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黄蓟马的介绍
昆虫名,为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总科(Thripoidea),蓟马科(Thripidae)。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还分布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为害茶叶、花生、草霉、葡萄、芒果、山茶、柑橘、台湾相思、月季等。以成虫、若虫锉吸为害茶树新梢嫩叶,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有2条至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纹,严重时叶背呈现一片褐纹,条纹相应的叶正面稍凸起,失去光泽,后期芽梢出现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叶质僵硬变脆。
茶黄蓟马的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8节,暗黄色,第一节灰白色,第二节与体色同,第三至第五节的基部常淡于体色,第三和第四节上有锥叉状感觉圈,第四和第五节基部均具1细小环纹。复眼暗红色。前翅橙黄色,近基部有一小淡黄色区;前翅窄,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1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二至八节有暗前脊,但第三至七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1/3暗褐色。腹片第四至七节前缘有深色横线。头宽约为长的2倍,短于前胸;前缘两触角间延伸,后大半部有细横纹;两颊在复眼后略收缩;头鬃均短小,前单眼之前有鬃2对,其中一对在正前方,另一对在前两侧;单眼间鬃位于两后单眼前内侧的3个单眼内线连线之内。雄虫触角8节,第三、四节有锥叉状感觉圈。下颠须3节。前胸宽大于长,背片布满细密的横纹,后缘有鬃4对,自内第二对鬃最长;接近前缘有鬃1对,前中部有鬃1对。腹部第二至八节背片两侧1/3有密排微毛,第八节后绿梳完整。腹片亦有微手占据该节全部宽度,第二至七节长鬃出自后绿,无附属鬃。 初孵若虫白色透明,复眼红色,触角粗短,以第3节最大。头、胸约占体长的一半,胸宽于腹部。2龄若虫体长约0.5~0.8mm,淡黄色,触角第1节淡黄色,其余暗灰色,中后胸与腹部等宽,头、胸长度略短于腹部长度。3龄若虫(前蛹)黄色,复眼灰黑色,触角第1、2节大,第3节小,第4~8节渐尖。翅芽白色透明,伸达第3腹节。4龄若虫(蛹)黄色,复眼前半红色,后半部黑褐色。触角倒贴于头及前胸背面。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期)至第8腹节(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