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的由来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凤县名字的由来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解释:“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 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 县以此得名。 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 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自此延用至今。 扩展资料 凤县位置境域: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 东、南与本省太白县、渭滨区、留坝县接壤,西与甘肃省两当县为邻,北与陈仓区相连。 介于北纬33°34′57″—34°18′21″,东经106°24′54″—107°7′30″之间,南北长80.5千米,东西宽70.9千米,总面积3187平方千米。 东北距省会西安市297千米,距宝鸡市102千米。
南史的作者简介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出于陇西著姓,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父太师,熟悉前代旧事,以为南北朝互相隔绝,各朝史书详于本国而略于他国,有褒贬不当和失实处,因而有意按编年体记述南北朝史事,未成书而死。李延寿追承父志,记述从宋永初元年(420)到陈祯明三年(589)的史事,称为《南史》,于显庆四年(659)成书,与所纂从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北史》并行。李延寿还曾参加《晋书》和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的修撰,死时任符玺郎,并兼修国史。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gAY-bcwFeIHxT7uOnBOZQ?pwd=gi2s 提取码: gi2s
南史 全文在线阅读,简介,作者及书评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永初元年(420),下迄陈祯明三年(589)。记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与《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寿的作品。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李大师鉴于南北朝各朝历史,记事重复,详于本国而略于他国,“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 李大师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当时《南史》、《北史》皆未能成书,最后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寿继续撰述,“因于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后因事离开史局,“以所得者编次之,然尚多阙,未得及终”,贞观十五年(641年),继续编撰,“因兹复得勘究宋、齐、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成书,“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司马光给刘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崔慧景简介,《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与《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与《北史》皆用“家传”形式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崔慧景简介,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说:“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同时《南史》、《北史》内容亦有重复现象。 宋本纪上第一 - 武帝?少帝宋本纪中第二 - 文帝?孝武帝?前废帝宋本纪下第三 - 明帝?后废帝?顺帝齐本纪上第四 - 高帝?武帝齐本纪下第五 - 废帝郁林王?废帝海陵恭王?高宗明皇帝?废帝东昏侯?和帝梁本纪上第六 - 武帝上梁本纪中第七 - 武帝下梁本纪下第八 - 简文帝?元帝?敬帝陈本纪上第九 - 武帝?文帝?废帝陈本纪下第十 - 宣帝?后主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宋孝穆赵皇后?孝懿萧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张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贵妃?前废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后废帝陈太妃?后废帝江皇后?顺陈太妃?顺谢皇后?齐宣孝陈皇后?高昭刘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郁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刘皇后?东昏褚皇后?和王皇后列传第二 后妃下 - 梁文献张皇后?武德郗皇后?武丁贵嫔?武阮修容?简文王皇后?元徐妃?敬夏太后?敬王皇后?陈武宣章皇后?文沈皇后?废帝王皇后?宣柳皇后?后主沈皇后?张贵妃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诸王上 - 刘道怜?刘道规?刘义庆?刘遵考?刘义真?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 -列传第五 - 刘穆之?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列传第六 - 王镇恶?朱龄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谟列传第七 - 刘敬宣?刘怀肃?刘粹?孙处?蒯恩?向靖?刘钟?虞丘进?孟怀玉?胡藩?刘康祖列传第八 - 赵伦之?萧思话?臧焘列传第九 - 谢晦?谢裕?谢方明?谢灵运列传第十 - 谢弘微列传第十一 - 王弘列传第十二 - 王昙首列传第十三 - 王诞?王华?王惠?王彧列传第十四 - 王裕之?王镇之?王韶之?王悦之?王准之列传第十五 - 王懿?到彦之?垣护之?张兴世列传第十六 - 袁湛列传第十七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列传第十八 - 褚裕之列传第十九 - 蔡廓列传第二十 - 何尚之列传第二十一 - 张裕列传第二十二 - 张邵列传第二十三 - 范泰?荀伯子?徐广?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列传第二十四 - 颜延之?沈怀文?周朗列传第二十五 - 刘湛?庾悦?顾琛?顾恺之列传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列传第二十七 - 沈庆之?宗悫列传第二十八 - 柳元景列传第二十九 - 殷孝祖?刘勔列传第三十 - 鲁爽?薛安都?邓琬?宗越?吴喜?黄回列传第三十一 齐宗室 - 萧道度?萧道生?萧遥光?萧遥欣?萧??萧景先?萧赤斧?萧谌?萧诞?萧坦之列传第三十二 齐高帝诸子上 - 萧嶷列传第三十三 齐高帝诸子下 - 萧映?萧晃?萧晔?萧皓?萧锵?萧铄?萧鉴?萧锋?萧锐?萧铿?萧銶?萧铉列传第三十四 齐武帝诸子?文惠诸子?明帝诸子 -列传第三十五 - 王敬则?陈显达?张敬儿?崔慧景列传第三十六 - 李安人?戴僧静?桓康?焦度?曹武?吕安国?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列传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苏侃?虞悰?胡谐之?虞玩之?刘休?江祏列传第三十八 - 陆澄?陆慧晓?陆杲列传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谌?孔圭?刘怀珍列传第四十 - 刘瓛?明僧绍?庾易?刘?列传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 - 萧景?萧懿?萧敷?萧畅?萧融?萧宏列传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 - 萧秀?萧伟?萧恢?萧憺列传第四十三 梁武帝诸子 - 昭明太子?萧综?萧绩?萧续?萧纶?萧纪列传第四十四 梁简文帝诸子?元帝诸子 -列传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曹义宗?席阐文?夏侯详?吉士瞻?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张惠绍?张澄?冯道根?康绚?昌义之列传第四十六 - 张弘策?庾域?郑绍叔?吕僧珍?乐蔼列传第四十七 - 沈约?范云列传第四十八 - 韦睿?