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是哪九子 九子夺嫡最终所有皇子的结局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12位皇帝中,皇子最多的皇帝,还要数康熙和他的孙子乾隆了。乾隆一共有20个皇子,除去3个夭折的,还剩下17个健健康康的皇子。而康熙更厉害,除去意外死去的11个儿子,他还有24个儿子长大成人。那么这24位皇子的下场如何呢?其中,第六子、第十一子、第十八子和第十九子都是年幼时不幸夭折,在古代卫生医疗条件落后的条件下,就算是出生于皇家也不能保证健康长大。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应该都听说过康熙在位时期的“九龙夺嫡”之争。这其中有九位皇子被卷了进来。这些人分别是长子、次子、第四子、第八子、第九子、第十子、十三子和十四子。次子胤礽就是太子,因为他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康熙与这位皇后感情甚笃。生母得宠,康熙爱屋吉屋也是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位嫡长子,康熙对这位嫡长子喜爱到什么程度了呢,为了胤礽,不惜打破清朝从不立太子的传统立他为太子。可惜的是,太子自己不争气,让老爹对他越来越失望,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后来太子就被废了。不过康熙心里对这个儿子还是怀有愧疚怜爱之情的,再加上大皇子企图用巫术,毁掉太子弟弟的事情被揭发出来,康熙对废太子更加怜爱。于是乎,废太子被重新立为太子。可惜太子是真的没有脑子,重新被立后非但没有小心谨慎,反而更加嚣张。终于,康熙对他彻底失望了,于是太子第二次被废,一直到死都没有重获自由。其次是四皇子,即后来的雍正。雍正一直在韬光养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装作“很佛系”的样子,表示自己对坐上那个位子没有一点野心。不过暗地里却大肆招揽贤士,收兵买马,最终如愿得偿。而他的跟班十三皇子则在他登基后得到了大肆的奖赏,真的是没有看错人。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八皇子胤禩了,他是雍正当时夺位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更别提他的一大帮追随者九皇子、十皇子和十四皇子了。不过八皇子不懂得隐藏自身的锋芒,最终引来自己生父的打压和猜忌,可以说是功亏一篑吧。八皇子可以预料到雍正继位后,他的下场该有多么悲惨了,不仅被剥夺爵位,而且在狱中惨遭毒手。其他的跟随者也很凄惨,除了十四皇子因为是和雍正一母同胞保存一条命以外,其他皇子均悲惨离世。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还要警惕着性命,所以说当皇子的风险也不小啊。
九子夺嫡中各个阿哥的结局是什么?四阿哥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关于四子胤禛的继位传言很多(文末有相关分析),都没有史实根据,胤禛早年韬光养晦,扶植党羽,在夺嫡之战前期保持中立,博得康熙的赏识,最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当上皇帝这是毫无疑问的。 康熙帝8岁登基,坐殿61年,生了50多个小孩,24个儿子,参与夺嫡的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名字都够生僻的,找都找不出来)。 九子结局,老四胤禛就不用说了,后来的雍正帝,在位13年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其它八个的结局往下看。康熙帝雍正帝 老大胤褆 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老二即废太子胤礽 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老三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老五胤祺 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老七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老八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 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老九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老十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老十一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十四胤禵 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历史记载 九子夺嫡发生在康熙末年废黜太子后,众皇子看到了自己成为皇帝的希望,接连兄弟相残的事。众所周知,皇帝只有一个,九子夺嫡后,其余的皇子的下场就悲惨了,死的死,被驱逐的驱逐,几乎没有人能安全的度过九子夺嫡。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祺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惨遭迫害。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当然自他之后的大清王朝逐渐衰落,到最后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所以这个制度也没怎么实施),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康熙帝的24个儿子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康熙诸子初随“承”、“保”、“长”等字、后均随“胤”字。