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八大关简介
青岛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角汇泉岬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屏列于北部,占地150万平方米。八大关景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角汇泉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八大关有众多以各国风格建筑的别墅区,集中了表现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而也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形成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并于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扩展资料:八大关别墅曾经为一些著名人物所拥有,如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中华民国青岛市市长和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原北京大学教授吴云巢。原山东大学教授周钟岐,民族实业家周志俊,俄国航海专家霍梅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等,诞生于青岛的著名音乐家谭淑真设计的别墅至今保留。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关别墅,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等亦曾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以后,八大关别墅成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的重要场所,毛泽东主席也光临过八大关,在此畅游大海。1957年夏天在青岛居住期间,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场的红亭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曾下榻山海关路9号。山海关路17号因为有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6位元帅的下榻而被称为“元帅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的由来和历史
清朝末年,八大关隶属于青岛即墨仁化乡文峰社的地界。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后,将此地划为德国人居住区。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少数建于德国统治时期(1897年-1914年),绝大部分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期间,将荣成路以东,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湾的近千亩区域规划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要求建筑密度必须在50%以下,保护绿地,以及必须采用透空围墙等等。这一地区修筑了大约10条道路,均以中国古代军事关隘命名,包括纵向连接香港西路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俗称为“八大关”。青岛八大关的价值意义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带来了众多国家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以刘耀宸、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王屏藩、苏复轩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艺术创造。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标志着中国建筑师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标志着青岛建筑艺术摆脱了单一的殖民地色彩,成为中国文化吸纳域外文明的成功范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