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特点:
法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改革。
(1)用法律来推动改革。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出售公房。由于地方政府掌握公房 并给居民以福利补贴,是他们争取选民支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不积极卖房,被中央政 府视为住房制度改革的阻力。为此,中央政府采取了强硬措施,主要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了 居民的“购买权”。自1980年开始,英国相继颁布了《1980年住房法》、《1984年住宅与 建筑法》、《1986年住宅与规划法》。这些法律为地方政府应该出售公房和居民购买公房 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这些规定,把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的公房、国有机构或企业的公房 以及住房协会的住房都列入可购买的范围内。住户凡符合以下三项条件者,均可提出购买 住房申请:第一,居住期已满二年以上;第二,住房或公寓单元是可以分割的独立使用单 元;第三,所住房屋是租户惟一的或主要的居所。凡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居民愿意买房,地 方政府和任何单位无权阻拦,从而用法律来清除了出售公房的阻力。
(2)用经济措施来推动改革。英国政府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强硬措施,就是减少对地方政 府的住房拨款。据部分城市统计,年中央政府拨给这些城市政府的住房拨款,仅为年的三 分之一。这些钱用于公房维修已经很紧张,使地方政府无力再建新房。这一使得地方政府 无力建公房的措施,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3)在管理方面推动改革。撒切尔政府计划用房协(管理住房的群众团体)来逐步代替地 方政府管住房,中央政府拨款转向房协。例如,年中央政府一次就给房协系统投资亿英镑 ,房协可以用它来买房或建房。地方政府愿卖而居民暂时不买的住房,也可由房协收购。 中央政府认为,住房由地方政府转移到房协手中,由他们来出租(包括适当提租)或出售, 比较容易实现商品化要求,又可以使得地方政府不再管住房。这也是一项重要改革。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影响:
全面改革是大势所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地出现了两个小高潮:一 是提高居民福利;二是推行企事业国有化。但是,提高福利和企事业国有化,都存在一个 是否适度的问题。因为,不仅提高福利和事业单位国有化需要政府补贴,而国有企业单位 因亏损者居多,也要政府补贴。如果补贴数额超过了国家经济承担能力,就会“过了头” 。英国就是一个“过了头”的国家。
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前,英国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上述补贴,使得 应该用于扩大再生产等一些必要的资金不足,导致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失业率高,通 货膨胀率高,经济状况差,从而被人们称为“欧洲病夫”。撒切尔夫人竞选首相的施政纲领,就是要积极改革,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住房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减少政府 的负担和复苏经济。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以提高住房自有率为重点的住房制度改革。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的1980年,通货膨胀率仍高达21.9%,它说明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社会背景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随着英国两党奉行的“巴茨克尔主义“政策逐渐失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涨阶段,凯恩斯主义失效。以玛・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为根治“英国病”开出了另一个处方,就是撒切尔夫人改革。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尽管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但英国走出了滞涨阶段,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扩展资料: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1、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过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大量出售给个人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国营领域等办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对英国工会和罢工运动采取强硬政策,以取代过去所采用的协商、谈判和妥协方针。3、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4、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撒切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