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知方也的方是什么意思
“且知方也的方”指的是道理、准则或规范,也就是指人们行动的指南或者行为的准则。这个词语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的立场和态度,但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因此,“且知方也的方”在儒家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方”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含义:1. 指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在《论语》中,“方”被用来形容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表明了君子的生活方式应该以道为准则,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追求正确的方向。2. 指正确的治理方法:“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这句话中的“方”可以理解为治理国家的方法。这里,“方”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使人民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让人民明白正确的治理方法,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3. 指正确的道德规范:“方”也可以理解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在儒家思想中,“方”强调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比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尊重礼仪等等。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总之,“且知方也的方”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包含了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治理方法和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的含义。在儒家的思想中,“方”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且知方也的方是什么意思
且知方也的方意思是道理,且知方也出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的意思是什么?
子路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先进篇》。这一段师生之间的平常对话非常有名也非常重要,对答之间,师生各自述其政治理想和志向,子路的爽直不谦让、冉求的有志于邦国、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飘逸无不宛然如见。扩展资料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更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伺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