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将领常称为“飞将军”等,为何东汉冯异被称“大树将军”?
因为大树将军冯异,才有了以下这些词汇:披荆斩棘、坐树不言、畏天知命、引车避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大树将军这个称谓最初源于军士对冯异的调侃,进而转化为对其“人品贵重”的赞誉,这是一个由外号到雅号的过程。冯异做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忠心耿耿,战功显赫,为人低调谦和,属于那种允文允武、军政一体化且能力上出类拔萃的高级管理人才。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士。最早为新莽政权效力,家乡颍川任职,相当于郡守助理,职位不高,却颇受重用,奉命监护五县。由此我们可知,冯异在地方政务处理上有一定经验,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他既要深入基层部门甚至民间去了解、分析各式各样、错综复杂的状况,又要提出可供现实执行的合理化建议、方案以供备选,为领导分忧,是个既符合官场,又符合实际的“双面”人才,这是他的最初仕途方面的情况和分析。适逢乱世,“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的冯异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能够学以致用,有效的运用到战场上,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比如:隗嚣进军栒邑,兵威之猛无人可与争锋,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冯异大将军,这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情势危局。通过一路征战浴血打拼过来的将领们,实战经验丰富,对隗嚣实力都有着精确的评估,大家并不赞成冯异正面交锋的想法,但冯异以一句话说服了大家“如果是进攻的话,咱们的实力确实不足,但是凭城防守却绰绰有余,足以应付。”暗合《孙子·形篇》“攻则不足,守则有余”(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所以大家纷纷表示同意他的作战安排,比隗嚣先一步进入栒邑,为出奇制胜打下坚实的基础。冯异所率部队,偃旗息鼓猫在栒邑城内,等到隗嚣军临城下后,突然鼓声震天旌旗招展,尚未来及整军的隗嚣大军登时大乱,被冯异军追杀几十里,大获全胜。大家也可以联想一下一千多年后朱文正的洪都保卫战,几万人的守军硬扛号称六十万的陈友谅大军长达85天,朱文正以此名闻天下,而陈友谅也因这场战役为自己敲响了丧钟,虽然并不是所有守城战例全是如此,但守方凭坚城占据很大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除非被强军围点打援等其他特殊情况。以上只是冯异在军政方面基本能力的描述他与刘秀可谓不打不相识,英雄相惜,需要特地讲在前面的是,早在刘秀为更始帝打工期间,他俩就已经结识,并且冯异以自己的能力扛住了刘秀的进攻,但冯异最终投靠的是打工仔刘秀本人而非更始帝。刘秀受命攻打颍川,到冯异家乡父城遭到顽强抵抗,无奈之下,刘秀率兵暂时驻扎在附近,冯异则本着办事认真负责,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主动上门打探消息,探查情势,没想到直接就被刘秀的属下擒获,恰好刘秀大营中有冯异的亲朋好友一干人,晓以大义,轮番解劝之下,冯异同意归顺刘秀,而且既然是归顺,寸功未建于心不安,自然要交上自己的投名状。回到守城对自己的兄弟苗萌坦诚相告,而苗萌素以冯异马首是瞻,最终五城同归刘秀。冯异看重的是刘秀的为人,而非更始朝,所以刘秀因刘縯被杀返回宛城后,冯异又独自扛住了更始帝差人进犯的十多次攻击,更始军队无功而返,还是那句话,这只是对刘玄,而对刘秀,冯异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刘秀再次经过父城的时候,冯异城门大开毫无防备的杀牛宰羊美酒款待。