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今唯一还会缩骨功的奇人,宁失传也不教人,后来怎样?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武侠梦,希望自己能够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物那样“仗剑走江湖”,做一名行侠仗义的侠客。不过要想做侠客可不容易,首先你得有一身好功夫,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像小说里那种一夜之间,功力暴增,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一身好功夫要从小练起,再经过几十年的勤学苦练,方能有所成就。我国是有名的“功夫之国”,武学文化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的时间,各门各派皆有其特色武术,还有民间的一些偏门武术,汇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名扬四海,深受各国武学爱好者的追捧。很多外国友人甚至不远万里特意前来中国学武,不过并非所有武术都适合外国人学习的,比如缩骨功就让外国友人只能望洋兴叹。缩骨功是我国一门非常独特的武术,它是一种内功,是练功者运用内功将骨头间隙缩小,进而使身体变小的一种功夫,极其考验练功者的柔韧性。缩骨功非常的难学,起码需要苦练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正是因为学习时间太过漫长,学得又太辛苦,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习缩骨功,即便学习了也很少人能真正坚持下来。如今“缩骨功”唯一的传人是王宝合,他苦练此功60多年,却在最后一战的时候被打败了。王宝合出生于1944年,家里是杂耍手艺世家,所以王宝合也有一身高超绝活,被人称为“鬼手王”,深受观众的青睐,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的著名艺人。王宝合一身所有的绝活都源自自家,他的爷爷王玉林是名满江湖的“卸索大王”,他最厉害的绝活就是缩骨功。据说很多原本不相信中国功夫的外国人看了王玉林的缩骨功以后都瞠目结舌,从此再也不敢小瞧中国功夫。王玉林靠着缩骨功踏遍了中国的各个地方,从此名扬天下,并和另外七个身怀绝技的高人一起被称为“北京天桥八大怪”,深受人们敬重。后来,因为王玉林年事渐高,便把这一身绝活传给了儿子王福寿,也就是王宝合的父亲。而王福寿不仅将缩骨功学到了手,还学会了中翻、魔术、飞流星、深喉纫针术等等各种绝活。在王宝合六岁的时候,就要和大人一起练功学艺,而且他还经常要和父亲一起到处去表演,以此来谋生。在王宝合的勤学苦练之下,终于学有所成,将父亲的所有绝活都学会了,尤其是缩骨功和三仙归洞,更是练得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不已。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其实王宝合付出的努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当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他却满含泪水地辛苦练功,无论严寒酷暑,一天也不能间断。王宝合每当回忆起那段辛苦练功的时光时,都觉得记忆犹新,他表示当时的表演可不像现在一样可以弄虚作假,如果没有真本身的话,根本没人会来看他的表演,而没有人看表演就没有收入,全家人都得饿肚子。所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果没有真本身,根本无以谋生。随着父亲年事渐高,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王宝合身上,为了谋生,他更加勤奋努力,而他的绝活也在一次次地练习中达到了巅峰,甚至比之父亲还要更胜一筹。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宝合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后,他可以更加专心地练习武术了。而在苦练了六十多年以后,王宝合的技艺更加出神入化,一时无人能及其右。渐渐地,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人都知道吴桥有个身怀绝技的老人,而且经过查证,王宝合还是缩骨功的唯一传人。于是很多人都不远千里特意前来拜访他,并见识了他的本领,甚至就连中央电视台也特意邀请他上台表演节目。王宝合那一身绝顶的缩骨功让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不过也有人不服气,想要挑战他的缩骨功。此时的王宝合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正准备隐退了,却有个年轻人提出要和他挑战谁最快从绳索中逃脱出来。原本王宝合是很有信心能赢的,但他毕竟已经年老,行动不及年轻人迅速,结果输掉了比赛。不过人们并未因为他输掉这场比赛而质疑他的绝技。出名之后很多人纷纷表示想学缩骨功,不过王宝合却不愿教,因为练起来实在是太痛苦,常人根本无法忍受,他说以前练缩骨功是为了吃口饭,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忍受这种煎熬,如今国强民富,做啥都能吃饱饭,没必要练这个东西,他说缩骨功失传就失传了,不能让年轻人遭这个罪。因为练习缩骨功,王宝合全身的关节都落下的毛病,一到阴雨天就浑身疼痛,一生都饱受疾病的痛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愿把这门功夫教给别人,就连自己的儿子,他也没教,以前是不学就挨饿,如今已经没有必要了。
如今唯一还会缩骨功的奇人,宁可失传也不教人,这是为何?
