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华的意思散华的意思是什么
散华的词语解释是:1.为供佛而散撒花朵。2.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散华的词语解释是:1.为供佛而散撒花朵。2.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结构是:散(左右结构)华(上下结构)。注音是:ㄙㄢ_ㄏㄨㄚ_。拼音是:sànhuá。散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为供佛而散撒花朵。引《无量寿经》卷下:“悬_然灯,散华烧香,以此_向,愿生彼国。”⒉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引隋智_《法华经文句·序品》:“佛赴缘作散华贯华两_,结集者按_传之,论者依经申之。”隋吉藏《法华义疏·序品之二》:“一者随国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铭之文,天竺有散华贯华之_也。”二、网络解释散华散华是维尔福软件公司(ValveSoftware)和DotA之父Icefrog主创打造的唯一正统续作.DOTA2游戏里的装备物品。散华是一把异常精准的武器,会自动寻找对方的弱点所在。关于散华的诗词《清平乐·和散华庵韵》《饯春·猎红成阵散华筵》关于散华的诗句自散华筵归故国支颐散华发天晶万里散华洲关于散华的成语散阵投巢零零散散水流云散冰销叶散魄散魂消鸟兽散浇淳散朴散灰扃户散带衡门散兵游勇关于散华的词语鱼溃鸟散散阵投巢魄散魂消散兵游勇鸟兽散散带衡门散摊子冰销叶散散灰扃户水流云散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散华的详细信息
散华的解释
散华的解释(1).为供佛而散撒花朵。 《无量寿经》 卷下:“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2).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 隋 智顗 《法华经文句·序品》 :“佛赴缘作散华贯华两说,结集者按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序品之二》 :“一者随国法 不同 ,如 震旦 有序铭之文, 天竺 有散华贯华之说也。” 词语分解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 聚集 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 约束 , 华的解释 华 (华) á 美丽 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 华彩 。华贵。 华章 。 华表 (亦称“桓表”)。华盖。 精英:精华。含英咀(?)华。 开花:华而 不实 。 春华秋实 。 繁盛:繁华。荣华富贵。 奢侈 : 浮华 。奢华。 指 中国
文学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现代文学期刊 [编辑本段] 《文学》:1933年 7月 1日在上海创刊﹐由文学社创办﹐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第 1卷编辑者署文学社﹐第2卷至第9卷先后由傅东华﹑郑振铎﹑王统照主编。黄源参加了第1卷至第5卷的编辑工作。郑振铎﹑茅盾是《文学》的主要发起人。编辑委员会成员为郁达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陈望道﹑徐调孚﹑傅东华﹑叶绍钧﹑郑振铎。创刊之初鲁迅曾是编辑委员会成员之一。办刊的宗旨“在于集中全国作家的力量﹐期以内容充实而代表最新倾向的读物﹐供给一般文学读者的需求。”刊物内容丰富﹑栏目众多﹐且时有变动﹐较为固定的大致有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剧作﹑文学论坛﹑书评﹑作家论﹑文学画报﹑翻译﹑世界文坛展望等。其中以刊登名家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研究为主﹐对新进作家的作品也经常予以发表和评介。特约撰稿员有鲁迅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王鲁彦郭绍虞耿济之田汉郑伯奇戴望舒张天翼黎烈文等48人﹐还有许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阿英﹑周扬﹑胡风﹑蹇先艾﹑林语堂﹑沈从文﹑沙汀﹑艾芜﹑萧军﹑萧红﹑臧克家﹑吴组缃等也经常为之写稿﹐撰稿作家上百人。在创作方面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如茅盾的《残冬》﹑《多角关系》﹑《大鼻子的故事》﹐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一个练习生》﹐王统照的《山雨》﹑《秋实》﹐许地山的《春桃》﹑《女儿心》﹐王鲁彦的《屋顶下》﹑《乡下》﹐郑振铎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郁达夫的《迟暮》﹑《出奔》﹐巴金的《沉落》﹑《神》﹑《鬼》﹐老舍的《上任》﹑《微神》﹑《我这一辈子》﹐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时节》﹐沈从文的《八骏图》﹐沙汀的《苦难》﹐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蹇先艾的《乡间的悲剧》﹐吴组缃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鹭湖的忧郁》﹐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散文随笔如鲁迅的《我的种痘》﹑《忆韦素园君》﹑《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朱自清的《哀互生》﹑《你我》﹐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劳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随笔》﹐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诗歌如王统照的《她的一生》﹑《吊今战场》﹐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中原的胳膀》﹐朱湘的《庄周之一晚》﹔戏剧如洪深的《劫后桃花》(影剧)﹐陈白尘的《金田村》﹑《芦沟桥之战》﹐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梁允达》﹑《老王和他的同志们》等。