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的故事

时间:2023-07-11 20:55:52编辑:莆田seo君
铁杵磨针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成语故事

成语通常是由一个相关的故事演化而来,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铁杵磨针的故事,方便了解!

铁杵磨针

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铁杵磨针的汉语词典解释: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幺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明沈鲸《双珠记·举途乡谊》:龙头属老成,苦工夫积累,铁杵磨鍼。

《醒世姻缘传》第叁叁回:必定有那齐人般的一副面孔,赵师灏愕囊桓毖骨,祝鮀般的一副舌头,娄师德的一副忍性,还得那铁杵磨针的一段工夫……他也便将就容纳你了。

陶行知《古庙敲钟录》:朱先生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是听我说过的,还有铁杵磨针也不要忘掉。’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铁杵磨针’之喻,即熟则生巧之意。故中与不中要看学力。

铁杵磨针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愚公移山、滴水石穿。

反义词:无。

用铁杵磨针造句:

1、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2、李老师常以铁杵磨针来勉励同学们应努力求学,以图日后有所成就。

3、刘晓飞知道学功夫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是日积月累,铁杵磨针的事情。

4、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5、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拓展阅读:曾母投杼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zhu)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新序·杂事》亦载,“费人”作“郑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曾参本是贤人,有与其同名者杀人,结果三次“曾参杀人”的传言竟使最了解他的母亲也相信了,乃至越墙逃走。后用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用典形式

唐·李白:“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清·陈梦雷:“君思本自同慈母,投杼何堪众口传。”

明·徐渭:“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狷。”

唐·白居易:“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唐·李端:“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唐·李白:“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三国·曹植:“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宋·陈师道:“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唐·元稹:“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上一篇:心情成语

下一篇:雨过天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