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源识《我执》,是朋友一日莫名的询问。
并不怎么了解作者梁文道,只是听说过这么一个人罢了。朋友说他的朋友天天念叨我执,他便买了来,看了几页,便看不下去了。他是惯来不爱读哲学性的文字的,知道我喜欢,便问了我。我也并不是爱读哲学,只是觉得哲学神秘,有种想探求的欲望罢了,至于哲学的晦涩,我也是头疼的。
朋友把书拿给我,先翻了一下,似乎是没多大意思,不过看都是短篇幅,想必大抵是一些随笔吧。随笔一般都自在,我是自在惯了的人儿,所以对随笔倒是有一些偏爱。
初读《我执》,先是粗略的看了一下书的类型,以及可读否的判断。大概看了下,似乎是散文的体裁,我对体裁不深究,也不愿深究。不过哲理性散文确确实实的有种美感,大概是受了每晚零点都会听网易云里名家散文电台的影响吧。
想着也无心看无趣的课本,于是翻了第二遍。坐在阳台吹着风,本来是极舒适的,可是看着这哲学爱情宗教相纠葛的文字,不觉的头晕眼花起来,索性去睡了一觉。一觉醒来,仍是无趣,便又捡起来,开始啃这本书,只觉得这个人写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竟然名气还这么大。看到第一处的随笔,看的他什么都敢写,什么都能写,不觉然的自在起来。这倒好了,抛下其他所有的书,专心的读了起来,越读越痛快啊。
看的多了,却又遗憾了起来,心想我的恋人什么时候也可以这般通悟?却又不得不笑起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的单纯,他要是也这么觉悟起来,那我岂不是连唯一一个喜欢他的理由也得失去了?还是不要的好。觉得他做这么一辈子我傻傻的恋人,如同幼儿也好,甚好。
我执故我念,这兴许就是书名的起源吧?心心念念的牵挂着恋人,是由于执着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人与人的区别那么大,谁又知道呢?
书中常常提到《恋人絮语》,有机会了也得读一读。这絮絮的情话,教人听的心甜又心酸。世人总说些我爱你,你是我的小宝贝之类的话语,为了不那么与世界格格不入,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直接而真挚,却失了浪漫。
最喜欢的一封情书是哪位作家的,记不太清了,大概只记得一句,遇见你之前,我以为我受得了寂寞。原来,是没遇到对的人,以前才不曾觉得过寂寞的。
这些话也有人说,只是说的人不同,也失去了话的趣味和魅力,总觉得俗气。收到的情书也总是些幼稚令人发笑的话,就想着什么时候能收到一封有趣活泼成熟又天真的情书呢。这么想想又不对了,现在的恋人做到这个怕是很难了。又不能想换就换,而且也舍不得换,他那般痴傻,倒是有几分宝玉的稚气,可爱的很。
不觉得又岔了题,我执故我念。爱情总是难食烟火,只愿长久便好。
《我执》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人不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东西骄傲,更不应该为自己未曾有过的东西狂妄,因为那是虚幻的。无论我是哪种人,又可以变成什么人,岂不皆是血肉之躯,地上的灰尘?
我做过的事?但那都不是真的。真正的我为诱惑所苦,贪情逐欲,一片荒芜,寸草不生。我犯了骄傲的罪,我犯了贪婪的罪,我犯了迷色的罪,我犯了愤怒的罪,我犯了嫉妒的罪,我犯了贪饕的罪,我犯了懒惰的罪……尤其“迷色”,因过分爱慕一个人乃至于侵犯贬低了更大的爱。
如果一座城市可以为了一段不大光彩的暧昧感情而陷落,世界上的战争与和平,天灾及人祸,又为什么不能是我们的见证?世间一切,尽为背景,只有我们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故事。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如果一切都停留在最初,那么平静,平静到了一个冷漠的地步,只是客套但友善的微笑,不排除什么也不保证什么,会是怎么样?如果。
人是一间屋一座建筑的伤口,只有去掉了最后一人,建筑物才是完美的。
想象一个男人生来就少了一颗心,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礼,但就是没有那颗心。
春天来了,冬季还会远吗?
