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乱

时间:2024-11-21 05:08:00编辑:莆田seo君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唐朝北方的军队愿意跟着安禄山反叛?

唐朝科举制导致汉人兵源减少,汉人都去靠科举了,军功制和九品中正制两个都没前途,军功制代表的汉人武将集团衰落,九品中正制代表的汉人门阀集团后继无人。汉人没人参军去考科举,兵源问题导致大量胡人参军,军队胡化严重。其次,唐朝的地方权利体系被唐玄宗搞的一团糟,属于重大政治错误,地方节度使中央朝廷既给军权又给行政权,还给财政权和征兵权,相当于军区司令和省长和财政厅长和武装部长等多个官职全让一个人当了,这种官职和周朝的分封制诸侯王有何区别?别说是安禄山了,就算换成在座的各位坐在那个位置上,搞不好也会生出叛乱之心。再次,节度使这种诸侯王式的权利导致军队成了节度使的私人军队,完全脱离于国家管理,军队的征兵,训练,军饷全是节度使说了算?你说这军队听谁的?


唐朝安禄山之乱过程介绍

安禄山之乱 安禄山之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末年和唐代宗初年的,由唐朝的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企图夺取李唐统治权的政治都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为是安史之乱,也被称为是天宝之乱。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这一次叛乱又安禄山在范阳城的骑兵而起,安禄山的军队气势如虹,取得了许多胜利。安禄山指挥叛军攻打洛阳、潼关等地,打算直指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了,但是潼关地势险要所以不容易攻破,但是因为唐玄宗的错误判断,导致潼关也失守了。于是唐玄宗就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等人逃到了马嵬坡,在这里发生了马嵬坡事变,士兵杀死了杨国忠,高力士绞杀了杨贵妃,太子李亨自行继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后来唐军和叛军又在睢阳僵持了十个月之久,唐军使安庆绪的几十万兵马受到了牵制,于是郭子仪方能收复了两京。这样叛军无力南下,李唐天下才得以保全。睢阳之战,可以说是安史之乱中的转折点。后来安禄山被严庄和安庆绪密谋给杀死了,叛军的战斗力急转直下,安禄山接连打了许多败仗。后来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收编了安庆绪的部队,自己又开始出兵叛乱,后来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最后以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而告终,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最终结束。 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最著名的叛乱“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手握重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叛乱,导致唐朝的国势直线下降,还做了两年的瞎眼皇帝。安禄山叛乱之心早已有之,在就在范阳城里修筑了雄武城,在里面贮藏兵器粮草,为叛乱做准备。 《杨贵妃秘史》中徐锦江版安禄山 杨国忠因为与安禄山不和,于是多次向唐玄宗表示安禄山要叛乱,唐玄宗派了人去范阳查看,安禄山贿赂了这个人,让他回去说好话。但是这个举动也加速了安禄山叛乱的步伐。公元755年的俄时候,唐玄宗察觉到了安禄山的异心,于是就让安禄山进京,但是安禄山以病推辞了,唐玄宗要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安禄山还是推辞了。 同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造反了,假借皇帝的名义要进京杀死杨国忠。安禄山治军严谨,而且还培养了一帮死士,朝廷的队伍也常常吃败仗,后来安庆宗被杀死之后,安禄山恼羞成怒杀进了陈留城。后来叛军杀到荥阳,一路继续挺近,唐军就形同虚设。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叫燕国。五月,南阳节度鲁炅率领荆州、襄州、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多人,在叶县城北边的河跟叛军将领武令作战,唐军全军覆没。潼关守不住,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十一月,派遣阿史那承庆打下颍川,满城烧杀。 