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篇2)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篇4)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 的完整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学习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 【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 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 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 (略)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 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教育教育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数角游戏数角游戏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 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 【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 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优秀范文合集
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减法的两步计算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感知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