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时间:2023-07-10 05:09:10编辑:莆田seo君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牢记殷切嘱托 心得体会篇一“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一种“豪气”。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是大国大党的豪气,“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是大国大党的担当。正如新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和国家临危不乱、指挥有方,大国大党的果断、担当再次得到彰显;白衣执甲挂帅出征、9000多万共产党员闻令而动,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了一道道健康的城墙……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青蒿素的成功研发、天问一号的发射升空等,都见证着一个大国大党的飞跃,也见证着一个大国大党的豪气。“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承诺,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一种担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一种豪气。苦干实干奋力一搏创造奇迹,虚度苦熬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我们应当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宁愿苦干,决不苦熬,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千百年来不断积累的一种“底气”。共产党人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底气的。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我们的骨髓里传承着红色的情怀,我们的底气来源于薪火相传,来源于人民群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战争年代,我们不畏强权,敢于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我们居安思危,敢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正是因为“我们敢”,所以“我们能”,这股由骨子里透出来的“底气”让我们的意志更坚了、信心更强了、底气更足了。无论是在脱贫攻坚的边远山区,还是在科技创造的前沿阵地;无论是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还是在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正是这份底气,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份底气,给我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这份底气,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士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群众的“服务员”“代办员”“联络员”“调解员”;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人民立场,听民声、访民情、顺民意、聚民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心目中的最高位置,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激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产党人一定能做到;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共产党人一定做得到。

牢记殷切嘱托 心得体会篇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一文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结合笔者多年基层工作经历,对此进行再学习、再理解,深有感悟,感触良多。

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不是仅靠基层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就能实现的,在奋斗乡村振兴的征途中需要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一个都不能少。

奋斗乡村振兴,党员干部的使命,是夙夜在公、执政为民的大我之道。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奋进者、奉献者,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主心骨”“领头羊”,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执政理念,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做引领者,不做迎合者,要立足自身特色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各项政策红利、社会优势资源,引导农户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勇当“领路人”。做奋进者,不做泥菩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兴伪事、不务虚功、不采华名,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把功夫下在实处,让事业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做奉献者,不做旁观者,就是要执政为民、一心为民,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连心桥”。

奋斗乡村振兴,企业家的责任,是开拓创新、转型升级的乘风破浪。乡镇企业既是乡镇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也是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既是连接市场的枢纽,也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载体。乡镇企业既面临着守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淘汰的现状,也面临着依托政策红利,开拓创新、转型升级的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市场不允许、乡镇不允许、广大农民不允许乡镇企业家有松口气、歇歇脚、等一等的懈怠,在开拓创新、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乡镇企业家需要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要素进行集约化配制,推动农业产业组团式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产业链,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靠的收入来源和良好的生活保障,为乡村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奋斗乡村振兴,人民群众的义务,是守土有责、守护家园安居乐业。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要自觉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垃圾,清“四堆”、治“四乱”,增强主人翁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借鉴吸收“枫桥经验”,制定村规民约,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到村的发展和治理上来,从规章制度和人力上补齐发展治理短板,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只有人民群众都把乡村振兴的任务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农村才会变得更加坚实、更加多彩、更加动人。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必须打赢的战争中每一个人都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唯有万众一心加油干,方能大获全胜。

牢记殷切嘱托 心得体会篇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对扶贫干部强调道“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紧抓实干。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扶贫干部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集中精力攻下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堡垒,要始终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信念,多想办法解决棘手问题,伸出手来将更多的贫困群众拉上马,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教育扶贫”托起明天的希望。一间特殊的“课堂”,傈僳族的四个孩子组成了一个班级,聘请一名傈僳族老者为其上课、答疑解惑。曾经这四个孩子在高黎贡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害怕生人、不善言语,进入学校后难以适应,当地扶贫干部并未因为人数“少”而放弃这四个孩子,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供孩子读书,用教育的力量改变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要烙印在扶贫干部的心头,适龄儿童的读书问题是扶贫路上不容妥协的重要工作内容。扶贫干部首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用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让知识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用“教育扶贫”托起孩子们明天的希望。

一个青年都不能少,“就业扶贫”改变今日的命运。山林地区的青壮年主要依靠当地农业为生,要想养活养好家中几代人实属艰难。许多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国家的“易地扶贫”政策搬出了大山,住进了舒适安全的新楼房。扶贫干部要牢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嘱托,着力解决青年们的就业问题,让搬迁的贫困群众可以真正的“安居乐业”。不要让青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无助,扶贫干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技术培训工作,建立技术示范基地、举办就业帮扶讲座、推动乡镇企业开办等,培养好贫困青年群众的一技之长,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让每一个青年都有重新加入“致富跑道”的机会,改变原本“一眼望到头”的命运轨迹。

一个老人都不能少,“健康扶贫”渡过生命的难关。“精准扶贫”就是不放弃扶贫路上的每一个人,不因老年人体弱多病而减少精力的投入,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大国担当。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全村140多户人家散落在10公里的黄土高坡上,过去这些老年人患病无法医治,自己不但深受病痛折磨,还让家中子女更难脱贫,“乡村医生”贺星龙数年如一日地奔忙在这10公里的看病救人路上,给老人们带去了“生的希望”。扶贫干部要加强地区医疗团队建设,激励乡村医生的加入,不断壮大我们的扶贫队伍,提升地区医疗条件,用大爱之心坚持走完最后的“一公里”,保障全民健康,才能真正地走到全民小康。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青年和老人,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和个体,托起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太阳,用尽全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上一篇:四级成绩分布

下一篇:展望未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