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
导语:歇后语司马昭之心是什么意思?歇后语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歇后语司马昭之心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 答案: 路人皆知 解释: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歇后语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更多相关歇后语: 刘禅小阿斗 —— 扶不起 诸葛亮吊丧 —— 装模作样 猪八戒调戏嫦娥 —— 也不掂量掂量自己 女魔王痛殴唐僧 —— 精打光 猪八戒念《女儿经》 —— 句句是词 武大郎的枪 —— 打不准 曹操人马 —— 多多为胜 林冲误人白虎堂 —— 上当受骗;祸从天降 孔明的锦囊 —— 用不完的计 猪八戒背个烂棉花套 —— 人不像人,货不像货 诸葛亮扮空城计 —— 只能如此 猪八戒的姑 —— 丑到了家 孔夫子卖伤膏药 —— 勿是生意经 六耳猴充当孙悟空 —— 以假乱真 张飞到了长坂桥 —— 两眼圆睁,大喝大吼 猪八戒嚼砂锅 —— 只顾自己脆生,不管人家听着牙碜 孔明张嘴 —— 计上心来 张飞拿豆鼠子 —— 大眼瞪小眼儿 猪八戒上阵 —— 倒搭一钯 武大郎盘扛子 —— 上下不够头 孔夫子拄着文明棍 —— 摩登圣人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这个歇后语其实也是一个成语,也是由古代典故演化而来,具有深厚的意义。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路人皆知 出处: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关: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故事: 公元260年的一天傍晚,洛阳城突降急雨。 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历史在这一天的最大落笔不是洛阳城的这场暴雨,而是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政治风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皇宫中也是一片鼓噪,人呼马嘶,兵器相交。原来是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出宫亲手杀掉权臣司马昭。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下了陵云台,穿上铠甲,挑了兵仗,集合宫中士兵,要出讨司马昭。 宫中顿时大乱。 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曹髦一把将他推开。 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他方,失去国君之位,为天下取笑。现在国家大权操纵在司马家族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非一日。皇上的宫廷宿卫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掏出怀中的板令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 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王尚书同去否?”王经回答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 这一边,曹髦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 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小皇帝赤膊上阵,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两边军队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 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 在司马昭一边的太子舍人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 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曹髦之夜袭 一场宫闱惊变就此结束。 曹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赤膊上阵、亲手去刺杀权臣的'皇帝,但是他失败了。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个人英雄主义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虽然杀了权臣,但并没有解决权臣当国的问题。相对于当国权臣来说,生长深宫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统。“皇帝”的金字招牌还是可以吓住绝大多数人的。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断钝化的武器。随着权臣权势的巩固和人们对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权臣的党羽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的利益截然相反的。成济之所以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皇帝,就是因为被贾充点拨出了这一点。
路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汉语成语,拼音是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路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路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司马昭之心。就在诸葛亮去世、刘禅在成都大肆享乐的同时,北方的魏国也发生了变化。曹丕建立魏国的,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司马家由此成为魏国重臣。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开始掌握大权。曹睿不是一个无能的人,在位期间还能压制司马家的气焰,但在曹睿之后的曹芳、曹鬓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司马家的野心勃勃人尽皆知。魏帝对大臣们说:“司马昭之心,我们都知道了,我们不能坐着等他来抢夺我的帝位。”然后同大臣们私下商量怎么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而被司马昭除掉。从此曹魏政权被司马家统治,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废掉魏帝,建立晋朝,自称皇帝,就是有名的的晋武帝。公元280年他大举进攻东吴,打败东吴,终于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割局面。从此,“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比喻野心明显的人。司马昭的特点司马昭很有政治手段,又善于掩饰,心中酝酿着极大的阴谋,但是在外人面前还要装成一副忠君爱国的模样,一个虚伪又阴险狡诈的人,比其父司马懿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人分析比较到位,但在面对诸葛亮时总是棋差一招,因此对诸葛亮存在顾虑才出现糊涂的情况,为人也比较圆滑、谨慎、有心计。细心,多疑,稳重,沉着,富有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