称帝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7年,安禄山被自己的大臣还有儿子给杀死了,之后安氏一族的势力也就弱了,安史之乱也被草草平定了。 安禄山儿子 安禄山有名有姓记载的儿子有十个,分别是安庆宗,安庆绪,安庆恩,安庆和,安庆余安庆则,安庆光,安庆喜,安庆v和安庆长。但是很多儿子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也就安庆宗、安庆绪、安庆和与安庆余几人在历史上有较多的文笔来记叙。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当初唐玄宗察觉到安禄山的反叛之心的时候,就准备用给安庆宗赐婚为民,命令安禄山进京来观礼,参加宴会,但是安禄山却将推辞了。公元757年夏天,唐玄宗就把李唐宗室女荣义郡主赐给了安庆宗为妻子,安庆宗也因此定居在了长安。同年十一月份安禄山就起兵叛乱了,安庆宗最后的结局也是被唐玄宗给赐死了。 安禄山的二儿子是安庆绪,安庆绪精通骑射,是安禄山麾下的一员大将,也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安禄山称帝之后安庆绪就被封为了晋王,但是安庆绪也是杀死安禄山的元凶之一,与严庄等人密谋杀了安禄山之后就自己当了君主。之后安庆绪在与唐军的对阵之中接连败北,尽管以死相拼也不能挽回叛乱军的颓势,后来退出了洛阳,逃亡到了邺城。之后史思明收编了安庆绪的部队,被史思明用绞刑给杀死了。 安禄山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安庆和,公元756的时候被封为了郑王,在公元758年的时候被唐肃宗给处死了。就算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也大致能够想到,安禄山的儿子落在了里唐皇帝的手里,八成是没有什么好结局了。 安禄山的嗜欲 首先要解释一下“嗜欲”的意思,嗜欲就是指追求肉体感官上的追求和享受,古话就有之,“嗜欲者,伤身、败德、破家、覆国之本。”所以说,嗜欲如果不加以皆知,就会成为人们事业成功路上的障碍,如果有人利用了人的这个弱点,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安禄山 而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个嗜欲极重之人,这一点从“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这句话中就能够看出来。而且从安禄山的体重就能够看出,至少在“吃”这件事情上,安禄山的嗜欲一定是强的。因为安禄山是一个大胖子,安禄山晚年的时候体重到达了三百三十斤左右,之所一直这么胖,也都是因为吃出来的。所以贪吃的嗜欲也毁掉了安禄山的健康,安禄山晚年满身的毒疮,而且还有眼疾,一身的病痛也使得安禄山性情暴躁。 另外安禄山也是一个贪色的嗜欲的人,因为安禄山亲生的儿子就有十一个,还别说女儿了,而且在野史的记载中,安禄山和杨贵妃也都有一些不正当的关系。可以说,安禄山也是一个在美色上面有非常重嗜欲的人。 另外安禄山还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据记载,安禄山铁蹄所到之处,都会将公家的钱财洗劫一空,这种做法显露除了安禄山十足的贪心,最重要的是安禄山贪图权势,所以才会想取李唐江山而代之,所以种种的嗜欲导致了安禄山的死,安禄山也可以说是死在了自己的嗜欲之上的。 安禄山之爪 说起“安禄山之爪”这个典故,这其中还有许多内幕,说起来也算是安禄山的桃色新闻了,这个桃色故事还是跟四大美人之一,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有关的。 安禄山画像 据说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非常不一般,安禄山把自己包裹在襁褓里面,强行装嫩,然后命人把自己抬到杨贵妃面前叫杨贵妃妈妈,然后杨贵妃就有把他收作了义子,也是不理解他们两个人这是什么恶趣味。 而且唐玄宗赐安禄山能够在华清池中沐浴,所以杨贵妃和安禄山两个人就经常趁着唐玄宗不在的时候就在清华池中嬉戏。杨贵妃叫安禄山扮成婴儿的模样,还让人做了一个巨大的摇篮,把安禄山装在里面,玩这种角色扮演游戏。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玩出了感情,所以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其实说起来也是正常的,安禄山体格强壮,身强体壮,比起和杨贵妃差好几轮的唐玄宗来说是强多了。 有一次两个人在华清池嬉戏的时候,安禄山用力过猛,不小心把杨贵妃胸前的皮肤给抓破了留下了痕迹。这下子杨贵妃就没办法和唐玄宗解释了,于是就用锦缎把胸部给遮了起来,据说这块锦缎就是现在文胸内衣的前身了。所以“安禄山之爪”指的就是安禄山不下心抓破杨贵妃的这个故事,放到现在来说,安禄山之爪大概就是咸猪手的意思了。想想也就一千多年的时间,咸猪手都能被称为典故了。


