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

时间:2023-10-12 14:07:32编辑:莆田seo君
个人简介

刘晓春[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经历

1985年9月-1989年7月,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守华教授;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

2 005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

2008年12月受聘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

2010年12月遴选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旁涉人类学。

学术兼职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研究》(CSSCI)编辑委员会委员、《民间文化论坛》编辑委员会委员、《文化遗产》副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 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

1、《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2004年10月重印

2、《一个人的民间视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客家山歌》(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4、《田野寂旅》,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5、《风水生存》,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6、《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译著)(Maurice Freedman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节日志·春节》(广东卷)(主编),(92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8、《番禺民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主要论文

1、《白族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伍家沟与耿村:故事传承之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集》1993年号

3、《灰姑娘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5、《英雄与考验故事的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7、《一个地域神的传说与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8、《一个家族神庙的创造与庙会制度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年第3期

9、《民间仪式的政治隐喻》,《民间文化》(原《民间文学论坛》)1999年第2期

10、《区域信仰中心的变迁——一个赣南客家乡镇的考察》(3万字),《华岗文科学报》第23期(1999年12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   11、《区域信仰-仪式中心的变迁》,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3万字),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2、《客家乡村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客家研究辑刊》1999年第4期   13、《当欲望浮出水面》,《民族艺术》2000第2期   14、《大众文化与资本运作》,《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15、《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学术月刊》(上海)2001年第2期   16、《民族-国家与民间记忆》,《文艺争鸣》(长春)2001年第1期   17、《民俗文化旅游:消费时代的文化想像》,《粤海风》2001年第3期   18、《族谱 历史 权力》,《读书》,2001年第7期   19、《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第2 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4月   20、《现代性的民间表述——当下民间造神运动的一种阐释》(3万字),《思想》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1、《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一个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4万字),《新国学》第3期,巴蜀书社2001年12月出版   22、《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民俗研究》2001第4期   23、《关于革命与家族的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24、《个人历史、底层政治与性别的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5、《河流 墟市 庙宇》,《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26、《空间与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27、《风水村里说风水》,《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28、《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新东方》2002年第3期   29、《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30、《增强民间文学的学科对话力量》,《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1、《民俗学的当下关怀》(访谈),《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   32、《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3、《一个土家族故事家的记忆与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4、《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35、《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6、《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37、《历史/结构——萨林斯关于南太平洋岛殖民遭遇的论述》(2万字),《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38、《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39、《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寻根》2006年第2期   40、《山歌,渐行渐远》,《读书》2006年第4期   41、《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42、《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2.5万字),《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43、《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4、《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学术研究》2008年2月   45、《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4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7、《物品与节令时空》(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8、《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2.5万字),《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49、《个人本真性的建构》,《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   50、《资料、阐释与实践——从学术史看当前中国民俗学的危机》,《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5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52、《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53、《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   54、《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55、《“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第一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56、《“约纵连衡”与“庆叙亲谊”——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

57、《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粤海风》2016年第5期

58、《布尔迪厄的“生活风格”论》,《民俗研究》2017年第4期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理论的一种探讨”(批准号:08BMZ024),已结项;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春节广东卷”(批准号:JRZCH201003),已结项;

3、主持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问题研究”(11JJD780004),已结项。

4、主持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16JJD850017),在研。

获奖情况

《仪式与象征的秩序》,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4),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2006)。

《中国节日志·春节》(广东卷),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2017)。[1]

上一篇:自锁螺钉

下一篇:护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