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之间的故事简述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选自《资治通鉴》。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是安思顺副将的时候,两人关系疏远、互不交流,后郭子仪取代安思顺的职位,李光弼求郭子仪要杀只杀他一人,不要祸及妻儿。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勉励李光弼忠君爱国,两人合作无间。 李光弼像 李光弼是李楷洛之子,自幼严肃,治军极严。王忠嗣任朔方节度使的时候对李光弼青眼有加,认为之后肯定是李光弼接自己的班。安思顺成为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节度副使,两人有点竞争关系,关系不是很好。李光弼的军事、战功比郭子仪的更出色一些,但是郭子仪的为人处事优于李光弼。当郭子仪继任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担心报复,求郭子仪网开一面。郭子仪不但不利用职权打压李光弼,还把李光弼推荐给皇帝,为国效力。这可以看出郭子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同时他也推心置腹,感动同僚。 之后两人携手与叛军作战,安史之乱中两人功不可没。尽管都是“中兴名将”,两人的性格却相差很多。郭子仪为人宽厚,很少得罪人。李光弼的个性让人望而生畏,难以相处。李光弼为了治军,将崔众斩首,威震三军。两人作为武官,都遭到了皇帝的猜忌。但郭子仪能够用真诚打动皇帝,尽量不得罪小人,李光弼却与小人硬碰硬。最后,一个功高盖主而主不疑,一个遭受猜忌,郁郁而终。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被人称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阳王代替其原名。天宝年间参加武举进入官场,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丰功伟绩。郭子仪为唐守卫近三十年,是中兴名将。郭氏家族兴旺,子孙众多,郭子仪被称为“五福老人”。 郭子仪画像 郭子仪从安史之乱为国奔赴战场开始,在灵武拥立肃宗,到收复二京、吓退吐蕃,成为唐朝转危为安的中流砥柱。安史之乱后,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仆固怀恩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却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最终说服回讫与唐朝联合攻打吐蕃。 郭子仪的情商颇高,他以真诚打动皇帝,推心置腹感动同僚。他从不得罪小人。郭子仪在叙述祖坟被挖的整件事中,完全没有涉及到朝中官员,为了不起内讧,郭子仪牺牲了很多。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勉励李光弼忠君爱国,两人合作无间。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谁都可以自己进去,这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有次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立马遣散了所有女眷,自己穿上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卢杞的到来。因为郭子仪懂得看人,非常有远见。 郭子仪一生子孙众多,孙子有好几十,郭府算上郭子仪家人和奴仆,共计三千多人,长子郭曜廉洁谨慎,三子郭善于骑射。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长女日后成为了郭太后。 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逝世时,墓葬在肃宗建陵中作为陪葬,荣宠一生。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 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北井陉关这战略要地,为了肃宗的安危,郭子仪牺牲个人甚至军队的胜利,派人迎接肃宗,自己也立马赶到宁夏。郭子仪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唐朝能够存留。 在郭子仪打下潼关后,收复河东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子仪为了与郡中的原唐朝官员联系,亲自潜入河东策反,后非常顺利的收复了河东,解决了侧面威胁。郭子仪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郭子仪单骑退敌 代宗曾握着郭子仪的手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郭子仪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乱,没想到在晚年还要披甲上阵,为国家散发着余热。他是国家遇到危难、衰败时,能带领国家兴亡的领袖,他的一生都以国事为重。 郭子仪单骑退敌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逃走。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郭子仪打擂 郭子仪作为一代名将,不少著作都讴歌了他为国尽忠,事事以国事为重的牺牲思想,有关于他的发迹,常常以安史之乱作为开篇。但是对于郭子仪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却鲜少有人记载。在民间传说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郭子仪和安禄山的擂台之战。 郭子仪打擂 传说分为好几个版本,有人说郭子仪是与节度使安禄山在华州比武,有人说郭子仪是与镇场官安禄山在武举考场中比武,还有人说郭子仪与安禄山同参加武举,因此比武。那么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其实每个都是虚构的。郭子仪比安禄山大六岁,如果那时郭子仪是十六岁,安禄山才十岁。安禄山在那时只是个碌碌无为的市井之人,不可能有节度使的身份,即使安禄山真的来到了华州,两人也不可能比武。郭子仪的情商很高,他不会让别人对他留下以大欺小的想法。安禄山是镇场官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同样因为年龄。参加武举的最低年龄是十八岁,郭子仪二十岁参加武举,那时安禄山才十四岁,既然连参加武举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作为镇场官了。且在安禄山的历史记载中,他没有参加过武举;唐代的武举选拔中也没有参赛双方相互比武的要求,因此郭子仪与安禄山真正的较量,应该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那么民间为什么流传了这么多关于郭子仪打擂的版本,且每个版本都是郭子仪胜了安禄山呢?其实这是民众的一种情感宣泄,安禄山搞得唐代民不聊生、家破人忙,而郭子仪则是救世的大英雄,故事的流传无非是表达惩恶扬善的主观意愿。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的故事
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扩展资料一、作者简介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二、人物简介1、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1.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二、人物简介 1、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2. (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 小题1:.A(2分)小题1:B(2分)小题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小题1: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 即可(2分) 译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 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 3. 开头是郭子仪初与李光的文言文的启示 初与李光弼①俱为 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 即荐之为 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① 、李光弼(bì):唐朝人, 平安“ ”的主要将领。②牙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 :古代官名, 数州军事。 最初和李光弼都是 的 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 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 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 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 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 4. 