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 谁修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索桥是有谁所修建的现在已经无法得知,索桥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主要由桥塔(包括基础)、主缆(也称大缆)、加劲梁、锚碇(分重力式和隧道式)、吊索(也称吊杆)、鞍座(主鞍座和散索鞍座)及桥面结构等组成。现在以地锚式居多,地锚式施工一般是先架设桥塔也就是主塔,然后锚碇大缆,之后吊杆和加劲梁的施工,最后桥面工程。扩展资料:索桥的历史记载:历史沿革编辑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
《索桥的故事》的分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段:\x0d\x0a①第一自然段:索桥简介 ——介绍索桥的桥身、桥面、栏杆、桥墩 \x0d\x0a②第二、三自然段:桥上所感 ——在索桥之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x0d\x0a③第四、五自然段:桥下所悟 ——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受到的 \x0d\x0a④第六自然段:点明主旨——“得到比故事中更美、更好的东西”\x0d\x0a\x0d\x0a主要内容:\x0d\x0a\x0d\x0a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表达了自己对“那对夫妇的心”的敬意。文章中所提到的索桥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已经重新修葺。\x0d\x0a从上述内容看,本文不在写“桥”,而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索桥的故事中竹索是如何做成
竹索是人们砍下竹子扭成几股拧合的竹绳索。竹索桥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索桥的故事》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表达了自己对“那对夫妇的心”的敬意。文章中所提到的索桥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已经重新修葺。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全文的结构提纲是: 第一段介绍索桥。对一段是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桥的名称、位置、桥身、桥架。第二段是记叙性文字,写人在桥上的感受和桥上的景观。第二段想象建造“鱼嘴”人的手和心,抒情。第三段记叙何公何母修桥的过程及其贡献。第五段赞美了何公何母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第七段像所有怀古吊今的文章一样,全文是有写景——记叙——抒情这样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从上述内容看,本文不在写“桥”,而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索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