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了!守护袁崇焕390年,了不起的佘家人
臧克家曾在《有的人》中这样表述人的价值。一个家族,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支撑着他们?以至于能够守墓300年,从不抱怨。到底是什么样的仁人志士?有这般的豪情义气。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家族?才能承担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使命。 其实,并不是什么传奇异事,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事件,而守墓的家族,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族,并不是什么耀眼的名门大族,但他们却能世代依照祖训,勤勤恳恳,守护一方名将,便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了。 这从来都是令人敬佩的英雄,虽不知其姓名,只唤他佘姓义士,但他能够敢冒天下大不为而为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收尸,已经是一个好汉。佘家人的豪气是 “此剑平尽天下不平事,此心无愧天下有愧人。” 岳飞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身为一代名将的岳飞,谈及功名,便是这样陈述: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三十多年的磨砺,见惯生死,早已看淡了漫漫人生。 而同样是战于沙场的明末抗清名将,他的一生,死不在沙场,而在刑场,作为一个将军,他没有死得其所,也没有完成夙愿,保卫家园。 1630年9月,因为满清势力日渐扩大,而身为明朝将领的袁崇焕却屡战屡胜,皇太极不满这种现象,便设计让当时的皇帝崇祯误以为袁崇焕是明朝的叛徒,勾结满清,于是二话不说就将他带进了刑场。 在明史中曾有讲到, 袁崇焕没有儿子,而他的兄弟和妻子都被流放到三千里以外的地方 。 张岱甚至还在《石匮书后集》一书中,对袁崇焕临死前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说当时百姓恨他入骨,每当在刑场上割一块肉时,百姓都会乱抢甚至直接出钱买,最后吃他的肉,可见当时百姓对他的痛恨。 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么?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几百年,无从考究,但他抗击满清,屡战屡胜的事迹是不能消灭的,作为一代名将,他有他的功勋在。 关于他的尸体,是被当时袁崇焕的谋士, 佘姓好汉从菜市口的旗杆上偷来的, 佘姓好汉以前和袁崇焕相处过,不相信他是个会背弃国家的人 ,因此就把他葬在了自家恶院子里,而且还让自己的后人看守。 这样的仁人志士,是普天之下少有的。 家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像傅雷家书,他便要求后人 “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 。 诚然,佘家人的祖先在死前也给后代子孙留下了遗言: 一:袁将军一生为国,没有儿女,后代子孙要世代守候他的坟墓;二:自己死后可以葬在袁将军旁边,与他相伴;三:后代子孙不可以为官,但要读书明礼。 之后,佘家人就开始了漫长的守墓道路,每年清明,除夕等节日,都能看到佘家的子孙在袁崇焕的坟墓前摆好供品,然后烧纸磕头。 十年如一日,三百多年一直如此。在后来的岁月中,袁崇焕终于被平反,洗刷冤屈,但身为佘氏子孙的他们,却依旧听从祖训,不为官。 任凭时间老去,风吹雨淋的日日夜夜,三百多年间,经历过战乱,碰触过变革,佘家人依旧是佘家人,他们知道自己唯一的使命就是守墓,他们就是守墓人。 世世代代的佘家人葬在了明朝将领袁崇焕的身旁,因为人葬的多了,便成了广东义园 ,后来北京城东南义园里,有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明朝大将军之墓。 一个家族的守护史,因为一个传承下来的家书,佘家从此耗费了十几代人的光阴,但明白下来的人都知道,他们守护的价值从来都是值得的,这守住的分明是精神,是一个家族明媚耀眼的存在,他们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就算有的人的身体已经腐烂,但他却还“活”着。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有很多,但坚持到最后的确实很少。一个家族,漫长的三百年,始终坚持,心志恒定,不遗余力,这才是真正的百年精神。守得初心,在漫长岁月的打磨下,依旧完好如初。 谈起最后一位守墓人,她是当之无愧的初心坚守者,一生都在为守护袁崇焕的墓而四处奔走。 1939年,佘幼芝出生。但刚开始,守墓的事情并不是落在她头上的,而是堂哥身上。 