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高山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分布在中国台湾省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统称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着具有不同人种、语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九个群体。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表达他们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肢体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感受,每当举行祭祀仪式,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良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高山族能歌善舞,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
民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 舂 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 舂 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 舂 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这是与他们劳动生产的集体性分不开的。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通常为拉手舞,跳舞时腿部动作多,手的动作少。有上步、退步、招腿以及不同节奏的脚踏动作。队形有圆形向左、右环绕,或向圆心进退,也有单排、双排及螺旋形、龙摆尾等便于集体环绕的队形。
有些舞蹈完全源于劳动场面,如杵舞、狩猎舞等。高山族舞蹈大多不用器乐伴奏,而是边歌边舞。惟独泰雅人有口弦舞,这更增加了舞蹈的热烈场面。舞蹈者完全投入到舞蹈的节奏中,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内心的喜悦完全表现出来。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动律特征,随着音乐节奏和舞步的移动,膝部自然有规律的曲伸,而舞蹈颤动的特点是强调曲膝时向下的动作,这种动作显得结实有力,这也是他们舞蹈风格的基本特点之一。
高山族有很多跳舞的机会,除了节日、祭祀仪礼,还有婚礼、建屋、丰收,甚至葬礼。在高山族各族群中有许多种舞蹈,他们各具特色。大体可以分为祭舞、酒舞和模拟舞。祭舞一般以部落或祭团为单位,参加人数从十人到数百人不等,男女都可以参加。男女交插手拉手列成一字阵或圆环阵,自右向左移动跳舞。舞蹈时以少数善歌者列于前端,或由一个人立于中心以为音头,大家随声歌舞。舞步都很简单,最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将右足先向右方跨开一步,左足向右足后方跟上一步,上身前后摇摆。
酒舞是在室内或庭院内饮酒时的舞蹈,一般由两三人并肩而舞或四人对舞。酒舞的方式比一般的祭舞要复杂,且有表演意味。高山族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跳舞,舞蹈是高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
高山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分布在中国台湾省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统称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着具有不同人种、语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九个群体。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表达他们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肢体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感受,每当举行祭祀仪式,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良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高山族能歌善舞,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
民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 舂 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 舂 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 舂 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这是与他们劳动生产的集体性分不开的。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通常为拉手舞,跳舞时腿部动作多,手的动作少。有上步、退步、招腿以及不同节奏的脚踏动作。队形有圆形向左、右环绕,或向圆心进退,也有单排、双排及螺旋形、龙摆尾等便于集体环绕的队形。
有些舞蹈完全源于劳动场面,如杵舞、狩猎舞等。高山族舞蹈大多不用器乐伴奏,而是边歌边舞。惟独泰雅人有口弦舞,这更增加了舞蹈的热烈场面。舞蹈者完全投入到舞蹈的节奏中,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内心的喜悦完全表现出来。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动律特征,随着音乐节奏和舞步的移动,膝部自然有规律的曲伸,而舞蹈颤动的特点是强调曲膝时向下的动作,这种动作显得结实有力,这也是他们舞蹈风格的基本特点之一。
高山族有很多跳舞的机会,除了节日、祭祀仪礼,还有婚礼、建屋、丰收,甚至葬礼。在高山族各族群中有许多种舞蹈,他们各具特色。大体可以分为祭舞、酒舞和模拟舞。祭舞一般以部落或祭团为单位,参加人数从十人到数百人不等,男女都可以参加。男女交插手拉手列成一字阵或圆环阵,自右向左移动跳舞。舞蹈时以少数善歌者列于前端,或由一个人立于中心以为音头,大家随声歌舞。舞步都很简单,最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将右足先向右方跨开一步,左足向右足后方跟上一步,上身前后摇摆。
酒舞是在室内或庭院内饮酒时的舞蹈,一般由两三人并肩而舞或四人对舞。酒舞的方式比一般的祭舞要复杂,且有表演意味。高山族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跳舞,舞蹈是高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高山族甩发舞的舞蹈形式
中国文化三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远古时代人们捕获猎物之后喜欢庆祝,所以白天狩猎,晚上举行篝火聚餐,而后,一些动作慢慢形成舞蹈。再近一点,帝皇世家喜欢在进食时喜欢召唤歌女作舞一曲。发展到现代,人们在欢乐的节日里会举行歌舞表演。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舞蹈,那么,你想知道高山族的舞蹈是什么吗?就跟着我一起了解 高山族文化 吧! 舞蹈起源 甩发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遗存形式,记载多谈表演形式,起源却未见提及,我们从国内外有关习俗中寻找到线索。如: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高山族近似。西盟地区的佤族过去也有猎头的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新屋落成后,全寨人前往歌舞祝贺;丧事中要围着死者跳舞,并有数名妇女在木碓前,边舂边舞以悦死者。至今一些地区仍有“发舞”流传等,说明雅美人和大陆关系之密切;高山族与佤族诸多风俗之相同,都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可以推断,雅美人发舞的起源与原始生产、巫术观念有关;与中国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基本介绍 一、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 二、甩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过去,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 甩发方式 一、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二、高山族:开始时,她们先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双脚下卵石滑动的美妙之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意;她们互相紧挽双臂,俯身将长发甩至前面,边歌边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后,随即微屈双膝,用力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如是地甩发歌舞,直至尽兴。
高山族甩发舞的舞蹈形式
中国文化三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远古时代人们捕获猎物之后喜欢庆祝,所以白天狩猎,晚上举行篝火聚餐,而后,一些动作慢慢形成舞蹈。再近一点,帝皇世家喜欢在进食时喜欢召唤歌女作舞一曲。发展到现代,人们在欢乐的节日里会举行歌舞表演。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舞蹈,那么,你想知道高山族的舞蹈是什么吗?就跟着我一起了解高山族文化吧!
舞蹈起源
甩发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遗存形式,记载多谈表演形式,起源却未见提及,我们从国内外有关习俗中寻找到线索。如: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高山族近似。西盟地区的佤族过去也有猎头的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新屋落成后,全寨人前往歌舞祝贺;丧事中要围着死者跳舞,并有数名妇女在木碓前,边舂边舞以悦死者。至今一些地区仍有“发舞”流传等,说明雅美人和大陆关系之密切;高山族与佤族诸多风俗之相同,都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可以推断,雅美人发舞的起源与原始生产、巫术观念有关;与中国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基本介绍
一、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
二、甩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过去,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
甩发方式
一、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二、高山族:开始时,她们先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双脚下卵石滑动的美妙之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意;她们互相紧挽双臂,俯身将长发甩至前面,边歌边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后,随即微屈双膝,用力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如是地甩发歌舞,直至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