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

时间:2023-10-12 06:23:11编辑:莆田seo君
内容简介

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街上空无一人,穿着黑色晚礼服,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霍莉·戈莱特丽独自伫立在蒂梵尼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边吃着袋里可颂面包、喝着热咖啡,边以艳羡的目光,观望着蒂梵尼店中的一切……然而,霍莉心中真正“想”吃的,不是什么早餐,而是晋身蒂梵尼所影射的上流社会。霍莉这位外貌清秀俏丽的年轻女子,为了金钱,也为了完成她十四岁以来的梦想---和最爱的哥哥佛雷德一起到墨西哥牧马,她整日追逐名利,周旋在众多英俊的富豪巨子、政界名流之间,成了红牌交际花。为了赚取一小时五十美元的交际费,她甚至不惜到监狱与黑手党老大“社交”,直到某日楼下搬来一位言谈举止温文儒雅的男士。他本名为保罗·瓦杰克,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大作家,却仰赖有钱女人的“馈赠”维生。

两人同是拜金主义者,有趣的是,随着两人之间逐步的交往,彼此的距离就拉进了一点,而内心世界也多解放了一些,慢慢地,两个人萌生了一段相知相惜的情愫……坠入爱河的保罗·瓦杰克,洗心革面,不再做午夜牛郎,并向霍莉表露了爱意,霍莉却宣布巴西富豪追求她的消息。不久,霍莉邀请保罗共进早餐,并亲自下厨。从未做过料理的霍莉,边听着葡萄牙语,边在脸盆大的沙拉碗中,堆放了满满的莴苣,随兴地淋上橄榄油与红醋,接着,颇有韵律感地拌匀三者。

保罗向霍莉求婚,霍莉却顾左右而言他,自冰箱取出一瓶红酒,说她将和巴西人贺西结婚,虽然事实上,贺西尚未向她求婚。保罗再度向她求婚,她又说她准备了“墨雷”调味的鸡肉沙拉。压力锅这时扑扑作响,等到霍莉趋身向前想熄火时,只听到一声爆炸声,鸡肉与汤汁飞溅四处,霍莉情急之下紧抱保罗。即将远走巴西的霍莉,着手开始学习葡萄牙文,另一方面学习做拉丁美洲的菜肴。这道失败的“墨雷辣酱鸡肉沙拉”,似乎预言了她的美梦──建造一座巴西农场,当有钱的巴西家庭主妇──终将如泡沫般瞬间幻灭。然而,这顿高潮迭起的早餐,最终如何收场?

保罗·瓦杰克绝望之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使得两人之间的恋情因祸得福。警方以涉嫌贩毒之名逮捕了霍莉。最后,霍莉戴着保罗送给她刻着蒂梵尼字样的戒指,怀抱着失而复得的小猫---或是她失去的浪漫天真,与保罗相拥于倾盆大雨中。毕竟!世间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相拥一起吃顿“爱情早餐”,来得更甜蜜幸福的奢侈呢?

《蒂凡尼的早餐》的出版,有如一道亮丽的闪电划向战后的美利坚,引起巨大轰动,美丽的女主人公和风流倜傥的作者,立刻双双成为文坛的宠儿。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多年来魅力不减,始终让人众津津乐道。

这本书除卡波特的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外,还收入了最新发现的遗作《夏日十字路口》。[1]

作品目录序(村上春树)岁月流下的金(张悦然)夏日十字路口蒂凡尼的早餐创作背景

1955年左右,卡波特动笔写他的新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但进展并不如意。各种各样的杂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时间。1957年,他总算坐回到自己家里、重又执笔写《蒂凡尼的早餐》。经过种种辛苦,1958年春天,这部小说终于完成。

人物介绍

霍丽

霍丽·格莱特利年幼时丧失了亲人,和弟弟逃荒求食到道克的农庄,为道克所收留。道克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庄稼汉,妻子早逝,留下一群孩子,家里无人照应,生活一塌糊涂。过了不久,年方13岁的霍丽,就给道克做了老婆,当了那些比她还大的孩子的“妈妈”。

