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的历史,众所周知元宵节就是“上元节”,是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元宵节的历史吗,下面就来看看元宵节有什么历史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XX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欢度元宵节,最为期待的除了吃元宵、看烟火之外,就是赏花灯、猜灯谜了。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放灯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说起来,元宵节夜间燃灯的习俗起源于两汉时期,但是,观灯猜谜的习俗还是在两宋时期开始流行,明清两朝延续,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南宋时,京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起初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其中“藏头隐语”,即指谜语。当时所谓的制谜二十四格,如“卷帘”、“谐声”等等,至今流传。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宋朝的元宵灯会一般长达五天,而到了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以显示社会歌舞升平。元宵灯会一般自正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时期,满清入主中原,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终清一朝,元宵节尽管只有三天时间,但是,不仅灯火璀璨,亮如白昼;而且灯的款式也更加精致奇幻,让人叹为观止。在此灯会上,人们观灯猜谜依然成为元宵佳节之夜一道靓丽的风景。而清代文人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元宵节之夜异彩纷呈的灯谜正是明清两朝元宵灯会的生动写照。
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有多处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在这部小说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一章中,就有两处写到元宵节。第一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即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第二处:“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文中的“社火花灯”是指元宵节夜晚街头的鼓乐、歌舞、百戏、杂耍、放花灯等娱乐活动,由此也可见,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当然,这两处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只不过是为以后贾府两次过元宵节作下的铺垫。
在《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贾府这两次过元宵节的情景。第一次是元妃省亲时,当时贾府处于极盛时,固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渲染出贾府的大富大贵,非寻常人家可比;而第二次描写的元宵节贾府正是处于兴盛与衰败之际,虽然流光溢彩,珠玉生辉,极其奢侈华贵,但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元宵节普通人家可以出外观赏烟花社火,而贾府这样的官宦人家,自然不用像平常人家那样,他们可以在深宅大院里自娱自乐,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贾府的元宵节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一章开始的。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是元宵佳节。在这一回中,作者借元春的目光,展示了贾府的靡费豪华富贵风流:“却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制作灯谜和猜灯谜是贾府欢庆元宵佳节的高潮。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章中,元春省亲回宫后,特地制作灯谜由太监送出,以便与家人同乐;因此也让众姐妹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去,这样往复数次,贾府一时掀起猜谜热潮。这次元宵节制作的灯谜共有八首,出自贾母、贾政及其儿女和未来的媳妇薛宝钗之手。这些灯谜诗虽然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却带有神秘色彩,具有预示手法,是书中人物性格和文化涵养的生动形象的写照。这里仅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制作的灯谜为例:
其一,元春制作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灯谜的谜底为“爆竹”。古人认为爆竹能驱妖魔、辟凶邪。爆竹是在卷束的丝织品中加入火药制成,故"束帛"本指爆竹。但曹雪芹也用“束帛”形容元春,也就是元妃着绫穿绸的苗条身材。爆竹本身,在发出巨响,如雷般震慑四野令人恐惧战栗之时,却已化作飞灰飘逝。这是预言元妃这位皇帝的“玩物”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省亲之后未久,就悄然而逝,于是如雷的气势,慑人的威力也随之灰飞烟灭。贾府失去靠山,更加速其没落的脚步。此谶只适于元妃一人,具有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