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有什么象征意义
子规在古代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多借此抒发悲愁之情和人生的感叹。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诗中常出现“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子规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子规即杜鹃鸟,在古代诗歌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抒发乡愁、思念之情,倾诉悲苦、哀怨之情。表达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还可用来比喻忠贞。在对杜鹃的不断吟咏中,对其精神意蕴不断地阐发,赋予杜鹃鸟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极具审美价值的人文精神。一、子规象征凄凉、哀伤、离别、愁苦。子规凄苦、哀伤、离别、愁苦的象征意义主要源自于它的鸣叫,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唐代以后,子规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至诚、悲愁的象征。二、子规象征哀怨、思念、思归蜀国的一个君王退位后归隐深山,结果在归隐深山时不幸的是听到国家灭亡,这位君主很伤心选择了自杀,传说死后这位君主由于其高洁的灵魂化成杜鹃鸟,每一年在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都会啼叫,直到口中滴出血来依旧在叫。后来诗人就用杜鹃的声音表达亡国之思,以及悲苦和哀怨的一种情绪。子规的相关说明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到了六月、七月,叫声变得更加响亮,昼夜不绝,叫声凄惨,仿佛在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归来。春末夏初,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早种包谷、早种包谷”的叫声,这其实就是子规的叫声,因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尤其在黄河流域、华北华中、东北西北,子规的象征就含有劝农、知时、勤劳等正面意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