更始帝刘玄忌惮刘秀的实力,加上刘秀的哥哥刘縯是自己所杀,所以对刘秀的使用一直心存疑虑,这样的人才如果不用着实可惜,但是太过重用让其掌握兵权,刘玄又担心刘秀有不臣之心,复仇篡权,好在刘秀悲愤不形于色,流泪都在私下,表面上反倒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不是入戏太深,而是由于刘秀的口碑和出色能力满朝文武皆知,其兄刘縯以前的追随者阴识看重刘秀的人品和能力,将阴丽华与刘秀撮合到一起,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愿望达成,心里也确实高兴,逐步摆脱了心情的低谷,这让刘玄看在眼中,稍稍抹去了些许忌惮,王莽授首大势初定,刘玄就派刘秀监工洛阳新都并筹备相应事宜,就是这个时候,刘秀路过父城,冯异投靠,并推荐了能力不错的同僚、同乡,与刘秀一起共赴洛阳。刘谡、刘縯、刘秀是利益共同体,本是同宗,刘玄得以建号更始,刘縯居功至伟,出于对其能力的嫉妒,所以才找借口杀害刘縯,原因就是功高盖主,而刘秀更为其所忌惮,但是刘秀从父城跑回来主动承认错误,他也没什么好借口下手,莫须有的话,本身势力结构就有问题,根基不稳,再加上屠戮功臣,那人心就散了。河北诸多势力趁新旧政权更替,纷纷自立拥兵自重,但多数持观望态度,所谓自立也无非是想在纳入新一届王朝的之前,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以求加官进爵而已。刘玄和刘秀都在等一个机会,刘玄在等机会诛杀刘秀,刘秀在等机会逃出生天,河北动荡恰恰是刘秀最好的机会,但是很多朝臣都反对刘秀镇抚河北,不是因为他能力不济,而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恐生变数对更始朝不利,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冯异在关键时刻给刘秀出了个主意,重金贿赂丞相曹竟之子曹诩,收纳刘秀厚礼之后,曹诩这个御前大红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秀如愿成行,自此天高海阔,无复性命之虞。受刘玄委派,刘秀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早在刘縯刚刚被杀的时候,因为刘秀常常暗中垂泪,冯异就曾经奉劝刘秀自立,在渡河之前刘秀的至交邓禹也说过类似的话,按当时的情况估计,刘秀也不得不自立门户:一是更始帝刘玄昏庸、懦弱,还与刘秀有弑兄之仇,不值得刘秀辅佐。二是嫌隙尚在,刘玄始终威胁着刘秀的性命,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机会下手而已。趁着此次黄河北渡,冯异觉得成就大事就在此时。所以刚刚渡过黄河就建议刘秀将属下官员分别派遣,深入到各个地方郡县,安抚官民,借此拉拢人心。而冯异则负责消息的收集、统计工作。调查可拉拢势力,汇报给刘秀。一山不容二虎,就在刘秀到达河北地界不久,王朗以刘秀为患,发布悬赏,打算趁刘秀立足未稳,利用其他势力或背叛者,铲除或行刺刘秀,最终却被刘秀反杀。与此同时,刘秀对河北官绅、百姓的拉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势力也逐步做大。收到消息的更始帝刘玄惴惴不安,深以为患,妄图收回刘秀兵权,表面封赏,真实意图却是让刘秀回去受死。刘秀当然明白他的目的。表面推诿,拖延时间,暗中将更始帝刘玄安插的势力剪除干净,然后从最初的虚以伪蛇转变为分庭抗礼,直接对抗更始帝刘玄的势力。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大司马朱鲔和曾经一起造反的李轶。这两人有多可恨:当初刘玄杀刘秀兄长刘縯,他俩全程支持参与,出谋划策,最无耻的是李轶,他与刘縯、刘秀本是同时起兵的兄弟。刘秀欲镇抚河北,还是李轶和朱鲔从中作梗,差点坏了刘秀好事,万一再被他们找到机会,说不定刘秀当时已经死了。匪夷所思的是,他俩在加害刘縯、刘秀、刘谡的时候,意见出奇的一致,但私下他俩谁也看不上谁。这就给刘秀以逐个击破的机会。第一场:冯异拉拢李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多年和刘秀的兄弟关系,李轶表示同样觉得更始朝名不长远,前途渺茫,所以同意依附刘秀势力。虽然李轶并没有参与作战,但是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压下战报,不予施援,坐视同僚们一个个被干掉。第二场:刘秀出场。刘秀为了报仇,并不打算接受李轶,所以他将李轶与冯异相互通传的信件交给了朱鲔,朱鲔勃然大怒之下暗自欢喜,怒的是知道晚些说不定被这小人出卖了,高兴的是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心腹之患。最终李轶死于朱鲔布置的暗杀。