唐玄宗为何会重用安禄山

如果安禄山只是个懂得讨皇帝欢心的角色,那么玄宗只会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而不会让他担任一方大员。我们在唾弃和责骂安禄山的同时,是否也应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态势以及中枢政权关系来冷静考虑玄宗重用安禄山的原因呢。其一,李林甫专宠固位。《资治通鉴》中评价说:“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安禄山得势,存在李林甫为稳固自己相位而重用胡人的作为,但把安禄山倾覆天下的责任,全放在李林甫身上,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其二,胡人掌兵有利于边境作战。当时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契丹、奚等族,仍时常犯边,给大唐边境带来许多灾难,并且对中原地区也造成极大的威胁。玄宗时期,大唐国力方胜,当然要保卫国家尊严,所以边境内战事连年不断。想安境开边,就需要优秀的将军。这时候 *** 将军和胡人将军就显出的明显的区别。汉将由于传统教育的原因,往往持着“以民为重”、“安全压倒一切”的思想,只想保住边境平安,缺少主动打击敌人的信心和想法。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文官更大多是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对边境战事很不支持。杜甫曾也曾写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借汉武帝暗指玄宗穷兵黩武。王忠嗣曾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即使他在与异族之战中,屡战屡胜,但很少“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王忠嗣虽然领兵出色,几乎百战百胜,但他只是安境,并不开边。所以后来并不为玄宗所喜。而胡人则不同,他们受汉文化影响较小,没有圣人教育的“止戈为民”的思想,他们更崇尚暴力。在边境作战中,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顺、安禄山等人脱颖而出,逐渐得到玄宗的种种优宠和恩遇。其三,安禄山和皇子关系疏远。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历代皇帝都害怕外将与皇子勾结,以免皇子权力过重把皇帝架空。玄宗本身就是典型,他还不是太子时就大力培养自己的势力。睿宗被架空,迫不得己把皇位让给李隆基,大皇子李成器更是怕当第二个李建成,哭着求着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三弟。玄宗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这件事最后还真的发生了)。玄宗曾让安禄山去见太子,安禄山见后不拜。左右的人催促他礼拜,安禄山却站着说:“我是胡人,不懂得朝廷中的礼仪,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


唐玄宗为什么不提防安禄山?