在1966年的时候,由于文革等原因,袁崇焕的墓碑被推倒了,佘家人看着被推倒的墓碑,难过极了,毕竟佘家十几代人的心血,就这样被推倒了。 1970年的时候,堂哥一家离开了, 本该是堂哥守墓的责任瞬间落到了佘幼芝身上 ,她知道这是祖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任务,便要好好完成任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总能看到佘幼芝和丈夫的身影,他们四处奔波,为的就是保护袁崇焕的祠堂,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984年,袁崇焕祠和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诚然,她的辛苦是没有白费的。 其实,佘幼芝本不该成为最后一位守墓人的。她有一个儿子,名为焦平,曾经说会保护袁崇焕的墓到永远,却不想一场车祸,结束了他28岁的生命,人生从此定格在那里。 后来佘幼芝给原本要儿子工作的地方――纪念园打电话说自己儿子死了,他们还要不要?对方立马回应 ,“要,死了也要。” 后来, 焦平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大将军袁崇焕衣冠冢的附近 ,并将儿子的名字改为“佘焦平”。 之后,就在2020年8月12日,最后一代守墓人佘幼芝也闭上了她的眼睛 。佘家十几代人,历时390余年,一直为了守护袁崇焕的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结: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自从1630年佘家祖先救下袁崇焕的尸骨开始,这注定是一个守护一辈子的故事。佘家子孙,时代遵从着祖先的遗愿,不论是奉献一生还是四处奔走,唯一的目的就是守护该守护的,坚持该坚持的。 诚然,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三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袁崇焕得以被平反,得以被人们重新认识,如果没有佘家人的守候,我想,道路应该还会更崎岖一些。 一个人一家人一代人几代人都在坚守初心,做认为本来就是对的事,从此献出一生,值得敬畏。 最后一代守墓人佘幼芝,即使怀揣着丧子之痛,依旧坚持一件事,做一件事,让袁崇焕的墓能够安眠于地下。 在笔者看来,佘家散发光芒的,从来都是佘家精神,佘家人的行动力,他们从来没有因为守护袁崇焕的墓这个职责而迷失的方向,就像纪伯伦说的那般:“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 佘家人守护名将袁崇焕,从来都未忘记的,都是自己的职责。他们的精神旗帜,将矢志不渝地留存在人们心中。
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了,守护名将袁崇焕390年,了不起的佘家人
明崇祯年间,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时,一个黑衣人悄悄贴着城墙根,来到了西四干石桥下的空地上。 只见他抬头看了一眼高高悬挂的人头,动作麻利地爬上旗杆,取下首级,迅速消失在夜色里。 旗杆上的头颅就是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 就在当天,袁将军被施以磔(zhe)刑:绑在柱子上,用刀一片一片的活剐。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纷纷抢他的肉片生吃,他的骨头也被石头砸碎,最后只剩下一个头颅,悬挂示众。 这位曾经打败努尔哈赤的大将军,就这样惨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黑衣人正是袁将军帐下的一名谋士,姓佘。他坚信自家将军绝对不是卖国贼。 当天晚上,他冒着灭门之罪,把袁将军的头颅偷回家,把头颅埋在广渠门自家后院中,从此离开朝堂,隐姓埋名,为袁将军守墓一辈子。 后人却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称之为“佘义士”。 临终遗言 在当时形势下,佘义士根本不敢在墓碑上写上“袁崇焕”的名字。 因为后院的面积比较大,他就把整个后院辟为“义园”,让当时在北京去世的很多广东人也埋在自家院子里,以掩人耳目。 从此,佘义士守在袁崇焕的墓前,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 临终时,他还立下了三条家训: 一是后代子孙不准再回广东老家; 二是佘姓后世要为将军守墓; 三是子孙要读书,知礼仪,但不准为官。 最后,他交代家人要把自己埋在袁将军墓旁,永远守候着将军。 从那一日起,佘家后人恪守祖训,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150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将军平反,千方百计找到了佘家后人,许以高官厚禄,可是佘家人遵从祖训,一心守着袁将军的墓,不为所动。 