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铉

时间:2024-12-19 22:46:06编辑:莆田seo君

铁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靖难之役后的下场

铁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靖难之役后他是什么下场?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一,太祖赐字。铁铉小时候就十分聪明,很有见识,少时入国子监读书,学问更大。明太祖时任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审理疑案。他断案如神,破案很快,深得明太祖赏识,赐字“鼎石”。二,抗击燕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不满削藩,起兵靖难。朱允炆派李景隆讨伐朱棣。当时铁铉任山东参政,为李景隆供应粮草军饷。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与朱棣在白沟河大战,李景隆惨败而逃,河北各府县纷纷投靠朱棣。铁铉听闻李景隆战败,痛哭流涕。他与盛庸决定死守济南,抗击燕军。朱棣南下追击李景隆,李景隆屡战屡败,逃到济南。燕军包围济南,铁铉与盛庸死守济南。朱棣日夜攻打济南,皆被铁铉击败。三,功败垂成。铁铉假意投降,希望朱棣入城受降。朱棣久攻不下,见济南投降,以为城中弹尽粮绝,不疑有诈,入城受降。铁铉在城中安排伏兵,准备等朱棣入城之后,关门捉贼,趁其不备,将其擒拿。没想到朱棣晚来,伏兵提前将城门落下,朱棣于是逃过一劫,逃回大营。四,固若金汤。朱棣大怒,猛攻济南。铁铉死守济南,城池固若金汤,朱棣围攻三月都拿不下来。朱棣见屡攻不下,气急败坏,调出大炮准备轰击济南城。铁铉在城墙上挂出明太祖灵位,朱棣见状,只能放弃炮击。都督平安率军二十万北上攻燕,朱棣害怕粮道断绝,于是撤军。五,铁骨铮铮。朱允炆见铁铉屡败朱棣,十分高兴,封他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升他为兵部尚书。朱允炆派盛庸代替李景隆,出任平燕将军,命铁铉参与军务。不久盛庸率军在东昌大败燕军,朱棣惨败,自此南下不敢再经过山东。朱允炆命辽东总兵杨文率军南下与铁铉汇合,准备断绝朱棣后路。杨文进军直沽,为燕军击败,未能与铁铉会师。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听闻南京空虚,率军南下,直指南京。盛庸与铁铉阻挡燕军,却兵败被俘。朱棣登基,劝铁铉投降,他宁死不降,大骂朱棣为逆贼。朱棣大怒,将他处以极刑。

铁铉的介绍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击退燕王朱棣,在朱棣夺位后被施以磔刑,时年37岁。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河南荥阳、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地铁姓回族均为铁铉后裔。

铁铉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是不是被夸大了呢?