阅读下文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都,全。(2分)(2)平定、安定、安稳。 (2分)小题2:C(3分)小题3:(2分) 恐见诛小题4: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答到其中两点得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2分。) (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俱”与“具”的区别。小题2:试题分析:先观察各译句的区别所在,再根据文意和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理解原句,与各项比较。 本句是倒装句,“涕”是眼泪的意思,故C正确。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文意,抓住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行为描写谷贱伤农,根据短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回答问题。 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李光弼的言行描写,从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 5.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各位是文言文哦,开头是郭子仪初与。 最后是无纤毫猜忌,快呀,~~~~~~~~~~~~~~~~~~~~~~~~~~~~~~~~~展开我来答xiao_dong_dongLV.7 2017-11-22聊聊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 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6. 郭子仪不徇私情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待人忠厚,治军宽严皆宜。他毫不嫉贤妒能,而善于发现使用人才,唯能是举。跟他一起参加平叛斗争的,有数10名武将被封王侯,有60多人成了唐朝高级官员,执掌军国大事。如名将李光弼,平叛初期,只是郭子仪手下的左兵马使。当朝廷要选一良将出井陉,定河北时,尽管李对郭当时有误解,多存戒心。但郭子仪仍然力荐光弼,使李能够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提拔为河东节度使,最终发展起同郭子仪齐名的一支平叛劲旅。而对为非作歹之人,郭子仪不徇私情迁就其过。当他调离朔方军后,旧部王元振自恃有功,造谣惑众,擅杀主帅自立,朝廷慑于时势而默认。一时各军效仿者多起,河中、太原等地动乱。郭子仪领命回到军中,敢于伸张正义,不念旧情,将王元振等作乱者处死。由于他公明执法,各军也纷纷法正了不轨之徒,从而保障了平叛、削藩战争的顺利进行。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7. 公而忘私 文言文答案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①俱:都 ②牙将:副将 ③不想能:互相看不起 ④贷:宽恕 ⑤妻子:妻子女儿
郭子仪处于李光弼文言文
1.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二、人物简介 1、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2. (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 小题1:.A(2分)小题1:B(2分)小题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小题1: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 即可(2分) 译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 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 3. 郭子仪不徇私情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待人忠厚,治军宽严皆宜。他毫不嫉贤妒能,而善于发现使用人才,唯能是举。跟他一起参加平叛斗争的,有数10名武将被封王侯,有60多人成了唐朝高级官员,执掌军国大事。如名将李光弼,平叛初期,只是郭子仪手下的左兵马使。当朝廷要选一良将出井陉,定河北时,尽管李对郭当时有误解,多存戒心。但郭子仪仍然力荐光弼,使李能够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提拔为河东节度使,最终发展起同郭子仪齐名的一支平叛劲旅。而对为非作歹之人,郭子仪不徇私情迁就其过。当他调离朔方军后,旧部王元振自恃有功,造谣惑众,擅杀主帅自立,朝廷慑于时势而默认。一时各军效仿者多起,河中、太原等地动乱。郭子仪领命回到军中,敢于伸张正义,不念旧情,将王元振等作乱者处死。由于他公明执法,各军也纷纷法正了不轨之徒,从而保障了平叛、削藩战争的顺利进行。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4. 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①郭子仪、李光弼(bì):唐朝人, 平安“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郭子仪最初和李光弼都是安思顺的副将,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安思顺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私心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忠义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节度使。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 5. 阅读下文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都,全。(2分)(2)平定、安定、安稳。 (2分)小题2:C(3分)小题3:(2分) 恐见诛小题4: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答到其中两点得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2分。) (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俱”与“具”的区别。小题2:试题分析:先观察各译句的区别所在,再根据文意和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理解原句,与各项比较。 本句是倒装句,“涕”是眼泪的意思,故C正确。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文意,抓住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行为描写谷贱伤农,根据短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回答问题。 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李光弼的言行描写,从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 6. 公而忘私 文言文答案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①俱:都 ②牙将:副将 ③不想能:互相看不起 ④贷:宽恕 ⑤妻子:妻子女儿 7. 开头是郭子仪初与李光的文言文的启示 初与李光弼①俱为 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 即荐之为 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① 、李光弼(bì):唐朝人, 平安“ ”的主要将领。②牙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 :古代官名, 数州军事。 最初和李光弼都是 的 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 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 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 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 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 8. 文言文《宽厚待人》原文及译文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 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使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郭子仪每年官俸收入大致有二十四万缗。住宅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间可通宫中的长巷,家人有三千人进出,不知他们住在何处。前后受到赏赐的良田、美器、有名园林、上等住房不可胜数代宗不叫他的名字,而叫大臣。唐代的安危与他个人有密切联系的时间达二十年,校中书令等官共考了二十四次。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