时光飞逝,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而佘姓后世一代代人,依然在冷清的祠堂里寂寞坚守着。 就这样,从1630年起,一直到公元2020年,佘家历经17世,为英雄守墓整整390年。 守墓风云 四季变换,时代更迭。 佘姓族谱上,赫然标记着已经是第十七世了。 新中国成立后,佘家把大片的土地交给了国家,袁崇焕所在的墓地慢慢变成了一个大杂院,最多的时候,这里挤挤挨挨住了二十多户人家,佘姓后人,只是其中的一户普通人家。 1952年,因发展需要,北京市大量墓地需要迁出,袁崇焕墓地也在此列。这时,佘家人才开始四处奔走,请求国家能保住这位民族英雄的墓地。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墓地才得已保留。 好景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墓遭到了严重破坏,迫使当时的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宝林含泪带着一家人离开墓地,守墓的重任就落在了堂妹佘幼芝瘦弱的肩上。 外表羸弱的佘幼芝,从小就听父辈讲解家族的传承往事,小小的心里就种下了忠义坚忍的种子,看到堂兄被迫离开,她毅然挑起重任,扛起大旗。 作为佘家唯一的“女守墓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佘幼芝白天不能来,就在晚上偷偷进入袁祠打扫。她看到被挖开的墓道,推倒的墓碑,痛心不已。 击楫中流 那段特殊的日子结束后,佘幼芝开始奔走呼吁,请求重修袁墓,并且发誓“袁墓一日未修复,一日不剪发”。 从那一天起,佘幼芝就和丈夫四处奔走。佘幼芝的女儿记得,当时自己的父母每天都在写材料,整材料,跑单位。佘幼芝保存的七个牛皮纸本上,都详细记录着她这些年间自己的经历。 为了留在这里,佘幼芝哪怕住在逼仄的“羊圈”里。街坊邻居在背后都叫她“佘疯子”。外界的风雨让佘幼芝不堪重负,家庭的变故更让她难以支撑。 大院里住的人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差,身为教师的丈夫焦立江为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极力动员妻子离开这个地方。 他对妻子大吼:“袁崇焕能给你发工资吗?别人守金子,你却守黄土!”甚至写好了离婚协议书。 心力交瘁的佘幼芝一下子病倒了,在医院里,她写下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 看到此诗,丈夫终于理解了妻子心中的苦楚,决定支持妻子继续为将军守墓。 终于,1984年,北京市文物部将袁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政府拨款,修复袁墓。 那一日,佘幼芝跪在袁墓前,嚎啕大哭,拿出一把剪刀剪去了自己留了十几年的发辫。 她在自己的户口本职业栏里,毅然填上“看坟”二字。 满门忠烈 2002年,东莞市石碣镇修建了袁崇焕故居,有关方面多次邀请佘幼芝夫妇去广东工作,佘幼芝仍然坚守家训,继续留在北京。 后来,东莞市再次提出,想让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去东莞市袁崇焕故居工作,焦平答应了。 于是,2003年,在新的一个纪元刚刚开始的时候,佘幼芝唯一的儿子焦平前往吉林,准备先去女朋友家辞行,再奔赴广东,不料突遇车祸,告别了人世,年仅28岁。 强忍悲痛的佘幼芝给广东那边打电话:“我儿子活着的时候你们要他去,现在他死了,你们还要不要?” 东莞方面毅然答应,把焦平的骨灰安葬在袁崇焕纪念馆,并且在袁崇焕的墓旁给焦平塑了一个雕像。 为了完成儿子的夙愿,佘幼芝给儿子改名佘焦平。 从此,袁将军的墓旁有了两个人:一个是300多年前冒死偷回袁将军头颅的佘义士;一个是300多年后为了守墓而献身的佘焦平。 从此,在东莞,佘家人永远守候在了袁将军的身边。 2020年8月里的一天,佘幼芝坐着轮椅最后祭拜了袁崇焕墓。几天后,老人与世长辞。 临终前,女儿焦颖对母亲说,您该放下的放下,您没做成的事儿,我尽我的力量去做。” 从此,焦颖接过了佘幼芝的班,选择继续守下去。 金庸先生曾说:“在现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侠义只是存在于金庸虚构的江湖里。 然而,佘家人390多年的守护和承诺,让世人看到了一部新的侠义江湖。 侠之大者 如今,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墓地,早已被修葺一新,里面松柏葱茏,庄严肃穆。每至祭拜时节,人们纷纷前来,瞻仰英雄。 在院内南侧的一个小房间的门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佘幼芝办公室”,坐在里面的,正是佘幼芝的女儿,焦颖。 文天祥在《正义歌》中这样描述正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然而至佘幼芝后,我们应该再加上一句:在明佘家义! .END. 【文|若茗】 【编辑|柳叶叨叨】 【排版|天天展颜】
一个家族为何会为袁崇焕守墓300多年呢?
