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浸涂的方法和技巧
(1)漆膜的厚度主要决定于物体提升的速率以及漆液的粘度。在按上述要求控制了漆液的粘度后,按照漆膜30um左右的最大限度度,根据不同的设备,实验确定合适的提升速率。按此速率均匀地提升被涂物件。提升速率快,漆膜薄;提升速率慢,漆膜厚且不均匀。(2)浸涂操作有时造成被涂上、下部的漆膜具有厚度差异,尤其是在被涂物的下边缘出现肥厚积存。为提高涂层的装饰性,在小批量浸涂时用刷子手工除掉多余积存的漆滴,也可用离心力或静电引力设备除掉这些漆滴。(3)木制件浸涂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木材吸入过量的涂料,造成慢干和浪费。(4)大型物件浸涂后,应待溶剂基本挥发后再送入烘房。检查时以较厚涂装部位的涂料不粘手,无手指印为准。(5)不断注意涂料粘度的测定,每班应测定1-2次粘度,若粘度增高超过原粘度的10%,就应及时补加溶剂。添加溶剂时,应停止浸涂作业。搅拌均匀后,测定粘度,然后再继续作业。(6)应注意被涂物件的装挂。预先通过试浸来设计挂具及装挂方式,保证工件在浸涂时处于最佳位置。被涂物的最大平面应接近垂直,其他平面与水平呈10°-40°角,使余漆的涂装面上能够较流畅地流尽,尽量不产生兜漆或“气包”现象。(7)为防止溶剂在车间内的扩散和尘埃落入漆槽内,浸漆槽应保护起来。作业以外时间,小的浸漆槽应加盖,大的浸漆槽需将涂料排放干净,同时用溶剂清洗。(8)加强通风设备,防止溶剂蒸气的危害;注意防火措置的安排和定期检查。
浸涂的介绍
一种用浸渍达到涂装目的的施工方法。其操作是将被涂物全部浸没在漆液中,待各部位都沾上漆液后将被涂物提起离开漆液,自然或强制地使多余的漆液滴回到漆槽内,经干燥后在被涂物表面形成涂膜。手工浸涂用于间歇式小批量生产;机械浸涂用于连续式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该法只能用于颜色一致的涂装,不能套色,且被涂物上下部的涂膜厚薄不均匀,溶剂挥发量大,易污染环境,涂料的损耗率也较大。
什么是浸涂法?
将被涂物体全部浸没在盛有涂料的槽中,经过很短的时间,再从槽中取出,并将多余的涂液重新流回槽内。这种方法称为浸涂法。浸涂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涂料损失少。适用于小型的五金零件、钢质管架、薄片以及结构比较复杂的器材或电气绝缘体材料等。浸涂法主要应用于烘烤型涂料的涂装,但也有用于自干型涂料的涂装,一般不适用于挥发型快干涂料(如硝基漆)。浸涂法使用的涂料应具有不结皮、颜料不沉淀以及不会产生胶化等性能。浸涂的主要工艺参数是涂料的粘度。它直接影响漆膜的外观和厚度。粘度过低,漆膜太薄;粘度过高,涂料的流平性差,因而漆膜外观差、流痕严重、余漆滴不尽。因此在浸涂作业过程中。浸涂法最适宜的工作温度为15~30℃。一次浸涂的厚度一般控制在20一30微米。在干燥过程中不起皱的热固性涂料,厚度允许达40微米。浸涂法具有省工省料、生产效率高、设备与操作简单、可采取机械化或自动化进行连续生产的特点,最适宜于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主要适用于小型五金零件、钢质管架、薄片以及结构复杂的器材或电气绝缘材料等的涂装。但在应用上也有不少限制,例如;被涂工件不能太大,物面不可有积漆的凹面,仅能漫涂表面同一颜色的产品;不适用要求细微精美装饰的工件。浸涂法一般易产生涂层薄而不均匀,有流挂等弊病,因此含有大量低沸点溶剂或重质颜料,表面易结皮的涂料,不宜采用此法涂装。手工浸涂用于间歇式小批量生产;机械浸涂用于连续式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该法只能用于颜色一致的涂装,不能套色,且被涂物上下部的涂膜厚薄不均匀,溶剂挥发量大,易污染环境,涂料的损耗率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