裴邃列传第四十九 - 江淹?任昉?王僧孺列传第五十 - 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许懋?殷钧列传第五十一 - 陈伯之?陈庆之?兰钦列传第五十二 - 贺玚?司马褧?朱异?顾协?徐摛?鲍泉列传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鸦仁列传第五十四 - 江子一?胡僧祐?徐文盛?阴子春?杜崱?王琳?张彪列传第五十五 陈宗室诸王 - 陈拟?陈详?陈慧纪?陈昌?陈昙朗?陈伯茂?陈伯山?陈伯固?陈伯恭?陈伯仁?陈伯义?陈伯礼?陈伯智?陈伯谋列传第五十六 -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欧阳頠?黄法??淳于量?章昭达?吴明彻列传第五十七 - 胡颖?徐度?杜棱?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陆子隆?钱道戢?骆文牙?孙玚?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萧摩诃?任忠?樊毅列传第五十八 - 赵知礼?蔡景历?宗元饶?韩子高?华皎?刘师知?谢岐?毛喜?沈君理?陆山才列传第五十九 - 沈炯?虞荔?傅縡?顾野王?姚察列传第六十 循吏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 -列传第六十三 孝义上 -列传第六十四 孝义下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 - 陶渊明列传第六十六 隐逸下 - 陶弘景列传第六十七 恩幸 -列传第六十八 夷貊上 - 林邑国?扶南国?中天竺国?师子国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 - 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扶桑国?河南王?宕昌国?邓至国?武兴国?荆雍州蛮?豫州蛮?高昌国?龟兹?于阗?波斯国?蠕蠕列传第七十 贼臣 - 侯景?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郡斋读书志》卷2上《杂史类》《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四
《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后汉书》简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汉书》简介
《汉书》汉·班固 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此书继《史记》之后又一重要史书。 全书记述上起西汉的汉高祖,下至新朝的王莽,共230年的历史故事。 本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目录 【纪】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表】 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刘氏诸侯王) 汉书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汉书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汉书卷十九 上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 下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 汉书卷二十一 上 律历志 第一上( 邓平的“太初历”) 汉书卷二十一 下 律历志 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汉书卷二十四 上 食货志 第四上 汉书卷二十四 下 食货志 第四下 汉书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 汉书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 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汉书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汉书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 汉书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 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传】 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陈胜,项籍) 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张耳,陈余) 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萧何,曹参) 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贾谊) 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袁盎,晁错) 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汉书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 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冯奉世简介,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 汉书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张汤) 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杜周) 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 汉书卷六十四 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东方朔) 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王吉冯奉世简介,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韦贤)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萧望之) 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冯奉世) 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翟方进)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汉书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扬雄)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 汉书卷八十九 循吏传 第五十九 汉书卷九十 酷吏传 第六十 汉书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 汉书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 汉书卷九十三 佞幸传 第六十三 汉书卷九十四 上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匈奴) 汉书卷九十四 下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匈奴) 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汉书卷九十六 上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西域) 汉书卷九十六 下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 汉书卷九十七 上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外戚) 汉书卷九十七 下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外戚) 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王政君) 汉书卷九十九 上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中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下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王莽) 汉书卷一百 上 叙传 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卷一百 下 叙传 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纪】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