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 *** 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 *** 尔文和哈萨克文。信奉 *** 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 柯尔克孜族历史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 五溪蛮” 。西元前3 世纪到西元2 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5-6 世纪时,向北迁;13-17 世纪,他们被大量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17 世纪,部份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 柯尔克孜族音乐 柯尔克孜族约有十一万三千余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 *** 尔自治区境内, 其余分布在黑龙江富裕县, 柯尔克孜族信奉 *** 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族,通用 *** 尔文和哈萨克文, 有自己的文字。 著名的『玛纳斯』 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共同创作的, 共有二十多种曲调;, 乐曲中鲜明的节奏布局, 流畅优美的旋律风格, 让人仿佛看到美丽的柯尔克孜姑娘在草原上,小溪旁跳着优美的舞蹈。 柯尔克孜族礼仪 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食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 *** 的客人要切记,就是 *** 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尔克孜族庆节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饭好菜摆好,以示庆祝,还要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做成一种名为“克缺”的食品,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饭食丰盛。 柯尔克孜族婚俗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亲事,预祝顺利。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礼品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临近新娘家时,举行“ 叼羊” 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随后才被新娘家的女眷们热情迎入。婚礼仪式开始前,女方的亲友群起将新郎新娘双双绑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亲友赠送礼物,请求“ 释放” 。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撒糖果、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接着,新娘的母亲要唱“ 送嫁歌” ,还要举行“ 赛得河” ,即让新婚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口袋。众人用一只羊蹄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拉起来共同跳舞。之后,由阿訇主持典礼,念“ 尼卡罕” (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象征夫妻白头偕头,永不分离。第二天,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民间乐器“ 库姆孜” ,跳起会面舞,唱起一曲曲喜庆的歌,直到深夜,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入洞房后,才尽兴离去。第三天,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随新郎回婆家,沿路每过一个牧村,都要受到热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数日内,一对新人还会不断得到亲友的邀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使他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蜜月之中。 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饮食 一日三餐,除早餐为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面食、马、牛、羊肉为主;在农区以粮为主食,但肉类仍占有很大比重。 日常蔬菜不多,品种不少,仅洋芋、圆白菜、洋葱较为常见,并且很少与肉类一起成菜。很多肉类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为主。其次大都做成独具特色的灌肺、灌肠、油炒肉、肉汤等。 奶和奶制品在柯尔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见的有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浓、稀酸奶)等。平时喜用青稞、麦子或糜子发酵制成的一种名牙尔玛的饮料饮用,垄克孜族好饮茯茶,煮沸后加奶和食盐。 柯尔克孜族建筑 柯尔克孜族习俗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食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 *** 的客人要切记,就是 *** 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尔克孜族宗教 柯尔克孜族信奉 *** 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中国各地独特的风俗是什么?
中国各地独特的风俗:1、河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2、江苏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3、浙江大年初一上山扫墓。上庙烧香扫墓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清明节才做的事。但在温州的部分地区,春节才是扫墓的时间。大年初一扫墓有着“请祖先一起过年”的意义。4、陕西春节的习俗是做顶针。陕西人会将做针线活用的顶针作为吉祥物,有着增岁的含义。春节期间,人们就会用红色的丝线穿上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表示对孩子的祝福。5、江西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面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6、福建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尔克孜人西元10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约361万柯尔克孜族人,与现今的在中国新疆的16万柯尔克孜人均信仰伊斯兰教。(黑龙江的信仰萨满教,新疆额敏因长期与厄鲁特生活因此信仰藏传佛教)。吉尔吉斯斯坦的伊斯兰化因浩罕汗国,南部吉尔吉斯更为伊斯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