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集镇

时间:2023-10-06 13:17:30编辑:莆田seo君
城镇概况

鲍集镇

鲍集镇距县城25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人口3.9万人,土地面积16.8万亩,是县北商贸重镇、安徽省重点建设乡镇、蚌埠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亿,财政收入10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4元。区位交通

鲍集镇

鲍集镇交通便捷,206国道越境而过,合徐高速公路在镇南留有出入口,为鲍集发展道口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动了该镇物流、运输、饮食服务、招商引资等多领域、多行业的发展。鲍集镇积极争取实施“村村通”项目,加强乡村公路建设,鲍火路、鲍高路、鲍王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相继建成,通车里程达35公里,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鲍集镇西楼村东南侧的谷堆眼。人人少知的这个古庄,他已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了。也有“自然庄”的美誉!据史料《鲍集志》记载:谷堆眼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怀远县鲍集镇西楼村谷堆眼这个自然庄长约1.5公里的环村路坑洼不平,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在2009年,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自愿集资3.2万元,把环村路修成了砂石路。连接环村路的“君王高路”总投资达6.8万元的县级公路在去年夏也正式铺通通车。以前去镇里都要花1个多小时,而现在只需2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可想而知“路”给人们带来的硕果与便利。随着谷堆眼日夜兼程的发展,据听说县政府正在下拨5万余元把“陈王路”也纳入维修范围之内。路的修通也就意味着谷堆眼人要享受那无忧无虑的健康快乐的生活,随着路的畅通经济的转变,谷堆眼一座座高楼也拔地而起!从此过上了高枕无忧的生活。同时,也在包集乃至怀远县立下了新的未来!

每一次回家都是一个新的变化,崭新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路也一天一个变化,心里真是十分高兴自豪!

在此我祝愿:蚌埠人民合家欢乐 梦想成真! 也祝愿自己的家乡“蚌埠”随着两条高铁(京沪高铁 京福高铁)的贯通,与铁路结缘的蚌埠明天会更好!当前也要加快开阔合芜蚌经济的转变,蚌埠为安徽皖北地区书写着下一页的新篇章!

人文历史

鲍集镇[安徽省怀远县包集镇]

据《鲍集区志》记载,鲍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悠悠岁月中,鲍集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生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鲍集拥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西楼村谷堆眼,这个自然庄由3个大谷堆和72个小谷堆组合而成,大小谷堆一脉相承,连绵起伏,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据测量,大谷堆最高端比地平面高出1.4米。人们曾在大谷堆农耕时,发现汉代的五株钱,铜制印章等,据此推算大谷堆历史之久远。特色产业

鲍集镇

鲍集镇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项目来抓,全镇畜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鲍集镇已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业生产 格局。鲍集镇畜牧业总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47%。鲍集镇农民有着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传统习惯,广大农民仍没有跳出自繁、自养的状况,饲养方式落后,良种普及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一情况,鲍集镇把畜牧业生产当作特色农业来抓,引导农民由传统的、单一的种粮模式转向退耕还林、还果、还草以及发展畜牧业生产上,实现粮食“增值”。鲍集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牛、羊、猪等传统副业项目,对饲养大户优先提供饲养场地、贷款、技术,从而调动了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鲍集镇注重畜牧业品种改良,由兽医站牵头做好全镇品种改良工作,并从外地购进各类畜牧新品种进行杂交繁殖,使各类牲畜的优良品率达到90%以上。为了使畜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的发展路子,鲍集镇还做好畜牧业加工、运销服务,建立和扩大销售渠道,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鲍集镇养猪大户宋加权自筹资金10余万元,办起了存养量达100头的养猪场以及屠宰加工厂,他就是靠着边饲养、边加工、边销售的生产模式,成为了全镇有名的养殖大户。产业特点