本想出击冯异部队的朱鲔,被早有准备的冯异击溃,并且衔尾追杀朱鲔到洛阳城下。就在刘秀登基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军政大乱。百姓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刘秀派冯异前往,团结可争取势力,为其所用并且着手讨伐赤眉军。开战后冯异胜绩无数,但是距离彻底剿灭赤眉军,还有一定距离。后续又因为邓禹不听劝告盲目急战,造成大败亏输,连累冯异拼死才勉强逃回军营,险些身殒军阵。最终他设计策略,事先安排伏击一战大败赤眉军。赤眉军虽然实力强劲,但却并不是独霸关中,关中各地仍由大大小小的势力所把控。混乱一片,一盘散沙。延岑在各势力中实力最强,素知冯异大名,在冯异大军立足未稳之时发动攻击,却被冯异击溃。延岑失利被冯异逼退关中。冯异的军功赫赫,终于引起朝中某些大臣的嫉妒,于是有人弹劾冯异,军政专行,擅杀命官。冯异怎么会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看到刘秀谕旨,立刻上书,请求交出兵权,回朝任职。刘秀自然拒绝了他的请求,以刘秀的智商和情商不屑于做出更始帝刘玄的那种勾当,当初他是让使者将自己的谕旨和告状信一起交给冯异的。一是安抚表示对冯奕的信任。二是防微杜渐。轻轻敲打敲打。对冯异的人品和忠诚,刘秀比较放心。出于政治目的,刘秀当然也会解除他人兵权,只不过不会用刘玄那种腌臜手段。当时的环境并非太平盛世,也做不到马放南山,弃用冯异无异于自废武功,刘秀已经是登基的皇帝,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冲锋陷阵,冯异的能力出众,且多次成功“救场”,好使得很。最后,刘秀还安慰冯异说,名义上是君臣,其实恩同父母。对众臣,刘秀对冯异也不吝赞赏,这也是披荆斩棘这个词的由来,刘秀对满朝文武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威武为我披荆棘,定关中。平定关中后,刘秀又将他的目光放到陇右。而他看到的结果却不能让他满意,因为当时的汉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面对如此重大的损失,刘秀又想起了冯异,紧急征调寄希望于冯异力挽狂澜,于是就发生了文初所写冯异先一步到达栒邑,并驻扎城内,偃旗息鼓,突然出击,此战令冯异名声大振,大多数尚在观望的武装力量都背叛了隗嚣,归于刘秀。此次战功。无数人争抢只有冯异对自己的功劳只字不提,又经过旷日长久的军事对抗,被耗得的油尽灯枯的隗嚣含恨而死。转年。冯异在进攻落门过程中,因病死于军中。冯异功勋卓著,从劝进起事,到拉拢势力,到招兵买马,到计杀李轶,平定河北,收复河南,破赤眉军,关中纳入版图,入陇右,战隗嚣,武可定国,文可安邦,政绩斐然,这样一位功臣,却难能可贵的拥有着不居功,不自傲,谦退不伐的优秀品质,大树将军实在令人钦佩。
名将冯异为何被誉为大树将军?冯异对汉朝做出的贡献
名将冯异为何被誉为大树将军 "大树将军"宝丰人"冯异" 中 文 名 冯异 字 公孙 国 籍 中国(东汉) 民 族 汉 族 出 生 地 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公元34年 职 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助刘秀建立东汉 归顺光武帝——刘秀 新朝末年,冯异奉命监护五县。光武帝亲自帅兵攻打父城,打了好些天,一直打不下,无奈停止进攻。冯异看刘秀安生了,自己就赶紧出门去查看其它四个县,谁知道出去没多久,刘秀把城给包围了,冯异心疼城中百姓,更担心自己的母亲,只能跟刘秀服软:“我叫守城将士放弃抵抗,你别打了,至于我,你想咋着都中,叫我弄啥我弄啥。”光武帝看冯异真有孝心,就留冯异在身边当了文书,冯异的伙计们,兄弟们都当了会计,文员等。(因为他们太猛了,暂时不敢叫他们拿枪拿剑了) 随征河北 刘秀的哥哥遇害,刘秀表面上没啥。私底下不住点哭。作为文书的冯异,细心开导,加倍关怀。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为光武帝的事业,出了不少好点子。后来,刘秀看冯异是真心拥护自己,就让冯异当了大将军,去河北招兵买马。 此后,冯异随刘秀击破王郎、大败铁胫农民军,平定河北,平定关中、因功被封“应侯” 镇守孟津 冯异当孟津将军的时候,听说敌军守洛阳和守南阳大将军,俩人不老丁对,就偷偷给守南阳的将军写信,劝他归顺。 冯异看南阳将军有点松口的时候,赶紧报给刘秀(南阳将军就是杀刘秀他哥的人),刘秀把消息透漏给洛阳将军。敌人内乱后,冯异带军横扫一普拉儿,成功逆袭。