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荽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胡荽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胡荽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胡荽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各家论述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胡荽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胡荽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胡荽 1 拼音 hú suī 2 《*辞典》:胡荽 2.1 出处 《食疗本草》 2.2 拼音名 Hú Suī 2.3 胡荽的别名 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蒝荽(《唐小说》),园荽(《东轩笔录》),芫荽(《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方》),莛荽菜、莛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 2.4 来源 为伞形科芫荽的带根全草。春季采收,洗净,晒干。 2.5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主根细,通常纺锤形,具多数支根。茎直立,中空,高20~60厘米,具细条棱。初生的根生叶具长柄,1~2回羽状分裂,裂片广卵形或扇形,基部楔形;茎生叶互生,叶柄较短,2~3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伞梗3~6,长约2~6厘米,通常无总苞片;小总苞片通常3枚,线状锥形;花小形,白色或淡红色;花萼先端5齿裂;花瓣5,倒卵形,在小伞形花序周边的花不整齐。具大形的辐射瓣;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长卵形,背着,花丝先端略弯;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顶端二歧,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直径3~5毫米,有10条波浪形的初生肋线和12条纵直的次生肋线。花期4~7月。果期7~9月。 2.6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2.7 性状 干燥的全草,叶多卷缩脱落,呈草黄色;茎亦枯萎,粗约1毫米;根须卷曲,具浓烈的特殊香味。以色带青、香气浓厚者为佳。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2.8 化学成份 含维生素C92~98毫克%,以及正癸醛、壬醛和芳樟醇等。 2.9 性味 辛,温。 ①《食疗本草》:"平。"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③《嘉佑本草》:"辛,温,微毒。一云微寒。" 2.10 归经 入肺、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太阴、阳明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 发汗透疹,消食下气。治麻疹透发不快,食物积滞。 ①崔禹锡《食经》:"调食下气。" ②《食疗本草》:"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 ③《嘉佑本草》:"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痧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④《日用本草》:"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齿病,解鱼肉毒。" ⑤《医林纂要》:"升散阴气,辟邪气,发汗,托疹。" ⑥陈念祖:"化痰。" 2.12 胡荽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2.13 注意 痧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不可久食,令人多忘。华佗云,患胡臭人,患口气臭,匿齿人,食之加剧,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 ③《食疗本草》:"久冷人食之脚弱,又不得与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臭难瘥。不得久食,此是熏菜,损人精神。""根发痼疾。" ③《纲目》:"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 ④《本草经疏》:"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 ⑤《医林纂要》:"多食昏目、耗气。" 2.14 附方 ①治小儿疹痘,欲令速出:胡荽三两。细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勿喷于面。(《圣惠方》胡荽酒) ②治孩子赤丹不止:胡荽汁敷之。(《兵部手集方》) ③治众蛇海:合口椒、胡荽苗等分。捣敷之。(《千金方》) ④治小肠积热,小便不通:葵根一大握,胡荽二两,滑石一两(为末)。上三味,将二味细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入滑石末,温分三服。亦治血淋。(《圣济总录》葵根饮) ⑤治 *** 脱出:胡荽(切)一升,烧,以烟熏肛。(《子母秘录》) 2.15 各家论述 ①《纲目》:"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按杨士瀛《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用此固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曲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蓄,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②《医林纂要》:"莞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 2.1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胡荽的方剂 胡荽饮 拼音:húsuīyǐn别名:胡荽煎处方:胡荽(5月5日采,预收阴干。春、夏采叶,秋、冬采根)半斤。功... 胡荽酒 拼音:húsuījiǔ《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胡荽酒:处方:胡荽90克功能主治:治小儿痘疹,初起未出... 胡荽饼 拼音:húsuībǐng处方:胡饼、胡荽(净择作齑)。功能主治:肠风泻血。用法用量:以胡饼裹胡荽食之... 胡荽丹 拼音:húsuīdān处方:乌鸡1只(令净),胡荽子适量。功能主治:反胃。用法用量:胡荽子入鸡缝之,... 赤糊饼 :chìhúbǐng处方:赤糊饼3枚(市买者),胡荽5两(洗,择,入少醋拌)。功能主治:五痔及泻血。... 更多用到中药胡荽的方剂 用到中药胡荽的中成药 鳖甲煎丸 诸药煎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苋菜、生葱、胡荽、羊肉、饧等物;虚人忌用,体力较强者亦不宜久用;... 天王补心丸 胃虚寒、胃纳欠佳、痰湿留滞者禁用。2.忌食大蒜、胡荽、萝卜、鱼腥、烧酒。天王补心丸的用法用量:水蜜丸... 更多用到中药胡荽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胡荽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胡荽 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荽,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防备熏沐用之第六 四十一、胡荽酒。治小儿初觉不安,辨证是疮疹,或已发未发,以出而快者用之。盖疮疡烦躁痛痒,皆出于心,胡...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八]疮疹论 葛根汤抱龙丸之类。药平平者。或儿身不甚热者。与少胡荽酒饮之。此微发不出。即加药发之。既发之后。出不多...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一痘疹泄秘]药方 消。已有一两颗出,则解其半。此药善能解痘疹之毒。胡荽酒能通心窍,故治痘疹已发未发,或痛或痒,皆可用之...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石胡荽
胡荽是什么
胡荽,别名香菜,是我国的一种中药,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是一种具有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功能的草药。
胡荽,也就香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提味的蔬菜。胡荽的外形跟芹菜有些相似,但是叶片较小、较嫩,根茎部位相比芹菜来说也是十分的纤细,加入菜肴中,能迅速提升菜肴的香味,是汤和饮品中,不可或缺的异味香料。
当胡荽作为中药使用的时候,连根带叶全都可以入药,一般是春季的时候,进行采收,洗净晒干后,便可入药使用。干燥的全草跟新鲜的胡荽会略有不同,叶多卷缩脱落,呈草黄色,茎亦枯萎,粗约1毫米,根须卷曲,具浓烈的特殊香味。以色带青、香气浓厚的胡荽为佳。
胡荽性温,对于肺部、脾部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在中药中添加一味胡荽,可以有效起到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的作用,同时还能治疗麻疹透发不快,食物积滞等症状。
在使用胡荽的时候,如果是内服,需要使用3~5钱干叶或者1~2两鲜叶捣成汁液后煎服;而如果是外用,则需要煎水熏洗或者捣敷在患处。
胡荽怎么读
胡荽读法:hú sui。胡荽别名为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蒝荽(《唐小说》),园荽(《东轩笔录》),芫荽(《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方》),莛荽菜、莛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为伞形科芫荽的带根全草。春季采收,洗净,晒干。干燥的全草,叶多卷缩脱落,呈草黄色;茎亦枯萎,粗约1毫米;根须卷曲,具浓烈的特殊香味。以色带青、香气浓厚者为佳。全国大部地区均产。胡荽味辛,性温。入肺、脾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的功效。治麻疹透发不快,食物积滞。痧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相关资料芫荽能耐-1℃至2℃的低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7℃至20℃,超过20℃生长缓慢,30℃则停止生长。芫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土壤结构好、保肥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有利于芫荽生长。香菜(芫荽)有大叶和小叶两个类型。大叶品种植株较高,叶片大,产量较高;小叶品种植株较矮,叶片小,香味浓,耐寒,适应性强,但产量较低。适合保护地栽培的主要有5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