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约大桥的构造
米约大桥(Millau bridge)因坐落在法国西南的米约市而得名,它是斜拉索式的长桥。尽管全长达2.46公里,但只用7个桥墩支撑,其中2、3号桥墩分别高达245米和2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两个桥墩。如果算上桥墩上方用于支撑斜拉索的桥塔,最高的一个桥墩则达到343米,超过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23米。米约大桥超越了高321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州皇家峡谷大桥成为世界第二高桥。站在大桥上向下俯瞰,桥底下是一望无际的云雾,整个大桥仿佛在云雾中横空出世,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另一世界。大桥总重29万吨,其中仅钢结构桥面就重达3.6万吨,如此庞然大物高耸于山川之间,如何保证它的稳定性?如何才能避免大桥在风力作用下像琴弦一样颤动摇晃、甚至崩塌呢?大桥建造工程总指挥格尔内向媒体介绍说,建造这一大桥使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英国总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将大桥桥面结构设计成三角形,以有效减少风阻。除了计算机模拟试验外,有关风力模拟户外试验从1997年就开始了,法国气象局专家甚至在图卢兹一带修建了一个人工山谷,然后向这个 “山谷”灌水,水中夹杂了许多小颗粒,专家通过水流颗粒的变化模拟出塔恩河山谷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风向,从而对大桥各种建筑结构的比例不断进行修改。最终大桥的设计使其可以抵御时速250公里的大风。此外,在施工中桥墩只要每升高4米,专家就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这使大桥历时3年建成后,建筑垂直误差不超过5毫米,从而很好地保证了施工的精确性。
米约大桥的特点
米约大桥建造总工程师米歇尔·维洛热在通车当天(2005年12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桥建造过程恐怕比它的各种数据更加神奇。首先遇到的难题是风。270米高的建筑受到的风力远超出距地面几十米的物体。当两边桥体还未合龙,斜拉索的支撑也未形成时,这一高度的桥体经常因风力而剧烈摇晃,当风力达到时速70公里时,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撤出现场。人们于是用巨型钢管搭出了几个200多米高的临时铁架,托住了桥身,从而使工程多数时间得以顺利进行。而80多米高的钢筋水泥桥塔,巨大而笨重,不可能在桥上直接修建。人们于是在造好它后再在桥面铺设轨道,一点点将它挪到桥墩的正上方,这好比在270米高空移动30层的大楼。总之,整个桥体的吊装与建造复杂性绝不亚于它的设计。米约大桥的建造材料比普通大桥的要轻,使它兼具了钢性和弹性。遇到超强大风、地震以及出现热胀冷缩效应时,它更显柔韧。大桥工地工程师阿贝尔表示:“为了保证施工的精确性,我们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定位测量系统。有关专家使用了300多个小型精密感应装置。它们有些被浇注在混凝土桥墩中,有些被固定在周围的岩石上。在施工中桥墩只要每升高4米,专家就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接受感应装置的信息,从而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可以说由温度以及风力引起的任何微小的桥体变化都会被检测出来。大桥历时3年建成后,建筑垂直误差不超过5毫米。”由于米约大桥仅用了7个支柱(桥墩),这使桥体在空中显得像一只蝴蝶般轻盈,引来人们阵阵赞叹。曾设计英国伦敦千年桥的米约大桥总设计师福斯特自豪地对媒体说,人造的工程必须与大自然融合,支柱必须看起来像“天工”,就像从地上生长出来。历经十几年的准备后,这一“天工”之作16日终于通车,使法国南部塔恩河谷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而大多数米约居民早已把这条人工“通途”视为当地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世界上最长的立交桥
第1位:中国,上海浦西高架桥(世界上唯一一座六层结构的立交桥)。第2位:英国,格瑞夫里山立交桥。第3位:美国亚特兰大,汤姆·摩兰德立交桥。第4位:美国洛杉矶,法官哈利·普雷格森立交桥。第5位: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立交桥。第6位: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立交桥。第7位:日本,东大阪环路立交桥。第8位:中国,上海莘庄立交桥。第9位:意大利,米兰立交桥。第10位:美国,波士顿立交桥(世界上最长的路,是立交桥的套路)。
世界上最大的立交桥
世界最大的立交桥:上海沪青平立交 。
沪青平立交枢纽是上海国际航空港的重要门户和上海路网格局的核心工程之一。铁一院在设计中积极创新,实现了设计技术的较大突破,在保证立交无交织、无冲突运行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二十个流向的完全互通难题;建成后的立交枢纽占地近550亩,其中立交新增面积150亩,仅为常规占地的三分之一,充分体现了设计的独到之处。整个立交分为四层、三系统,总建筑面积达到创纪录的12万平方米,堪称是“世界第一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