原来人真的可以在另一个人的眼中渺小若斯,恍如尘土。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所谓“一日”,久而久之,对我竟成了没有意义的概念。由于我们总是用日与夜的交替去界定时间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我这个活在日夜边际的旁观者来讲,时间也是不存在的了。我开始混淆周一与周六的区别,开始遗忘一个月与另一个月的不同。甚至到了今天,我也想不起这样的生活到底维持了多久。偶尔,我会怀念那段日子,它自由得一塌糊涂,在感情上更是既不负责也不受伤。因为一切感情皆有其时日;而我不拥有时间,复不为时间占有,自然也与感情无关。模糊日夜,模糊了建立在时间上的一切秩序;我曾夜行如鬼。
听梁文道说,修行并不是让自己五官退化、对外界失去感应,而是在静修禅定里对一切感官反应变得极度敏锐,但却切断感官之后的反应、因果之链:见美女仍然是美女,但却没有了连接的欲望反应。
受害者不可能事先原谅未曾承认的错误。
很多人都知道“哲学”二字的希腊文本义是“爱智( Philosophia ),对智慧的爱慕。因此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以外。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 Philosopher )而非“智者”( Sophist )。
这么一个男人满腔愁苦又毅然决然地上了船,开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对着空洞的大海,顶住工作的疲乏,他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不舍,更加孤独。再过一段时间,他才明白自己根本什么都没放弃。他要做的是那个把故事带回来的人,同时使自己也变成故事。比起爱人,他更爱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下了决心不再回来的人,最后还是上了岸。 可悲的是,这早就不是一个还有故事可说的时代。于是他回来了,而且无话可说,更没有人发现他曾消失。
《我执》
读《我执》后感
我是在期末阶段读的《我执》,可能有些匆忙,但是还是很仔细的读的,速度也较我平时的慢了很多,大概因为它并不是一本故事类书籍,所以看不大进去,第二天甚至是第五天看才知道这本书大概是写一些日期心得,或者类似讲解一些作者再那个阶段看的书籍以及各类作品。
《我执》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大概是无色的凹凸印花的封面,真的十分有个性。再就是他的第一篇类似于总结的话语,不得不让我感叹。“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他们就像颜料如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自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一种偶然。握的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梁文道,是近代的香港的一位主持界和文学界的大咖。他的这本我执,说是与早期的《忏悔录》很相像。想来我要去看一下《忏悔录》这一本,在书中也提及次数较多的一本书籍。我执,执的是什么。大概在他写书的这一阶段,发生了一些事情,他走了。大概是要学会看一本书不只是看一本书,还是要去了解作者在写书时的一种,生活状态。他指的应该是情人,在这本书的很多章节,也是谈及很多这方面的《情人絮语》《情诫》以及‘大城之路’等等。
里面谈论了很多关于情人。“情人按其本质就是一种长久不在,永远隐身的对象,情人就是那不在身边的人;而且就算他在,也永远清除不了他流离他方的幻觉,而自己被留在原处无法跟随的惆怅。”很好的揭露情人的本质吧。因为他一直处于不会在你身边久留,所以才会更喜欢更情人在一起,而情人也成为一种充满迷一般的词语。
也提及禁欲。他认为禁欲那种弃绝占有,任其自来自去的态度反而是欲望的极度扩张;不占有对方,却试图将对方一直默存在心里,是一种何苦。禁欲本就是对于爱而言的,他爱他,却以禁欲回之,真的是何苦呢?贪恋那一种近乎变态的自虐吗?
还提及生病,他的一段话实在是很生动的祷告。“你告诉它:X呀。你对我太好了,好得使我一直不觉得你的存在。当我知道你的部位,你却是病了。这都是我的错,请你原谅。我终于明白在整个身子里你是多么的重要,现在我要依靠你了,要好好保护你了,一切都拜托你了,X!”他认为生病是灵魂与天地自然的微调,他把他的整个身体都看作是另一个对象,十分和气的商量着。使得十分地有爱。更是说到:人生难得生病,西施那么美,林妹妹那么好,全是生病出了境界,若活着没生个病,多贫穷,多缺憾,可见他对生病的态度。
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则是在谈及巴什拉《空间的哲学》的时候,他说明了,人的一种依赖性,是一个群居动物,却偏偏常感到孤独。也认为:人是一间屋一座建筑的伤口,只有去掉了最后一个人,建筑物才是完美的。
而人,大概也是在面对不同的人时有不同的反应。“我一定不是唯一一个看见他本质的人,我不可能是独特的,于是他仍然是那个在表演里真情流露的明星。”要是我们一直保持这样的觉悟,大概一生也很少会犯糊涂了。
谈及女人。“‘女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被造成女人的’(西蒙·波伏娃)而这种制作女人的主要力量,就是男人的目光。”他认为人本没有不同,但是我们过多的提及男女的区别,而使得女人因为男人的思想而存在。