网上有句流行语叫“高手在民间”,你永远不知道身边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人,身怀怎样出神入化的绝技。中国五千年历史不仅出现了诸多帝王将相,还出现了一大批拥有高超本领的民间艺人,比如很多人以为是武侠虚构的“缩骨功”,现实中真有人会。缩骨功,顾名思义,将人的身体缩小,属于武术中的软功。这门功夫不好练,真要练好必须数十年如一日接受露天训练,不管刮风还是下雨,炎夏还是寒冬,一天都不能懈怠。而且缩骨就意味着要让关节脱臼,刚开始练胳膊会肿起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只是说说而已,练“缩骨”极其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与身体素质。如今唯一还回缩骨功的奇人叫做王宝合,很多人都看过他的演出,王宝合的功夫不是摆花架子骗人,除了缩骨功,他还会深喉纫针术、三仙归洞等等。王宝合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杨家寺乡人,出生于1944年。祖辈传下了杂耍技艺,虽然很长一段时间这样技艺被人看不起,但王宝合为了谋生,依然跟着父亲勤练。缩骨功是王宝合爷爷的拿手绝技,爷爷传给父亲后,父亲又传给他。从6岁开始,王宝合便接受了严格考验,哪怕是下大雨,为了练好功夫,他也得站在雨里挨淋,导致后来一到阴雨天,王宝合身上就疼。秉持着老一辈的精神,王宝合全盘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并且还自创了一种“三合一”表演法。所谓“三合一”,就是一张会说的嘴,一套会“忽悠”的本事,一双厉害的手。现在熟悉街头表演的年轻人不多,但在过去,这样的本领是街头艺人必备的谋生手段,就连老北京街头的小商贩都有吆喝本事,别说王宝合这样杂艺世家出来的传承人了。1992年,王宝合因为在一个重要场合表演了“三仙归洞”名气越来越响亮,甚至受邀上中央电视台表演,即使3台摄像机围着他拍,事后再慢放,也无法破解他的玄妙手法。王宝合因此被大家赞誉为“鬼手”,他住的地方也成了贴有“玄妙神奇演绎小城春秋,眼疾手快变幻大千世界”对联的“鬼手居”。虽然成为了大众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宝合却很担心自己技艺的延续。虽然“三仙归洞”后继有人,但“三合一”的表演手法,却没人能学得好;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没人能像王宝合一样多年苦练缩骨,王宝合也不得不承认世道变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只能看着这门功夫失传,没法再找个人教。传承了60多年的缩骨功后,王宝合在隐退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失利,但没人因此质疑他的本事,反而为王宝合的年老惋惜不已。王宝合常说,过去的功夫都是来真的,不来真的就活不下去。言语间可以看出,王宝合还是为缩骨功夫传承现状感到很可惜
解密鬼手王保合
王保合,有“鬼手”称号的吴桥民间表演艺术家,成长于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天桥摆摊卖艺,祖父王玉森还有一个“江湖八大怪之一”的名号,在北京天桥小有名气。6岁时,家境贫寒的王保合就跟着父亲到天桥卖艺,他辅助父亲的节目,表演一些基本功。1951年,长大后的王保合回到吴桥,自己拉班子演出;1958年,他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成了一名正式杂技演员,他有两手绝活:“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三仙归洞基本原理:1、表演者凡是要将球拿在左手,实际球已经拿在右手了,他不会直接用左手去拿球,一定要通过右手转递球。 2、表演者让观众看到球被碗盖住,那球就一定没有被放进去,碗中什么都没有。 3、球都是在盖碗的瞬间被放进碗的。 这三点都是需要依托表演者的高超手法来完成的,都是真功夫。具体步骤:首先对碗和球逐一命名,表演者右方为右碗,右球,左方为左碗,左球,中间的球为中球。左中右三球依次排开,左右两碗分列两旁,表演者先盖上右碗,这是普通的盖碗动作,碗中无球,也不需要有球。接着你看到他用右手去拿中球然后放在左手中,上面已经说过了,球并没有转到左手,而是还在右手中。接下来他用右手将右碗掀开,左手顺势做将球放入右碗的动作,上面已提到了这只是假象,右碗中什么都没有放入。紧接着他会用右手去将左球盖入左碗,为什么不用左手将左球盖入左碗呢,因为左手中就没有球,他用右手将左球盖入左碗的瞬间已将之前拿在右手的中球也放入了左碗。此后表演者又使出用右手去拿右球而后转交给左手的把戏,右球还在右手中,这时他朝着左碗,用右手拿筷子捅开并没有球的左手说声“进”,好似球被捅入左碗,掀开左碗后,里面当然有两个球了,这是在刚才右手盖上左碗后就已经有了的。之后表演者再用右手盖上左碗,他只能用右手去盖左碗,因为左手就没有球,盖碗瞬间,左碗中两个球已经变成三个球了。表演者再装模作样地用筷子从右碗转移球至左碗,右碗一开始压根就没有球,结果当然是,掀开左右碗,右碗无一球而左碗有三球。扩展资料:鬼手前香港特首称他“鬼手”走进位于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的“鬼手居”,记者见到表演完毕正在喝茶的王保合。他穿了一身棕色绸缎。虽然个头小、身材瘦,眼神里却透出矍铄的光。说起杂技,王保合充满笑意的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自信。如今在吴桥,“鬼手”王保合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这个很有气势的名字还是原香港特首董建华给起的呢!1999年,受河北省劳动厅推荐,王保合跟随某艺术团到香港九龙艺术中心演出,一演就是几个月。王保合没料到,在家乡深受欢迎的传统杂技竟然在香港也非常火爆。香港市民纷纷去观看演出,场场爆满。“三仙归洞”的神奇、“缩骨软功”的诡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看过王保合表演的香港特首董建华,称其为“鬼手”。演出也同样“刺激”到了香港媒体敏锐的嗅觉,于是,翡翠台、凤凰台、《大公报》等香港著名媒体争相报道这次演出。在报道中,不知是哪家香港媒体率先引用了董建华给王保合“鬼手”的美誉,从此,这个称号不胫而走,传遍了香江,传入了祖国内地,也传到了王保合的家乡,也才有了后来“鬼手居”的雅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