铁铉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是不是被夸大了?铁铉,又被人们称为“铁公”,这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此人在“靖难之役”中,成功地抵御了燕王朱棣的多次进攻。铁铉的辅政,对于巩固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最后兵败被俘,但其表现出来的忠君事主、宁死不屈的气节,让人为之钦佩。我们从三个层次来细分析。一、文有文正、武有铁公。明太祖朱元璋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隔空传位的结局,最终还是让四皇子朱棣给夺了自家江山。在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之前,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朱允炆自幼聪慧,而且极其孝顺。在其父朱标过世的时候,朱允炆因过度哀伤而日渐消瘦。朱元璋:“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此时朱允炆的身份已经是皇太孙。朱标去世以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翻阅历史我们知道,对于朱允炆治国理政的一些功绩,我们无从查起,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文献和档案都遭毁灭,还有一些散落民间的记载也被禁除。但有一点我们知道,朱允炆的心腹当中就有方孝孺(即方文正)。在文官当中,方孝孺是一介书生,此人算是大器晚成型。在朱允炆治理朝政时期,他经常在幕后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制定制度,著书立说,凡此种种,朱允炆也都会让方文正亲自担任首席执行官。与之对应的武将心腹当中,就属铁铉了,其实铁铉一开始也并不是行伍出身。在建文帝帐下,方孝孺主内,负责皇室智囊,而铁铉则主外,为建文帝护国御敌鞍前马后。二、靖难之役中的铁铉。我们知道,铁铉是元代色目人的后裔,是明初名臣,历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此人性格刚直,聪明敏捷,其过人的才干和果敢,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建文帝继位以后,升任山东参政。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挥师南下,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严格来说,这场皇家内部的皇位之争,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朱元璋隔空传位,就为叔侄间的争夺埋下了隐患,这是意料之中。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建文帝上台就开始削藩,这是明目张胆要除掉朱棣这位叔叔,这乃意料之外。所以,对于心狠手辣的朱棣来说,这岂能容忍呢,于是这才有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伊始,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抵御朱棣大军,此时的山东参政铁铉负责粮草辎重的督运。随着李景隆兵败,河北及山东北部诸城将士无不望风归降,建文二年四月,朱棣大军包围了济南城。此时镇守济南城的是都指挥盛庸。铁铉与盛庸一起歃血立誓,誓死保卫济南城。在此期间,铁铉与盛庸殊死抵抗,加上铁铉使用诈降计,导致朱棣久攻不克。最后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认为取道济南根本就是个错误,遂班师回北平,再图长久之计。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改变攻打策略。这次他避开防守严密的济南,转而从侧后方取道东阿至徐州线路,一举破开京师大门。建文帝朱允炆在战斗中不知所踪,有的说他逃到南方做了和尚,有的说他被战火烧死。总之,在此时此刻,朱棣已自立为帝。迅疾间,他又转头剑指济南城。最终,济南城被攻陷,铁铉因寡不敌众而被俘。素闻明成祖朱棣心狠,也知铁铉尽忠。想当年朱棣给过铁铉机会,让他归降,他不但不降,还变着法戏耍朱棣,这口气又怎能让这位永乐大帝咽得下呢,最终,铁铉被朱棣凌迟而死。三、忠臣不事二主,输战不输人。世人通过铁铉誓死保卫济南城就可以看出,此人是尽忠为国之人,也是人臣之典范。自古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被俘的铁铉面对朱棣的残酷重刑,始终面不改色、心坦然。铁铉死后,其父母被发配,儿子被充军,妻女被卖到妓院。直至明神宗初年,铁铉才被昭雪。自古以来,忠臣烈女也不在少数,他们身上所表现初来的气节让人为之钦佩。现在在济南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铁公祠”,这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铮铮铁骨的硬汉所建立的,他的精神和气节,让人肃然起敬。有时候不禁让人思索,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有多少是名垂青史的呢,我认为更多的牺牲只是帝王家天下战场上的牺牲品罢了,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天地尘埃。《明史》:燕师之南向也,连败二大将,其锋盖不可当。铁铉以书生竭力抗御于齐、鲁之间,屡挫燕众。 乾隆帝:其他若景清、铁铉等,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虽致命不同而志节凛然,皆可谓克明大义。


铁铉作为朱允炆手下的大忠臣,最后下场为什么如此凄惨?

铁铉作为朱允炆手下的大忠臣,最后下场为什么如此凄惨?铁铉做了一件更出人意料和毫无准备的事情。他把燕王朱棣的父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城门上,这样朱棣想继续进攻也不行了。射杀皇帝,又射杀自己的父亲,这样的叛逆之事如果真的做了,岂不落人话柄。后来,朱棣得手后,朱允文的朝鲜族支持者,包括张铉在内,都被彻底瓦解了,没有办法。于是,他被朱棣俘虏了。被俘后的铁铉面对朱棣的种种逼问,从头到尾无动于衷,最后气得朱棣活活割了铁铉的鼻子、耳朵,并在煮熟后强迫铁铉自己吃。即使铁铉死后,朱棣仍感到恼怒,下令将铁铉的骨头放在油锅里煎,成为真正的 "硬骨头"。铿锵有力的铁铉,无论生死,都不想让朱棣屈服,连转头看一眼都很不屑。因此,铁铉在古代被称为骨头最硬的人。朱棣的话还没说完,身后的太监锅里突然发出一声巨响,油花四溅,太监们被烫得握不住铁棍,只好扔掉了尸体,于是,铁铉虽然死了,但他的骨头还是回到了朱棣身边,不肯向朱棣屈服。看到 "铁铉 "的骨头如此坚硬,朱棣束手无策,便不再折腾了。铿锵有力的铁铉,无论生死,都不想让朱棣屈服,连转身看一眼都很不屑。因此,铁铉在古代被称为骨头最硬的人。在靖难之役的背景下,方孝孺、铁铉等人为明朝皇室内部的混乱付出了鲜活的生命,有人认为他们为朱明王朝的 "家事 "而死,死不足惜。其实,这样评价他们是不公平的。正是因为铁铉的存在,中国才继承了 "诚信精神 "这个词。铁铉是诚信的践行者,值得尊重。

上一篇:oppot9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