在阻止安禄山发动叛乱的道路上,有一块巨石拦路,这块巨石就是玄宗皇帝。没有人搬动这块石头,安禄山便始终获得一种庇护。那么,这块石头为什么就搬不动呢? 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是少数几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又是奢侈享乐导致国家破亡的皇帝之一。与他的名字有关的两个重要的历史名词,一个是“开元盛世”,另一个是“天宝之乱”。正负对应,天地悬殊,但他的政绩却不能用数学上的正负相抵等于零来判断,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同样给后世留下持久的后果。 能否阻止或者避免安禄山发动叛变,最关键的人物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直到安禄山起兵,玄宗一直掌握着朝廷大权,李林甫专权也好,杨国忠专权也好,谁也取代不了他的地位。他虽然年事已高,他不点头,任何事情都不能推进。对于安禄山的叛变,不是他没有能力阻止,实际上是他一直不相信安禄山会反。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但并不是所有发生了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处置得当,许多事情本来可以化险为夷。即便当时危机四伏,按下葫芦浮起瓢,东方不亮西方亮,动乱必然发生,但也可能在别的方面出现裂缝,而不是发生在范阳。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没有任何迹象可循。一件惊动天下的事件,可以瞒得住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却不可能瞒住所有的天下人。关于安禄山谋反的动向,早就有人察觉,也有人明里暗里告诉过玄宗,但玄宗不肯相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并不是都掩盖得非常成功,而且至少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拥有强兵,存在着发动叛乱的严重危险,怎么就始终不能引起玄宗的警惕呢?安禄山拍马屁的水平并不算高明,他说的话极其浅薄,其中的虚情假意都是极容易被看穿的。可是玄宗怎么就深信不疑呢? 李林甫活着时,安禄山觉得自己没有李林甫狡猾,所以佩服、害怕李林甫,不敢轻举妄动。他只能悄悄地做点儿准备,雄武城贮存点儿兵器,已经被王忠嗣看破玄机,王忠嗣不止一次地反映他,玄宗不介意。及至杨国忠为相,安禄山瞧不起他,经过长期的准备,安禄山叛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更不把杨国忠看在眼里,因此将相间产生了嫌隙。杨国忠一再说安禄山可能谋反,玄宗都不听。太子李亨也察觉到安禄山反叛的迹象,告诉玄宗,玄宗也不相信。发展到后来,许多人告诫玄宗,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但都动摇不了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玄宗甚至把告发安禄山的人绑送给安禄山处理,对安禄山的信任,几乎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玄宗对安禄山叛变始终不加戒备,除了安禄山故作憨愚给玄宗造成了假象外,应该从唐朝建国以来的政治斗争了解玄宗的心理。一百多年来,唐王朝政治上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宫廷政变上。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台;武则天把亲生儿子杀的杀,放的放,终于篡位夺权,再诛杀李氏宗室。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武后让位,拥立中宗复辟;太子重俊发动政变,诛杀武三思,率兵众杀入内宫,以失败告终;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十六岁的太子重茂即位,韦皇后临朝称制;太平公主、李隆基联手诛武韦集团,扶持睿宗上台。中宗次子重福阴谋在东都洛阳叛乱,自立为帝,被洛州长史崔日知平定;太平公主策划废黜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却收拾了太平公主,继位为帝。一直以来,唐朝政治上的斗争,或最高权力的争夺主要在皇室内部,一场又一场流血的、不流血的政变令人触目惊心。 玄宗年轻时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这对他的心理影响非常深刻。因此我们推测,他即位以后,所感到的对皇权的威胁仍是朝廷高层和皇室内部。玄宗和他的宰相们如姚崇等人认真总结了“再三祸变”的起因,极力避免重蹈覆辙,以安定皇位。他们采取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不用功臣,二是诸王外任和伺察,三是整顿禁军。他们注意到,在历次政变中,常常是那些有功之臣权势过大,拥立某一位亲王阴谋夺权,禁卫军常常成为他们发动政变的工具。 那些功臣有特殊的地位,有号召力,能够影响甚至动摇皇帝的地位。玄宗采纳了姚崇的建议,把拥立玄宗为帝的功臣们都一个个罢免,或调到外地任职,或解除实权,虚职架空,如郭元振、张说、刘幽求、钟绍京、王琚、崔日用、魏知古等人,都在玄宗夺权的斗争中立过大功,先是受到重用,任为高官,但不久都或被罢职,或被外任,或被流放。玄宗在位时任用的宰相,如果考察一下他们的出身,大致有两类,一是边帅,出将入相,这种情况后来被李林甫杜绝;二是门第不高,也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本,如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等,他们不可能在朝廷形成大的势力,搞点儿小团体可以,搞成凌越于皇权的朋党势力都不行。所以,尽管后来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专权自恣,还是都要讨好玄宗,都要看玄宗的眼色行事。 李氏诸王也常常是祸乱的根源,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在政变中被人拥立为帝,成为对皇权的直接威胁。玄宗即位不久,根据姚崇的建议,命诸王外任刺史。开元二年(714年)六月,以宋王李成器兼歧州刺史,申王李成义兼幽州刺史,豳王李守礼兼虢州刺史。七月,以岐王李范兼绛州刺史,薛王李业兼同州刺史。考虑到诸王未必有行政能力,而且朝廷并不希望他们掌握地方实权,因此特作如下规定:州务由州长史、司马主持;外任刺史诸王不得经常回京师,每季二人轮流入朝,周而复始。 后来政局稳定后,朝廷陆续召回外任诸王,但朝廷没有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资治通鉴》卷212)。我们看到开元十年的《诫宗属制》云:“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克固藩翰,以保厥休。贵戚懿亲,宜书座右。”玄宗把亲王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这种约法三章,是非常不人道的,在这样的制度下,身为皇室的人皆形同禁囚。至于玄宗有时亲赴诸王住处,赐金分帛,都不过是掩盖其提防猜忌心理的面纱而已。 从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夺位以来,唐朝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常与北门禁军有关系。玄宗非常注意对北门禁军的掌控。他先是重用心腹王毛仲掌管禁军,当王毛仲权势力过高时,又及时撤消了他的兵权,把他流放。接着任命“淳朴自俭”的陈玄礼为禁军将领。陈玄礼对玄宗忠诚不二,一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禁卫军没有发生过类似过去参与宫廷政变的行动。 在防范政变方面,玄宗用心极细。他注意到在历次政变中,常有僧道,即和尚、道士参与其中。这些人与朝官相勾结,而且利用宗教迷信,妄说天象吉凶,为一些人谋反篡位制造舆论,还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出入达官贵人之家,传递情报和消息。所以,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禁止百官与僧道交往。诏书中指斥那些僧人、道士“诡托禅观,妄陈祸福,事涉左道,深斁(败坏)大猷(道术)”因此,“百官家不得辄容僧尼道士等,至家缘吉凶,要须设斋,皆于州县陈牒寺观,然后依数听去,仍令御史、金吾,明加捉搦。”(《禁百官与僧道往还制》)——谁家有婚丧之事,需要请和尚道士设斋念佛,必须向州县打报告,指定人数。违犯者,御史台和金吾卫可以随时抓人。 在防范政变、巩固皇权的各种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以后,玄宗的心里便产生了强烈的安全感。从唐朝建立以来,还没有发生过统兵的将军发动叛乱的严重事件,没有前车之鉴,不太容易产生后顾之忧。不仅本朝,再回溯一下唐以前的历史,由边将发动叛乱成功的例子也极少,改朝换代要么是农民战争,要么是大丞相篡位,要么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一窝蜂地涌进中原,而由一位边将举兵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这可能是他对安禄山放松警惕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他,宰相李林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敢放手让那些蕃将常任久戍,拥强兵保卫帝国的边境。


