狈是什么样子图片
狈是什么样子图片,狼狈为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对于狼的样子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狈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狼狈的狈可能为真实存在的鼬科动物,下面是狈是什么样子图片。
狈,为中国的一种动物,犬属,为狼的近亲。由于狈的前腿特别短,所以走路时要爬在狼的身上。有见及此,狈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一旦没有狼的扶助,就不能行动。
“狈”这一种动物,是否真正存在仍是一个谜。现时的人们主要认为“狈”其实是被猎户所设的捕兽夹夹断前腿的狼,因为狼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会遗弃自己的同伴,所以会让受伤同伴的一双短前腿放在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动。
狼狈为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对于狼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常见,但是对狈这种动物一直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物。狈在古代字典中是这么解释的: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就是说狈是狼的一种,只不过是畸形的狼。就如图中的先天畸形的小狗,它天生没有前腿,平时只靠后腿跳跃前进,只不过在狼群中可能会有其它狼的照顾而背着前行。
还有说法就是大家看到的狈,其实是正在交 配中的狼,因为犬科动物在交 配过程中都有锁死的功能,所以这时候即使遇到人它们也不会分开,此时母狼就会背着身上的公狼一起逃跑,看上去就跟成语中的形象一样,而且狼狈为奸字面意思确实有相 奸之意,可能古人当时的初衷也是如此吧。
另外,据解放后几次目击事件,曾有类似传说中狈的动物被抓住或者打死,最后发现都是被兽夹夹断前腿的狼。因为是突然失去了前腿而且与同伴相处日久所以没被抛弃,也因为它们没有了腿而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来活命,所以狈也要比一般的狼更狡诈聪明。也有人说,狈是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特殊的动物,只不过现在已经灭绝了,也有人认为是豺或着狼与其它动物杂交的动物。
狼狈的狈可能为真实存在的鼬科动物,与狼的关系类似郊狼和美洲獾。若按字源考据,狈本是与动物无关的。金文明在《"狼狈"探源》中探源了狈字的由来。简而言之,狼狈来源于狼跋一词,古代跋通,演变过程为:狼跋-狼-狼狈,同理演变的还有:蹎-颠狈-颠沛。
所以在唐朝以前,古书关于狼狈的用法都是类似:“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车辕折,俱狼狈”、“遂长驱而去,母狼狈追之”这种,因为在此之前狼狈这个词的意思同狼跋。
但唐代的《酉阳杂俎》则有了一种新的解释: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酉阳杂俎》是志怪书籍,解释就很不靠谱,里面把狈描述成一种同时骑在两条狼背上,没有狼就走不动道的形象更是离谱。这种形象产生的缘由不可考,或许是源于古代的“蟨”与“蛩蛩距虚”的形象
抑或许只是民间传闻,但这个解释却被后世采纳,至此之后,各种狼狈为奸的记载层出不穷,从《集韵》到《字汇》到《本草纲目》到《康熙字典》大都是以一种前足绝短,与狼为伴的形象存在。
狼毕竟不是传闻中的动物,这样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却能流传千年与狈的传闻,许多人甚至言之凿凿亲眼目睹了狈的存在,让人不禁怀疑有没有一种可能真的存在一种前足绝短,与狼为伴的动物呢?
