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的真实待遇
国内博士后的真实待遇随着国内博士后制度的不断更新迭代,给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补贴待遇也逐步升高,目前国内博士后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课题组补贴+招收单位出资,按照目前国内的整体待遇水平,三部分加起来平均在25~35万元左右。在这三部分中,招收单位出资仅占少部分,真正占了博士后收入大头的往往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人才补贴,比如深圳大学的博士后待遇中,学校提供15万左右的年薪,而市政府提供的生活补助最高可以达到36万元。所以常被人吐槽的国内博士后招聘的35岁门槛,其实也并不是招收单位的要求,而是对各种政策文件的反映,有些地方文件规定毕业3年以内35岁以下才给补贴(北京、山东等城市已放宽至40岁),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条规定。因此,在找博士后工作时也需要重点留意各地方政府或招收单位的博士后管理政策,关注各项补贴发放的实际门槛。有些地方除了拨付给单位的招收经费外,还设置了直接发放给进站博士后的现金补贴,还有些地方的出站补贴高达上百万,但不同地区的发放门槛都有所不同。截止目前国内已经累计招收超过26万名博士后,其中有125名出站博士后成为了两院院士,博士后似乎也将逐步成为科研人的必经之路。虽然博士后制度在国内发展短暂,还有许多的制度缺口尚需完善,但其出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科技和产品的转化,为其提高补贴待遇也是无可厚非。但博士后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就如科研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一样。就目前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更高一些的收入选择做博后也是不可取的。是否适合做博后除了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意愿外,还需要判断自己未来的价值是会升值还是贬值,从自己所处的专业领域前景和科研空间来权衡考量。博士后与高校教职的不同之处,不仅仅是收入的高低,还在于其没有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能够保证充足的时间空间投身于科研工作当中。相信对热爱科研的伙伴们来说,一段优质高效的博士后经历,同样能让自己的职业履历锦上添花。
博士后的待遇如何?
待遇:
1、国家资助博士后日常经费是财政部划拨的专项事业经费,现行标准为每人两年100000元,该经费用于补助科研工作和生活费用。
2、在站博士后实行月薪制,每月工资3347元。
3、合作教师或院(系、所、中心)可以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经费可从合作教师项目或单位其它经费中提供。自筹经费的博士后报到时由出资人或单位一次性交付100000元。
4、博士后日常经费的管理归财务部负责,由各单位会计负责报账。
1、目前国家对于博士后(Postdoctoral)工资没有统一的指导价,也没有普遍统一的工资线规定。根据现有调查,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从业者目前平均工资大概在人民币8980元左右;
2、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所以不是“读出来的”,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
而且一般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
而且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却是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经历。
一般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
清华和北大博士生的待遇是怎么样的?
待遇是好的,算是全国中顶尖的。清华大学清华对学生一向比较照顾,就是本科生到实验室,老师一般也会给点钱。大概工科学校比较有钱,也可能传统一向如此。在清华的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5.1万元。一般是学校2750,导师1600以上,每个月加起来是4400以上。如果当助教什么的,每学期还有1.3万元。导师再多发一点,给点年终奖,或者论文奖、项目奖等等,这些收入基本够用。北京大学我在网上看到,有北大学生在夸北大。北大的理工专业问题不大,跟清华差不多,但北大有很多文科专业,文科专业老师有可能不发钱,全要靠学校的补助。北大的全校补助做得不错。最低一档是4.9万元,每个人都有;第二档是5.5万元,需要做个助教;第三档是7万元,校长奖,10%的比例。其他的还有各级奖学金,能覆盖50%的学生。如果老师手里有钱,再给发点,北大的学生也没有问题。
清华大学博士后待遇如何
其他信息:工资方面由三部分构成,学校统一工资+院系补贴+合作导师补贴。具体金额由院系定。SCI论文一篇1000(税前),住房是博士后公寓可能需要摇号,有院系不用,如果住房按面积计算房租(880-1800不等),从工资直接扣除,水电费自交。科研启动金5000(两年)。可以申请博士后基金,学校帮交评审费(100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