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2、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3、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4、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5、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6、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
7、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8、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9、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0、乡贡,解试,秋闱,大比
11、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1、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2、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4、可进入科举考试。
5、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6、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7、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8、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9、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10、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11、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的乡试1、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名称为经魁。
2、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3、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4、会试第一名称会元,第二、三名并无特定称谓,考中者均称贡士。
5、会试後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
6、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释褐授官。
7、清朝规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次年举行,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8、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三月,亦分三场。
9、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10、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1、从唐朝唐高宗时期起创立的(由于武则天进行发展,多数人认为是其创立),在宋代成为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