之前许多在猜测狈的形象时都会说它或许是豺、或许是被猎人夹断腿的狼,可见到郊狼与美洲獾合作的现象后,我们有一个更合理的猜想:
或许在我国古代也存在过狼獾为奸的情况,只是因为狼狈这个词早已出现,所以后人见到狼獾合作觅食形象都会认为这就是古人说的狼狈(亦或者《酉阳杂俎》的或言解释就采用了这种传闻),所以之后狼狈为奸的形象才能流传开来。
郊狼与美洲獾的关系:
在北美大草原上,只有美洲獾才是唯一愿意和郊狼合作的动物。有的时候,郊狼会以美洲獾为食物,但是美洲獾也会偶尔偷偷溜进郊狼的洞穴中杀掉郊狼的幼崽。不过,生活在当地的土著纳瓦霍人观察到,单独居住的郊狼和美洲獾有的时候会在觅食的时候一起合作,它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十分有趣。
当美洲獾用它的爪子在刨类似野兔等动物洞穴的时候,郊狼会守在一边见机行事。如果洞中动物跑出来,郊狼就狠狠地扑过去抓住猎物。曾经有人亲眼目睹美洲獾和郊狼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捕捉松鼠。
当美洲獾在追赶松鼠的时候,郊狼早已在700米外的地方候着了,等松鼠一过来,它们就联合将松鼠抓住。有时,郊狼会帮助美洲獾抵御敌人的进攻,而郊狼则依赖美洲獾来捕捉猎物。它们之间的合作是双赢的,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郊狼在捕猎时会通过奔跑和追击把啮齿动物赶入地下洞穴中,而美洲獾则会趁这个机会钻进洞穴中捕猎,能吃的吃掉,吃不掉的啮齿动物则被美洲獾逼出了洞穴逃往地面上,而地面又有郊狼在蹲守,此时逃出的啮齿动物就成了郊狼的盘中餐。
郊狼的存在让更多的啮齿动物躲进洞穴中供美洲獾捕捉,而美洲獾的存在则会让啮齿动物无可遁,逃落入郊狼腹中。所以事实证明,郊狼和美洲獾之间并不是偏利共生,而是互利共生。
古代人认为这狈其实就是一种狼,只是生来就前肢短小,难以行动。而狼又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往往也会携带着这样有着残疾的成员。这类狼通常都很聪明,甚至比一些头狼都明白如何合理地利用狼群的力量去捕猎。所以在狼活动时,也常常驮伏着它们外出捕猎。
根据唐代《酉阳杂俎》中关于狈的记载,文中就说到,在济郡西边有一处狼的坟墓,附近生活着许多只狼。某日,有一人单独路过此地遇见狼群,情急之下爬到一个非常高的草垛上,以此躲避狼群。
随后有两只狼从附近的洞穴驮出了一只年老的狼,这只老狼用嘴撕扯草垛下方的草,于是其他狼只纷纷效仿。就当危险来临之际,路过的猎人救了他一命,这只年迈的老狼很有可能便是“狈“这种生物较为详细的描写。
而在现代的记录中,关于狈的'记录几乎没有,很多只是片面描述。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山西,某处山村里一辆卡车因为故障困在这里,正当驾驶人员准备寻找人帮忙时,路过的狼群发现了这里。
狼群开始对车里的人发起攻击,僵持许久,离开的几只狼随后驮来了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嚎叫了几声,狼群便对驾驶室进行围攻。
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赶跑了狼群,这让人们联想到,或许这便是传说中的“狈“。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详细信息都无从考据,狈就这样再次消失在人们视线里。
古词现说
作为汉语中的词语,“狼狈”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双音形容词,最早的使用能够追溯到东汉末年。从以往的书籍证明和使用中,狼狈有两个含义。
在荀悦的《汉纪·文帝纪论》中写道:“狼狈失据,块然囚执,俯首抚襟,屈于狱吏……”狼狈一词在这里指困顿窘迫。
而《后汉书·崔寔传》中,“烈怒,举杖击之,钧……狼狈而去。”这里的狼狈意为仓猝着急的样子。
而双音词一般以联绵词或单音形容词并列组成,狼狈显然是不符合的。狈这一字在东汉末年到唐代以前都没有进行过单独使用,都是以狼狈或者颠狈出现,那么狼狈一词到底是怎样组合而来呢?
到了中唐时期,文学家段成式对狼狈一词有了新的见解,并在《酉阳杂俎》中把狼狈描述成两种相似却不同的生物,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人们最熟知的关于狈这种生物的理解。随后的许多著作中都把这段描述当作对狼狈的一词的解析。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批评了《酉阳杂俎》里用“或言”这样没有实际根据的说法来记录狼和狈,很明显这是属于人为杜撰而来的生物。
要说对狼狈这一词中,狈的真正引据,应该要数《诗经》中,“狼跋其胡”狼狈一词极有可能是出自于“狼跋”。而《诗经》的命题常常又取首句开始的前两个字,也不管是否能够组成一个词语,直到清代学者段玉载在《诗经小学》里解释了狼跋一词。
先秦时期有一字为“”,并没有狈这字,而《诗经》中的原文应当读作狼。古汉语很多时候音意相通,也能写作跋,并且这一时期两字共存过很久,另外这一字也是由于“狼”的汉字类化,被写成了狈。在后来文字摘抄中,跟狈的声旁相同,渐渐地也成为了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