鲍集镇

鲍集镇镇党委、政府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成了小麦优质生产基地,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蔬菜生产向品牌要效益,形成了大棚黄瓜、黄心乌、大豆青等优质蔬菜产品。其中“高老庄”牌黄瓜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和产地论证。黄瓜协会被授予“安徽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单位”。蔬菜科技示范园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党员干部双培双带示范教育基地”。镇党委、政府抓住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合徐高速公路入口处开辟面积达98公顷的工业园区,首家入驻的安徽嘉莱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化肥厂即将建成投产。着力发展劳务经济,2006年输出劳务15000人,收入7000多万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19000元,增幅2.7%。民俗

在历史长河中,鲍集人创造着灿烂文化和朴实的民风民俗。花鼓灯、泗洲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如今的花鼓灯节术锋头正键,在历届花鼓灯艺术节上屡屡获奖。2006年代表安徽省参加浙江兰溪市兰花节,荣获优秀表演奖。

安徽蚌埠鲍集最有特点节日就是:中秋节,鲍集中秋节除了团圆饭、吃月饼,最有特点的习俗:全部的青少年、儿童会在月亮升起的时候点亮火把和火球围绕村庄田地尽情的玩耍,当火把(火球)燃烧完毕后,所有的小朋友们进入田地开始“偷庄稼”习俗名称“摸秋”(解释:“摸秋”为祈福秋收丰收)。

信访工作

鲍集镇成立了镇村组三级上下联动的信访组织网络,建立健全了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隐患排查、矛盾调处、责任追究等一系列信访工作运行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一般问题,自行查办;棘手问题,会同有关部门联办;重大问题,由镇党政联席会议研办;涉法问题,引导信访人员通过法律渠道寻求解决。2007年以来,该镇共接待来访群众32批次78人次,受理信访案件28起,办结率98%。农民教育鲍集镇在薛场、藤元、路圩、易圩、王圩、西楼6个村开办农民科技学校,实现了农民科技教育由过去的零散型短期培训向系统性、长期性转变。农民科技校已传授农业新技术12项,受教育农民达1800多人。农民科技学校根据各村的产业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民的需求,分别开设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课程,对农民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教育。学校聘请镇农业科技人员和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村干部担任教员,并不时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授课。农民在课堂上学技术,在田边地头实践,在实践中领悟,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干就灵。

致富平台

要真正扩大工作成果,必须以“培”为基础,在“带”字上下功夫。为此,镇党委立足“三个抓手”,切实发挥好带富作用。一是组织帮带。在征求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经致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发展能手与尚未致富的党员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党员向发展能手讲解党的知识,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能手结合自身实际,向党员、干部传授致富经验和技能,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基地带动。为扩大“双培双带”规模,镇党委先后建立了黄瓜种植基地、花生种植基地、果树栽培基地、棉花种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等10多个示范基地,以基地的巨大辐射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路圩、

罗元、金沟、潘圩、王圩、西楼等村依托当地花生种植基地,家家户户种植了花生,年产花生在360万公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上世纪路圩村开始大规模引进黄瓜种植技术,后高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大棚黄瓜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为发展好黄瓜产业,他们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黄瓜生产的“真经”。全村推广优质黄瓜种植2000多亩,党员干部种植大棚黄瓜都在4亩以上,亩均收入达5000多元,使该村一跃成为闻名全镇的黄瓜专业村。镇党委因势利导,把该村确立为“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组织邻村能手参观学习,带动黄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黄瓜种植已辐射至周边的梁王、清沟、王圩等10多个村,累计种植面积达1.2万亩,种植黄瓜已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有效捷径。新世纪路圩村再次探索新的致富道路,并建立了黄心菜种植基地。

三是协会带动。镇党委从实际出发,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思路,成立了黄瓜生产协会,通过资源整合,达到互补协作、共同致富、快速发展的目的。自协会成立以来,共为群众销售黄瓜2000多万公斤,销售价值近千万元,使原先黄瓜难卖的状况成了历史,高庄黄瓜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全镇了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园50多个,带动农户上千户,户均增收近千元,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240多人,从发展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2人,发展党员32名,培养后备干部82人,其中有32人已经走了村干部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双丰收。

上一篇:7英寸大屏手机,大屏手机7寸屏以上推荐

下一篇:撩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