之后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帝王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怡亲王允祥逝后其名改回胤祥。 长子胤禔(1672年-1735年),惠妃生,皇长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直郡王,“大千岁党”之首。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孝诚仁皇后生,皇太子,“太子党”之首。三子胤祉(1677年-1732年),荣妃所生,皇三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因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八三月,晋诚亲王,“三爷”。四子胤禛(1678年-1735年),德妃生,皇后佟佳氏(隆科多之姐)抚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为雍亲王。四爷党之首。五子胤祺(1680年-1732年),宜妃生,皇太后孝惠章皇后抚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为恒亲王。六子胤祚(1680年-1685年),德妃生,六岁夭折。七子胤祐(1680年-1730年),成妃生,惠妃抚养,身有残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晋淳郡王。八子胤禩(1681年-1726年),良妃(?-1711年)生,惠妃抚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为多罗贝勒,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为廉亲王,“八爷党”之首。九子胤禟(1683年-1726年),宜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被封为贝子,八爷党。十子胤䄉(1683年-1741年),温僖贵妃(孝昭仁皇后之妹)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八爷党。十一子胤禌(1685年-1696年),宜妃生,十二岁早亡。十二子胤祹(1686年-1763年),定妃生,苏麻喇姑抚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为贝子。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履亲王。十三子胤祥(1686年-1730年),敏妃生,(德妃抚养),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怡亲王,四爷党。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德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固山贝子,雍正元年五月封多罗郡王,八爷党。十五子胤禑(1693年-1731年),王密嫔(汉人)生。十六子胤禄(1695年-1767年),王密嫔(汉人)生。十七子胤礼(1697年-1738年),陈勤妃(汉人)生。十八子胤祄(1701年-1708年),王密嫔(汉人)生,八岁夭折。十九子胤禝(1702年-1704年),高襄嫔(汉人)生,三岁夭折。二十子胤祎(1706年-1755年),高襄嫔(汉人)生。二十一子胤禧(1711年-1758年),陈熙嫔(汉人)生。二十二子胤祜(1712年-1744年),谨嫔生。二十三子胤祁(1714年-1785年),石静嫔(汉人)生。二十四子胤秘(1716年-1773年),陈穆嫔(汉人)生。 胤禛继位几种说法的分析 第一种,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第二种,参汤弑父说。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 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谁知道关于清朝的书,男主四阿哥!
若相惜。女主穿成年羹尧的。女扮男装。
独步天下。大爱!皇太极的
都是四爷的
步步惊心》《清 旧梦》{前半部十,后半部四}力推《爱就“年”一起》 《陌上花开》 《日落紫禁》 《砒霜月》 《清朝穿越记》《梦转纱窗晓》《月色撩人》《最禛心》 《回首又见他》《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 《四爷,我爱宅》《情倾天下》《尘世羁》《十年踪迹十年心》《勿忘》《四爷党》《清.梦缘》 《清心寡欲》 《笑忘清宫》《丝丝与心扣(换一种方式去爱)》 《清梦无痕》 《许你来生》 《清尽所有》 《红颜凝眸处》 《凤斗》《青鸟之瘾》 《爱君如梦》 《花落记》 《 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穿情》 《魂归大清》《情遗大清》 《紫禁城未央》《归去凤池夸》 《杨柳依依清穿》 《在清朝的生活》 《多少恨之如梦令》 《是谁入梦》 《恋恋不忘禛心》《胤禛二十七年》 《清云梦悠悠Ⅰ》 《清云梦悠悠Ⅱ》 《唯愿君心似我心》《大清宠妃》 《大清妖妃》 《清韵楚楚》《清尘吟》 《珍妃》《谁主君心》《清殇夜未央》 《穿越之胤禛福晋》 《生活在清朝》 《跨时空的婚姻》《清情缘若梦》《清轩殇梦》 《冷面王爷的爱人:临夏不至》《清穿之清不可却》 《清幻虚梦》
恍然如梦和瑶华也挺好看,但不是四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