农庄里的生活艰苦、原始,没有交际,没有娱乐,这些对于道克是再正常不过,但霍丽天性里却有着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说,婚后她唯一的消遣,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爱看电影、杂志。电影、杂志为她提供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她开始心情郁闷,喜欢一个人出去乱走,其结果是越走越远,终于有一天,她一去不归,从此再无消息。那时她才15岁。

霍丽只身闯入纽约,在演艺界和社交圈子里混,多年下来,混出了不大不小的名头,裙下有一大帮仰慕者,享受她的美貌,供给她上流社会的生活。这些人中既有大亨,也有骗子,更有黑社会的人物。自恃有些小聪明的霍丽,以为她可以从容周旋其中,永远过这种无忧无虑的声色犬马的日子,岂料无意间充当了黑帮大佬的传信密使,成了警方抓捕的罪犯。霍丽无奈,只得借保释之机,仓皇逃往南美。

霍丽在名利场中终有厌倦的一天,当她企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定的归宿时,才发现从前的海誓山盟全不作数。她去南美的机票,就是一个已决定要娶她、却在最后关头变卦的“有情郎”留下的,那原本是两人预备双栖双飞的。

叙述者“我”

卡波特小说的叙述者是个与霍丽为邻的作家,他和霍丽始终保持在亲密朋友的关系上。小说结尾,作家在一个风雨之夕送霍丽到机场,那时他十分清楚,霍丽的梦已经做到了头,没有人再能够挽救她了。他心中对霍丽的那点隐约的爱,变成了此后岁月中同样隐约的叹息。

作品鉴赏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丽·格莱特利最终迎来了什么样的结局,在书中并未写明。但无论她身处何等境况之中,读者都很难相信她能从对“恶心的污垢”与幽闭的恐怖中完全逃脱出来。主人公“我”想再见霍丽一面,但又并不积极,便是害怕看到她失去“纯洁”这一羽翼后的模样,而且恐怕他已经有了此种预感。他希望将霍丽作为童话故事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脑海里。这对他是一种拯救。

卡波特对霍丽的描绘映衬若明暗交界处的自己。她的人性是矛盾的,既天真率性又时常轻松虚荣,祈望未来又望而止步,谙熟功利的手腕,却一直怀着美好的原则——“千万别作—个懦夫。一个装腔作势的人,一个感情上的骗子,一个妓女:我宁可生病也不要一颗不诚实的心。”于是,当她得知哥哥死去的消息后并没有担心失去巴西富翁而隐藏自己的感情,而是激烈地摔着房内所有的东西。即便是象征着名利世界的“蒂凡尼”,也与物质虚荣相距甚远。

霍丽化解“红鬼病”的方法是坐出租车去蒂凡尼。因为“那儿那么清静,气派那么富丽高贵……要是我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地方。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样,我就会购置些家具,并且给这只猫起个名字。

名和利是霍丽想方设法达成的目标,但她向往的,不是灯红洒绿的花花世界,而是个能让她呼吸顺畅的自由空间,她的欲望是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她认为自己是个“野性的东西”——还是喜欢保持着我的自我。“当我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醒来,上蒂凡尼去吃早餐的时候,我愿意我还是我。“她大胆而执着地追逐她认为触手可及却不存在的将来。而她最终的下落不明似乎显示着其身份和精神的落空,也给读者一种“无可奈何花路去,残香依旧在人间”的惆怅。但事实上,卡波特却通过霍丽指出了心灵的真正归属来自人们的互爱。

作品影响

《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多项奥斯卡大奖,奥黛丽·赫本在片中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品评价

美国作家

诺曼·梅勒

《蒂凡尼的早餐》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每一次读到这部作品,都为它精心打磨,简洁洗练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读不厌。[1]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特,美国著名作家,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17岁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1948年处女作《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获得世界性的成功。1958年,奠定其大师地位的杰作《蒂凡尼的早餐》出版。1966年,完成了巅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复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终年59岁。[1]

杜鲁门·卡波特

上一篇:郑娜

下一篇: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