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和其他种种社会冲突﹐做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视﹐在现代文艺报刊中﹐它是发表作家专论最多的刊物﹐先后刊载过茅盾的《冰心论》﹑《庐隐论》﹑《落花生论》﹐胡风的《林语堂论》﹐穆木天的《徐志摩论》﹑《郭沫若的诗歌》﹐许杰的《周作人论》﹐苏雪林的《沈从文论》等较为重要的论文﹐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开创作用。对丁玲的《母亲》﹑王统照的《山雨》﹑艾芜的《南国之夜》﹑吴组缃的《西柳集》﹑夏徵农的《禾场上》﹑彭家煌的《喜讯》﹑周文的《雪地》﹑万迪鹤的《达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较中肯﹑及时的评介。《文学》对新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方面的问题﹐发表过鲁迅的《又论“第三种人”》﹑《论讽刺》﹑《“文人相轻”》(一至七论全文)﹑《“题未定”草》(一至三)﹐周扬的《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胡风的《现实主义底一“修正”》等文﹐著重从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上作了理论剖析。郁达夫﹑金兆梓﹑适夷﹑胡秋原﹑杜衡﹑沈起予等笔谈《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阿英的《中国新文学的起来和它的时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学前途有危机么﹖》﹑《论初期白话诗》﹑《叙事诗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新诗歌旬刊》﹐屈轶的《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陈雨门的《中国新诗的前途》﹐张庚的《中国舞台剧的现阶段》﹐洪深的《一九三三年的中国电影》等文﹐就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还于1934年 7月出了“文学一周年纪念特辑”──《我与文学》。有茅盾﹑巴金﹑郑伯奇﹑胡风﹑叶紫﹑艾芜﹑沈从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写下了他们各自同文学的关系和“亲切体验”﹐“成为文学史的珍贵资料”(《我与文学引言》)。1935年 7月又出了“文学二周年纪念特辑”──《文学百题》﹐有蔡元培﹑鲁迅﹑茅盾﹑叶绍钧﹑朱自清﹑郁达夫﹑洪深﹑阿英﹑胡风﹑丰子恺等60人撰稿﹐从多种角度简要介绍了有关文学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创作方法等文学知识(上海书店于1981年复印了上述两个特辑)。1936年11月﹑12月曾编刊“鲁迅先生纪念特辑”(一)﹑(二)﹐茅盾﹑郑振铎﹑王统照﹑傅东华﹑郁达夫﹑郑伯奇﹑夏丏尊﹑欧阳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画﹐悼念这位新文学奠基人的逝世﹐开展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活动。 《文学》也注意到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刊载过郭沫若的《屈原时代》﹐郑振铎的《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的演化》﹐顾颉刚的《明俗曲琵琶词》﹐陈子展的《两宋词人与诗人与道学家》等﹐1934年6月还出了一期“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收有郭绍虞的《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朱自清的《论“逼真”与“如画”》﹐吴晗的《历史中的小说》等论著。 《文学》对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也较重视﹐译载过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安徒生﹑海涅﹑席勒﹑济慈﹑雨果﹑罗曼罗兰﹑惠特曼﹑马克吐温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理论著作以及评介他们的文章﹐还出过“翻译专号”﹐“弱小民族文学专号”﹑“一九三五年世界文人生卒纪念特辑”﹑“屠格涅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特辑”﹑“高尔基纪念特辑”等。这些译著和资料记载了中国现代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密切关系。 《文学》是在30年代初期﹐《小说月报》停刊﹐“左联”机关刊物屡遭查禁的情况下创办的﹐成为左翼作家﹑进步作家发表创作的阵地。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导倾向是贯彻始终的。1937年8月1日9卷2号出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学》减缩篇幅﹐于同年11月10日出至9卷4号停刊。《文学》每6号合为1卷﹐共出9卷52号﹐是30年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 [编辑本段]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
文学的文化含义是什么?
