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剂

时间:2024-12-20 05:25:20编辑:莆田seo君

离子交换纤维素色谱法的介绍

离子交换纤维素色谱法,是将离子交换基团结合到纤维素上,制成离子交换纤维素的方法。1956年,Sober和Peterson首次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从此使生物大分子的分级分离方法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离子交换基团不但可结合到纤维上,还可结合到交联葡聚糖(S-ephadex)和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上。近年来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蛋白质、酶、核酸、肽、寡核苷酸、病毒、噬菌体和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离子交换纤维素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离子交换剂通常是一种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树脂,纤维素,葡聚糖,醇脂糖等,它的分子中含有可解离的基团,这些基因在水溶液中能与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或阴离子起交换作用。虽然交换反应都是平衡反应,但在层析柱上进行时,由于连续添加新的交换溶液,平衡不断按正方向进行,直至完全。因此可以把离子交换剂上的原子离子全部洗脱下来,同理,当一定量的溶液通过交换柱时,由于溶液中的离子不断被交换而波度逐减少,因此也可以全部被交换并吸附在树脂上。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成分被交换吸着在离子交换剂上,用洗脱液洗脱时,在被洗脱的能力则决定于各自洗反应的平衡常数。蛋白质的离子交换过程有两个阶段──吸附和解吸附。吸附在离子交换剂上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改变pH使吸附的蛋白质失去电荷而达到解离但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离子强度,使加入的离子与蛋白质竞争离子交换剂上的电荷位置,使吸附的蛋白质与离子交换剂解开。不同蛋白质与离子交换剂之间形成电键数目不同,即亲和力大小有差异,因此只要选择适当的洗脱条件便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逐个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高中化学题

答案BD
A.a—b发生的反应为:A12(SO4)3+3Ba(OH)2=2A1(OH)3+3BaSO4根据Ba、Al元素守恒可知,BaSO4的物质的量一定是Al(OH)3物质的量的1.5倍。
B.c—d发生的反应为:2A1(OH)3+Ba(OH)2=Ba(AlO2)2+4H20,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AlO2-比Ba2+多,关系为AlO2-应是Ba2+的2倍
C.a—d反应先:A12(SO4)3+3Ba(OH)2=2A1(OH)3+3BaSO4后:2A1(OH)3+Ba(OH)2=Ba(AlO2)2+4H20,BaSO4的物质的量一定要多于Al(OH)3的物质的量。(BaSO4的物质的量是Al(OH)3物质的量的1.5倍或大于1.5倍)
D.d—e时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Ba2+可能等于OH-因为溶解沉淀时,不断消耗OH-,Ba2+开始时物质的量一定大于OH-;沉淀溶解完,不断加入Ba(OH)2,Ba2+可能等于OH-也可能大于OH-


高中 化学题

把粉末中的硫酸铜分为两部分,生成胆矾的硫酸铜Xg和溶解的硫酸铜Yg。
由于硫酸铜未全部溶解,所以84g硫酸铜溶液为饱和溶液(若不饱和,胆矾继续溶解,所以必饱和)。
先求出溶解的部分Y:
此温度下无水硫酸铜的溶解度为40g,则有
40/(40+100)=Y/84
解:140Y=84×40
Y=24g
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设生成的胆矾质量为Z。
CuSO4+5H2O= CuSO4•5H2O
160 250
X Z
有160Z=250X
则Z=250X/160
反应前反应物的质量为:X+Y+150=X+24+150=X+174。
反应后反应物的质量为:Z+84=250X/160+84。
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X+174=250X/160+84
90X/160=90
X=160g
白色粉末硫酸铜的质量为X+Y=160+24+184g.
答案选:B


上一篇:10658456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