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1-25 06:54:29编辑:莆田seo君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 高一历史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 文章 “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 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学习历史的窍门 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 故事 来理解。 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地图和图表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历史读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图、表格和绘画。这些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历史。地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历史的地理沿革、关隘位置、行政区划。一般来说,历史表格主要是对某些历史事实的归纳和 总结 ,有时候会采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 对人名、地名的记忆。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不是很好记忆,或者记在后面,忘记前面了。我们可以把某一个历史人物与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就好记忆了。如汉武帝,三次攻打匈奴;派遣张骞出西域;建立察举制。单一记忆人名、地名难以牢固记忆,需要我们把人物、地名、事件联系起来。这样记忆还比较全面些。 如何短时间提高历史成绩 1、 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每一本历史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编排的。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2、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涉及未列入纲的内容。因为试题"超纲"现象常有发生,比如今年广西历史选择题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无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 高中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详解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整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无 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的机构性质: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影响:使君主XX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君主XX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   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职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XX制度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   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2.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XX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XX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4.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上一篇:定风波黄庭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