文学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点。
1、文学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
文学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是一个关于“根”的关系,即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关系在文学上的血肉表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发现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继承”。作家的创作活动与历史学家的写作有相同的一面:追忆。不过文学家是在虚构想像中追忆。文学家 和文学读者都是在历史语境和历史延续性的生活中生存着,都以历史化的“集体无意识” 重建一个文学文本,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以潜在的沉默的状态存在着。文学 作品体现了现在与过去的历史对话,所以文学作品既有现在性,又有历史性,甚至还有未来性。伟大诗人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作过精辟的表述:
历史感蕴含了一种领悟,不仅意识到过去的过去性,而且意识到过去的现在性 。历史感不但驱使人在他那一代人的背景下写作,而且还使他感到: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 学和他本国的整个文学,都是一个同时性的存在,构成一个同时性的序列。这种历史感是对永恒的领悟,也是对暂时性的领悟,也是对交融在一起的永恒与暂时的领悟。正是这种历史 感使一位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使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以及他和当代的关系。Ritchter, D.H.,ed.,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St.Martin, 1989,P.467.
这就涉及题材、母题、意象、意境、典型、情节、文体、手法等的原型问题,原型 就是在文 化史上、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文化形象,它本质上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国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
月亮、芳草、流水、竹子、蝴蝶、飞鸟、渔父、微雨、黄昏、夕阳、凭栏等意象 ,还有大团圆结局方式,痴情女子负心汉、忠孝不能两全、才子佳人、棒打鸳鸯、忠奸对立、官逼民反等叙事模式和母题,其背后就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济度、黄泉、灵魂不死 、因缘、色空、人生如梦、自有天报、侠义、清官、天意、自然法则等文化观念模式。 程金城:《试论中国文学原型系统》,《文学评论》1996(3)。原型形象就是一 个 民族的典型情感、审美观念的知觉方式。文学的历史传统文化意义从这里得到最顽强的表现 。
2、文学的地域文化意义。
地域文化由地理环境与风情习俗、地域历史、地域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方言、地域人群的文化心理性格等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地域文学的文 化特色。宋代庄绰的《鸡肋篇》说:“大抵人性类其土风。西北多山,故其人重厚朴鲁;荆杨 多水,其人亦明慧文巧,而患在清浅。”同样是中国文化之根,楚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 、岭南文化、齐鲁文化都不同,贾平凹、张承志、汪曾祺、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人的小说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意味。劳伦斯说:“每一个大陆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 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家乡和祖国。地球上的不同地点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同的星座放射着不同的磁力--你可以任意呼唤它。但是 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尼罗河峡谷不仅出产谷物,还造就了埃及国土那了不起的宗教 。中国造就了一切中国的事物,将来也还是这样。但旧金山的中国人将在某一天不成其为中 国人,因为美国是一个大熔炉,会熔化他们。”[英]劳伦斯:《地之灵》,见《劳伦斯 文艺随笔》,4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文学的地域文化意义核心在地域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性格,由此进一步追究这一文化精神和性格是如何生成的。
3、文学的现代性文化意义。
现代性文化意义作为从西方文明发源,自16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全球性文化主题,相对 于前现代、传统、古代的现代化意义。它是一种全人类趋向于未来理想追求的文化意义,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科学文化、都市文化、教育文化、哲学文化等 全方位显现出一种现代化意义,是一种全球化对话的文化内涵,在现代文学方面,呈现出对个体生命、生活世界、情感心灵、感性审美的新表现张法:《现代性与全球文化四 方面》,《文艺研究》1999(5)。。现代性文化意义虽然是一个复杂的未定的意义,但在世界近代以来的文学中不断反映出来,最突出的是产生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意 识,关心人的内在追求(精神需要、人格实现、个性独立等),在文学方面突破了单一的社会 反映和社会批判模式,而走入人类灵魂的深处,从人性复杂多样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人类 社会行为的动因,极力张扬人的现代性的伟大内涵。现代性的文化意义全面反映在文学形象的整体上。