要说到明朝大将,就不得不说一下袁崇焕。袁崇焕是广东人,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一个知县,在做直线的时候他对兵法特别感兴趣,遇到当地曾经参军的老兵时,总是会攀谈一阵,讨论讨论当时老兵上阵杀敌的故事,时常去了解边塞上的事情,在家中也彻夜不睡的研读兵法。许久之后,他自认自己应该去尝试一下镇守边关,凭借自己的才能肯定能大放光彩。于是就毛遂自荐,被破格提拔到兵部。正赶上朝中需要有一个人去镇守边关,袁崇焕心知这是自己的机会来了,便一个人独身前往边关勘察地形,熟悉情况后回朝说,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我一人当官万夫莫开,山海关我守了。随即把自己的一些主张说出来,得到朝中各位的上市,赐予他二十万,招兵买马奔赴山海关。在袁崇焕镇守边关的时期,往往总会传来捷报,打的金军无可奈何。各位将士都得到应有的赏赐,但是袁崇焕却只是官升一品。原因是他被当时的大太监魏忠贤弹劾,自此袁崇焕就一直不受魏忠贤待见,总是找麻烦,最后只得辞官回乡。直到明思宗继位后,铲除阉党魏忠贤之后,再次召袁崇焕进朝做官,任兵部尚书,随着战事的爆发,袁崇焕一次一次的平定战乱,在朝中的位置越来越高。直到己巳之变后,袁崇焕被治罪入狱,原因是朝中大臣们都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可能是与后金军有勾结,明思宗也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加上此时后金军的人也开始反驳离间,崇祯三年之时,袁崇焕一时无两的大将被处死。死后无人敢给袁崇焕收尸,一名袁崇焕旧部不忍心将军暴尸荒野,偷偷将尸首盗回,并立下毒誓,一自己死后一定要和将军埋在一起,死后也要和将军一起征战沙场,二我之族人后辈要为将军守墓,三家族后人不可为官,但一定要读书。之后到了乾隆年间才洗清袁崇焕的罪名。那位袁崇焕旧部的后代也谨记祖辈的誓言,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而且也从来没有一个族人进朝为官了。如今都三包多年过去了,那位旧部的后代还在为袁崇焕守墓,已经延续了十七代了,现在守墓的是一位和蔼的老奶奶,老奶奶说自己一定要遵守祖训,多么可敬的一位老奶奶,多么可敬的一位大将军。
袁崇焕墓是空的?袁崇焕墓里有遗骸么?
努尔哈赤曾经说个这么一句话:“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1626年,明朝于后金展开了宁远大战,努尔哈赤败给了袁崇焕,也因为这次失败而陨命。从此以后这位大明王朝兵部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就成为了大明王朝与天下百姓心中的护国军神。公元1629年,袁崇焕率军击退包围北京城的皇太极后,被崇祯帝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卖国罪名,判处菜市凌迟。 对于袁崇焕之死的惨烈,明张岱的《石匮书后集》中这样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终了,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由此我们可知袁崇焕死得有多惨烈,不仅饱受凌迟之苦,被百姓争食骨肉,最后只剩一个头颅,还被崇祯下令传视边疆军镇。而“凌迟分肉”不仅在明清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后世史学家也考证过确实如此。 但是“传视九边”经历史学家阎崇年考证只见《石匮书后集》中有这样的记载,故而孤证无征,难成定论。斗转星移152年后,清乾隆皇帝因读《明史》,认为袁崇焕之死实为大冤,故昭告天下为其 *** ,自此袁崇焕蒙冤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卖国”恶名 *** 之后,让世人称奇的是他的身后墓葬竟突然现身在了京城之中,这是为何呢?原来袁崇焕被凌迟,人头悬于菜市口旗杆上后,一位跟随他多年的佘姓谋士冒死将其人头偷回了家中,并安葬在自家院中。 从此佘氏一族后裔就遵循先祖佘姓谋士的祖训,世代为袁崇焕守墓。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袁崇焕墓惊现世间后,也渐渐的蒙上了后世文人骚客所为其附加上的“墓中埋有黄金头”的传说。而正如“三人成虎”,传说的人多了,时间长了,随之也就被后世信以为真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群红小将因为百年的黄金头传说掘开了位于今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 据历史学家阎崇年回忆道:当时墓被挖开后,他和其他几位考古学界的专家前去查看过,但是他们在墓中没有发现头骨,也没有发现那些红小将所期待的黄金头,甚至连块衣服残渣都没有。由此他们推测此墓或许是佘氏先祖为了缅怀其所崇敬的袁崇焕,所设的一座象征性墓葬。这也从侧面说明大明军神袁崇焕不仅是死无全尸,更极有可能是尸骨无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