2万头,牛0.91万头,肉羊0.85万只,年度出栏牲畜2万余头;饲养家禽8万余只,其中鸡5.5万只,鸭2.5万只,出栏禽类5万只。

二是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随着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直补、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2006年至2008年全镇拨付退耕还林补助300万余元,仅此一项人平增收100元;2006年至2008年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的补贴共70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200元。全镇外出务工人员由2005年的6200人上升到2008年的7100人,仅劳务收入2008年要比2005年增加500多万元。

三是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我镇紧紧抓住建整扶贫、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突出了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和人饮工程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道路建设方面,共投资1960万元,实施通达工程11公里,通畅工程77公里,全镇23个行政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大部分通自然村路均实现了水泥硬化,2008年,配合上级公路部门对江华至江永县道桥头铺段进行了硬化,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在人饮工程方面,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下蒋、富足等8个村的自来水工程,解决了12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水利设施方面,先后投入近百万元,新建、维修水轮泵百余台次,新修、维修灌溉水渠80千米,加固和改造山塘水库7座。

小城镇建设自2003年底正式启动以来,到2008年末,累计投资800万元,完善了街区道路、上下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街路4000米,修筑上下水管道6000米。新建交易厂棚五个,新建停车场一处。相继完成了街路硬化、自来水增容、楼房开发、街路美化绿化、停车场建设、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工程,使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城镇功能明显增强。

历史沿革

相传很早以前,人们在村头的小溪上修了一座石拱桥,桥头住户为方便行人,在桥的两端办起了店铺,故得名桥头铺。解放初期,桥头铺归属江华县第一区沱江镇,1952年8月设立桥头铺区,即第一区,辖8个乡;1955年11月划归永明县(今江永县);1958年撤区,成立桥头铺、大干、界牌3个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桥头铺区,下辖下坝、新村、桥头铺、小园、木园、界牌6个人民公社;1966年再次撤销桥头铺区,成立桥头铺、界牌、大干3个人民公社;1984年桥头铺公社改为桥头铺镇;1989年1月重新划归江华瑶族自治县,镇内辖16个行政村;1995年5月,撤区并乡建镇,桥头铺、大干两个乡镇合并为桥头铺镇。

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着重抓好了下蒋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自2006年下蒋村被定为省级建整扶贫重点村和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以来,在省国税局、市委宣传部等扶贫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2007、2008连续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一是产业发展来势喜人。该村2009种植烤烟200亩,发展纽荷尔脐橙种植500亩,在果园中套种黑美人西瓜200亩;现已规划1000亩瑶山雪梨基地,年底开工建设。

二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近几年来,在新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硬化道路、安装自来水以及果园灌溉设施等方面共投入资金165万元。

三是村民新居建设进展顺利。占地231亩的农民新村,规划建房182户,现已完成或正在开工建房80户。

近几年,共投入资金250万元,新修建了一栋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扩建了镇中学和镇中心校操场,改善了师生的居住生活娱乐条件。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控流保学和素质教育,出台了《桥头铺镇控流保学实施意见》,镇村两级签订控流保学责任状,确保学生不流失。

2009年度我镇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中学达到98%以上,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医疗卫生、疫病防疫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全镇2009年参合人数26398人,参合率为88%,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新建了二栋镇卫生院门诊综合大楼,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民政救济工作扎实开展,社会保障能力加强。积极筹措和落实优抚、五保、救灾救济资金,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006来,共发放优抚、五保和救济救灾物资分别为45.65万元、48.4万元、46.6万元,争取大病救助资金7.78万元,受益人口2330人。完成了430户807人的农村低保和12户的城镇低保申报工作。全镇138名五保户人口全部得到了集中和分散供养。同时,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青年、民兵、妇女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电视、体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切实抓好农村组织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下蒋、下刘家塘、上宅洞、上刘家塘等5个村的组织活动中心已先后建成使用。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建成下蒋、上宅洞2个村的农家书屋。

上一篇:李宗盛评价窦唯

下一篇:广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