如按旅美华人学者李欧梵在《现代性的追求》一书中所说,中 国文学进入现代阶段,其特点在于它的那种感时忧国精神,这种感时忧国精神是针对中华民 族被精神上的疾病苦苦折磨,因而不能发愤图强,也不能改变它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于是这种主题有三种层面:一是把中国看作一个精神上患病的民族,而与现 代性产生一种尖锐的对立,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反抗和叛逆,并追求一种新的知识;二是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三是特别着眼于个人、命运和个人主义的精神表现。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追求现代性文化意义的三种具体内涵特征。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1 77~178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
4、文学的人学文化意义。
如前所述,文学是人学,从根本上说,文学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对人的精神关怀。文学作为人学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是对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对人的生存意义,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 系的意义,对人类未来的表现和追问。文学作为人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形象研究”。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人学文化意义则是对人的最广泛内涵的整合表现,包括传统 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的冲突交融,人在种种文化多层重叠的力量中被制约,在其中 作为一个圆型人物表现出复杂的性格。鲁迅的《祝福》表现了祥林嫂作为一个人的文化悲剧,表现她在封建文化境遇中无法生存下去的文化命运,但同时也表现祥林嫂备受摧 残的精神悲剧,包括她的意识和潜意识;小说还同时表现了在鲁镇所有人中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正是这个文化生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而小说中的“我”,既是祥林嫂灵魂审问的对象,从中发现自己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又是悲剧的“看客”,最终为了逃避而离去,“我”又是这个文化悲剧的反思者、批判者,从而成为中国封建文化和现代文化 之间的漂泊者。正是在“我”、祥林嫂、鲁镇三者间体现出文学的人学文化意义的深 刻复杂。西方现代派中的存在主义文学,表现了人生活在异化困境中“荒谬”的文化境遇,于是提出了自由选择的文化问题,
这便使小说具有了哲学文化意蕴。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 既有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逃避,也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情怀和逍遥游理想追求的文化意义。对文学形象意蕴的理解,从人文精神的角度阐释会得到深刻的领悟。沈从文的小说 表现的湘西地区原始性的民情、民风、民俗,是作为一种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存在的。他对穴 居山洞、猎兽充饥、对歌定情、鄙视金钱、原始野性的爱、无拘无束生活的诗意描写,是作 为与嘲讽现代城市文明对比而存在的,在沈从文的深层文化意识里,原始人所留下的古朴的民情民风民俗似乎更适合现代人的生存。这种人文精神的取向选择与文化理想和文化 观念有关,不能对此简单理解。简单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观点去看,许多文学作品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从人学的文化意义看作品,会看到文学很执著地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人为什么 活着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友情、乡情、爱国之情、民族感情?什 么是人的责任和人道主义?文学作品都有活生生的表现。
文学还有其他的文化意义,主要的是上述四种。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由此承载着综合、广泛、丰富复杂的文化意义。从文化这个最广泛的角度和着重从精神形态的文化来观照 文学,是为了追求文学最丰富最深厚的意蕴,是为了使文学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当我们追究文学背后的文化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 性格等,便可以提升和扩展文学功能的理解,人类便可以从文学中发现许多新的东西,文学便有了永恒的价值。鲁迅的作品为什么居于中国文学的高峰,因为他的作品是对中国人国民 性的解剖和文化反省,是和全民族一起进行文化忏悔,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代性文化的呼唤。鲁迅的作品和《红楼梦》一样,带有中国传统文学缺乏的“忏悔文化意识”。忏悔文化意识是对自己人性的缺陷和社会弊病的忏悔,这是一种悲剧意识,正是由于《红楼梦 》 和鲁迅的出现,中国现代文学才有新的追求高度。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文学的文化批评使文学的理解获得了新的广度、力度和深度。杨义的《20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从文化意识 、文化选择、文化原因、文化深度、文化内涵、文化取向、文化契机、文化心理素质、文化类型比较、文化素质差异、文化情致、都市文化意识、文化归属、文化品格、文化心理大调 整等15个文化视角去看20世纪的中国小说,重写了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