捷报传到河北,众将庆贺并劝刘秀称帝。刘秀最后还是先跟冯异商量:“我夜黑揍了个梦,骑着一条赤龙上天了,醒后心里狠河萨哩”冯异说:“这是天命指示,咱赶紧想个封号吧!” 平定关中 冯异当阳夏侯的时候,关中闹饥荒,乱哩不像,到处有人称王称霸。刘秀令冯异率军平定,赐七尺宝剑。冯异西进,一路留好名声,好些人投奔。走华阴的时候,遇上比较大的造反军团“赤眉军”对峙了两三个月,敌军也投奔过来五千多人。这时候自己人的两个大将军也走到华阴,要求合兵剿灭赤眉军,冯异不让,他们不听最后反让赤眉军打的溃不成军。他们逃跑后,冯异没门了,让部下都把马扔了步行。一路收集溃卒,并纠集附近地主武装力量数万人,整军再战。冯异让所有人穿上赤眉军的衣裳,打的敌人晕头转向。各地小军小霸太多了,仗一打打了四年,最终冯异大军完胜。 征讨陇右 冯异打陕西刚刚稳定,刘秀派去打甘肃的大军又败的一塌糊涂,刘秀只好又派冯异前去征伐,冯异到后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青山胡率万余人投降冯异。冯异又一横扫包括匈奴的一普拉。 再后来,冯异又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冯异因为常年征战,最终病死在了前线。 “大树将军” 跟随刘秀的开国的将领们,征战间隙,常常聚在一起吹牛B,话题无非是夸自己战功,胡吹乱侃。每当众将们,在一起争功论能的时修,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 后来“大树将军”被经常引用:指那些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大树将军冯异文言文翻译
大树将军冯异文言文翻译是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就带开马车让路。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译文: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躲在 树下休息,部队里送他个美称“大树将军”。攻入邯郸后,给将领们 重新分配任务,对部队也重新安排部署。这时,下级兵官都说愿意在“大树将军”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冯异个人简介:冯异素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冯异早年为王莽效力。后归奔刘秀并立下汗马功劳。冯异是东汉佐命虎臣,他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决胜,治军严明,关心民瘼,东汉创业,其功甚伟。尤其是冯异平赤眉、定关中之功,深得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冯异平定关中之舟,曾有人言冯异有为“关中王”之心,而冯异本人也颇不自安,提出要留妻子于洛阳,但光武帝则对此流言毫不在心,命冯异带家眷一同回关中,表示了对冯异的极大信任。冯异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
大树将军冯异文言文翻译
1. 求《大树将军冯异》翻译 刘平,字公子,是楚郡彭城人。 王莽时担任郡吏,政治清明,政绩显著。那以后,每当县里有强贼进犯,就让刘平去守卫,刘平去到后,都能治理的很好。 因此全郡的人都称赞他能力突出。更始年间,天下大乱,刘平的弟弟刘仲被贼人杀害,不久后,贼兵又突然到来,刘平搀扶着他的母亲,奔走逃难。 刘仲的遗腹女才刚满一岁,刘平抱着刘仲的女儿却不管自己的孩子。刘平的母亲想回去抱孩子,刘平不愿意,说:“靠我们现在的力量不能同时救活两个孩子,刘仲不能因为这没有后代。” 于是离开而不再顾惜,和他的母亲一块躲藏在野地中。刘平早晨出去寻找食物,遇到了恶贼,贼人将要烹杀他,刘平叩头说:“今天早晨为母亲求取食物,老母亲还在野地里等着食物活命,希望能先放我回去,等到让母亲吃完饭,回来再死。” 于是哭泣。贼人见他说的很真诚,为他哀伤并放走了他。 刘平回来,等到让母亲吃完饭后,于是告诉母亲说:“我已经与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于是又回去找到贼人。 贼人大惊,互相告诉说:“经常听说忠勇正直之人,今天竟然见到了,你走吧,我们不忍心吃掉你。”于是刘平得以保全性命。 建武初年,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反,打败了郡守孙萌。