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故事

时间:2023-07-07 09:55:19编辑:莆田seo君

1962年深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到了中国东北的塞罕坝,开启了三代人59年的造林传奇。

第一代造林人没想到,塞罕坝的冬天竟然如此冷,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有时候还会出现零下43.3度的极寒天气。 一位老植树人回忆道:“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 在海拔1500米的高寒戈壁滩种树,谈何容易。 寒冷尚能克服,最大的挑战是孤独。

塞罕坝人烟罕至,路不通,电没有。第一批植树人,除了植树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 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中遇到的“绝望”。 刚开始两年,第一代植树人种100棵树,成活的不到8棵。这样的结果,一度让他们失去信心。 这样极度艰苦的条件,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第一代植树人出发时平均年龄24岁,最终平均寿命仅52岁。 好在,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并且,这份使命,薪火相传。

塞罕坝治沙故事

1955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徒手种下112 万亩人工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0%。从1 棵树到112 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治沙故事

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漠后,展现出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在这里形成的沙尘暴一昼夜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严重威胁了首都和周边地区生态安全。

就这样在上世纪50年代,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坝上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林场,来改变当地荒漠环境。

就在1961年,工作人员在坝上考察几天后,在塞罕坝找到了一颗生长的大红松树,因此林场选址在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

困难超乎想象。这里冬季漫长,海拔在1500左右,寒温带大陆性气候表现较特殊,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无霜期不到七十天。

最早的一批塞罕坝人中还有很多大专,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到,反而根据根据当地地势改良树苗,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

他们能吃苦,甚至有了“爬山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这样的话。在高原窝棚中奉献自己的青春。面对一片一片稚嫩的绿色,职工们留下的是自己青春,换来的是造福万代绿色。他们是伟大的。

后来,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由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从而发展出濯濯童山逐渐披绿的景象。

上一篇:四季英语作文

下一篇:冰岛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