安禄山为什么叛乱?

安禄山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他的命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主要成就天宝十一载(752年)八月,安禄山一共统率河东等镇兵马五六万,号称十五万人,讨伐契丹。队伍离开平卢一千多里,开到了土护真河,就是北黄河。又加快速度日行三百里,猛然间开到了契丹统帅的军帐跟前。一连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弓箭都被浸湿,部队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契丹人又夹攻他们,安禄山的部队伤亡数千人。安禄山本人被射中一箭,射断了他头上的玉簪,他带着手下奚族杂役二十多人跑上山头,掉进了坑洞。他的儿子安庆绪等人搀扶着他。恰巧到了夜晚,他们就分散逃跑,奔向平卢城。之后安禄山再次出兵攻打奚、契丹,击破奚、契丹,俘获奚王李日越,将俘获的勇猛强壮的人派去云南。

安禄山为什么叛乱

安禄山叛乱是因为得罪其他节度使、唐玄宗残忍噬子、受到污蔑等。万一唐玄宗驾崩了,到时自己靠山没有了,倒霉的还是自己。所以他选择先下手为强。在杨玉环之前,李隆基最喜欢的女人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当时太子为李瑛。武惠妃有私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于是诬陷李瑛造反。可唐玄宗李隆基居然相信了,还将儿子残忍杀害。大臣们非常紧张想着儿子都可能被随意杀害,如果他们犯了错误,就无法逃脱。早年间,杨国忠和安禄山串通一气,后来,安禄山的成就斐然,得到唐玄宗赏识的他遭到杨国忠的嫉妒。因此,杨国忠经常当着李隆基的面诽谤安禄山,多次指责他造反。因此,李隆基经常把安禄山召入宫。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政治腐败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唐朝后期,官僚体系庞大而腐败,贪污现象严重。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征收高额税赋,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不满和民变频发。内外战乱也削弱了唐朝的实力。安史之乱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一场叛乱,使得国家动荡不安。同时,石敬瑭、朱全忠等割据势力的兴起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自然灾害也对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连年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和粮食短缺,进而引发了饥荒和民众不满情绪。文化薄弱和科技停滞也是唐朝衰落的原因之一。唐朝后期,科技进步停滞,社会思想保守,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变革的挑战。

上一篇:干部作风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