刘平当时担任郡吏,顶着刀剑趴在庞萌身上为他遮挡,身上遭受七处创伤,身陷困境不知道干什么好,只是哭泣着请求:“愿意用自己代替府君。” 贼兵于是收起兵器,说:“这是义士,不要杀害他。”于是散去。 孙萌伤重晕了过去,过了一会儿苏醒过来,饥渴而求水喝,刘平就让自己伤口的血流出来让他喝。过了几天,孙萌死了,刘平于是包扎好伤口,亲自为庞萌发丧并送他到家乡。 后来刘平被举荐为孝廉,担任济阴郡丞,太守刘育非常看重他,让他担任郡职,并上书推荐他。正值刘平遭父丧弃官,守丧完毕,让他做全椒长。 政绩突出,对百姓有恩惠,百姓都对他心怀感激,于是有的就多交纳赋税,有的就早早的参加劳役。刺史、太守下来视察,监狱里没有关押的囚犯,人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很好,不知道问什么,只有带着诏书离去。 后来因为有病被免官。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推荐刘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等,来到之后都授予议郎的官职,并多次召见。 刘平后来升为侍中,在位八年,因年龄大且有病上书告老还乡,死在家里。 2. 大树将军冯异的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常常拉开马车让路。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启示 为人要谦逊,不能自我夸耀 内容 分两个故事 1.与其他将军遇见谦让他们 2.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3. 【文言文:大树将军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注释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就带开马车让 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 .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躲在 树下休息,部队里送他个美称“大树将军”.攻入邯郸后,给将领们 重新分配任务,对部队也重新安排部署.这时,下级兵官都说愿意在“大树将军”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注释 (1)伐:夸耀.(2)表识:标帜.(3)军中号为整齐: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的.军中,指在刘秀反王莽的大军中.(4)屏:远离(他人),避退.(5)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6)更部分诸将:重新安排各个将领的任务.更,改动.(7)隶:隶属.(8)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9)多:赞扬.(10)不伐:不称道自己的好处(11)及:等到(12)更:安排。 4. 大树将军冯异的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常常拉开马车让路。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启示 为人要谦逊,不能自我夸耀 内容 分两个故事 1.与其他将军遇见谦让他们 2.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5. 急求 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 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原文: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至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出处:《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432年~445年·范晔等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 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