谈到比较多的是:现在的爱情和以前的爱情对时间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恋人习惯了快速的即时的一种交流;“往日的爱情因为时间的间隔,总是充满了猜疑,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也因此需要恋人付出更大的信心与耐心”。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我寄出的每一封回信都是下注,赌你在还是信里的那个你,假如不是了,我寄出的这封信就会落空,只是证明我的痴妄可笑。大概就是从前慢所描述的,从前啊,车马都慢,而爱一个人,也需要去用一生的时间。
书中尾篇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要看到所有星星的理论假设。想要看到那颗我看不见的星星,其一,大爆炸之后,星星在远离宇宙中心,你需要追赶他,等到超光速飞行器的出现;其二,当爆炸终止,在末日之前会看到星星奔会宇宙的中央。
对于《我执》我还是把它当成一篇日记体类似杂记。其间有几篇他的杂稿,有一篇《我的病例》他的言语和从细微之处都可以显现梁文道先生的乐观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冷淡来表达自己的真诚。
2018.7.X
《我执》——梁文道
......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你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梁文道的这本《我执》,开篇第一页,就是这么一段,谓题解。
人们都认为,眼见为实,其实,我们在“看见”的同时,就已经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了筛选,不然怎么会有“视而不见”之说呢?既然在看见的同时,有事物被你忽略,那就肯定有东西被你片面地强调了,而被我们强调的那些,就是我们内心愿意看见的。
王小波说: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
这样的迷失,其实就是一种执着。
我也经常这样自己困住自己。
为什么小孩子的笑容特别的纯真,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只有简单的是非,开心就笑,难过就哭,得不到是东西,可以哭闹纠缠着让大人满足,实在得不到了,擦擦眼泪,过一会,有新的注意点,马上就忘了刚才的目的。
而我们啊,难过的时候不敢哭,想得到的时候不敢闹,放在心里,一切都成了无法释怀的“执”。
好在,年龄渐长的同时,知道牛角尖钻不过去了,就后退一些。如果撞在南墙上,感觉到痛得厉害了,虽然还没有学到马上回头的智慧,但也明白,不要继续撞,会坐下来包扎伤口了。
可,虽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但焉知“握”的过程,不是一种快乐?
读梁文道的《我执》
知乎上有评价梁文道是个非常会讲话的人,他的“只有晚上,只在街头,只读经典”的脱口秀《一千零一夜》也深得很多人的喜爱。《我执》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淡雅简约的叙述中给人意外的启迪。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我执》有完整的叙事。一个看来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的人,在核心的爱情与家庭范畴上遭遇无法扭转的挫败,他经历千回百转的等待与探问,在过程中检视自身历史与拷问内心,在绝望中忏悔,背负起自己的罪,然后走向宗教。梁文道做什么都这么有条不紊,总像一早便有计划了然于胸。而他每次都会告诉你,他是一边写一边想的,并无事先计划,甚至“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多”。如此说来,他如果不是拥有能将未来往他的方向扭转的意志力,就是拥有极强大的组织能力去言说事态和自我。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本身就把平常变成了异常,所有我们以为会成习惯的平凡人事皆是无常偶然的诡局。只有事后追忆,才明白那寻常是何等的殊异可贵。赐给我们寻常体验的人,是不可恨的。
灵感,只不过是上帝的道路在一瞬间呈现,随即又被掩埋在变幻不定的沙丘之中。我们写字,以跟随他的道路,终究只是自欺欺人的壮举。
他们总不明白,疾病是以陌生文字写在肉体上的铭刻。好些动人的疾病文学,像西西,或苏珊·桑塔格,对我而言,无非是面临生命最后光景时,对那巨大沉默领域的翻译(尽管她们宣称要还疾病一个本来面目)。
夜里我起床两次,复又睡去,所以同一场梦反复了三次。难道我以为这场梦的结局会因此改变吗?没有,即使是梦,也没有留给我一点机会。
被投掷于此世,一片虚无,人类遂开始探问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回应的只有沉默。更甚的是,我们甚至搞不清楚提问的方向,以及陈构问题的方法。于是一番挣扎得来的解答莫非皆是自己的想象。所谓人生在世的意义,其实都是假设。
我不嫉妒什么。在复杂多变,即起即灭的各种情绪之中,我唯一缺少,或者找不到其对应物的,就是嫉妒。不嫉妒是因为富足,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可是在我,却是因为贫乏,不曾拥有,不可拥有,因此也就没有嫉妒的基础与权利。
我对最后一句的理解是:不嫉妒是一种了解人生真相后的无奈,甚至是绝望。不知各位看了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