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style》凭什么能一夜红遍全球?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做《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有多红?这首歌的MV于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发布,截止到前天,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本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都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则在主页上为它卖力吆喝。在我国,它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的对象。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南京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各路高手破解密码
文化背景显然不足以解释《江南Style》如何能像瘟疫般在全球流行开来。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PSY独创的“骑马舞”:身形偏胖的PSY,不断重复着扬鞭套马、策马狂奔的动作,配上音乐节奏,让人莫名就有了跟着一起舞蹈的冲动。这也正是从明星到草根都趋之若鹜进行模仿的段落。而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种种解读又进一步构成了“《江南Style》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骑马舞”简单易学,但真正助其一炮而红的,还是音乐本身。
一是生理说。有韩国的科研机构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显然“耳虫”更偏爱那些容易上口的作品。
二是心理说。有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甚至有临床案例证明,一些精神科患者在听了这首歌以后都开心大笑,显得轻松自在。
三是乐理说。有音乐评论家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美国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既没有违背韩国歌迷的偏好,也贴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审美趣味。联系到PSY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专业背景,这种说法也有几分靠谱。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在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的走红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其实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文章援引于中国新闻周刊《《江南Style》爆红:审丑文化推波助澜》一文:http://viewpoint.inewsweek.cn/commentary/commentary-4134.html
《江南style》走红的背后
《江南style》走红的背后 [224001]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4)班 刘沁怡 前一阵子,“神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几十甚至数百人一起跳“骑马舞”的场面随处可见,走到哪儿都可以听到“偶吧,江南style”,打开电视调换频道,每次都会让你碰上那位戴着墨镜有点猥琐的胖男人在载歌载舞…… 一直不理解这首歌为什么会一下子红遍全球——歌者的形象让人难以恭维,其唱功也未见得有多好,舞姿亦毫无美感,甚至连歌词也庸俗不堪。可是仅仅几个月间,这首歌在YouTube上的全球点击率竟然超过了十亿,并在2012年9月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YouTube历史上最受人欢迎的音乐视频……这首歌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的角度来分析都算不上上品,但却能获得比它好上不知多少倍的作品所没有获得的声誉,个中原委,谁也说不清楚。或许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生活环境太差,审美观都畸形了;或许是人们的生活过于无聊,以这首歌作情绪发泄的渠道。安然自得的心境已成为昨夜星辰,今天的夜空早已是另一番风景,而明天,你我的耳边不知又会响起什么样的“神曲”。 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人们忙碌不堪。学生们忙着完成沉重的学业,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青年们忙着实现自己的梦想,每每干着手里的活儿还要憧憬着更好的职业;组建了家庭的人们忙着家庭建设,常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许多老人不是在安享天年,而是在为子女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人们太忙了,在机械的忙碌中慢慢地滋生出一种浮躁,一种空虚。久而久之,当这种被压抑到极限的情绪遇到激活它的“燃点”时,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地冲天而出——于是,《江南style》如火山喷发,映红了半边天。 如果大家只是在网上看看,跟着哼哼,或是私下里一起跳跳“骑马舞”,那也没什么:但为了这首歌而花费精力,花大价钱,便有些不值了。国内某个电视台竟然花了1200万请PSY来当他们春节联欢晚会的压轴嘉宾。现在的电视台举办大型晚会都会请一些明星来捧场,以赚取收视率。可花上1200万请这样一个人来唱这样一首歌,值得吗?1200万可以干什么?可以建成90所希望小学,可以为山区的孩子们购买60辆校车,可以买12万套课桌给那些自带桌椅的孩子,可以买120万本好书给那些没有书看的孩子……1200万还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为何要花在这让人一笑而过,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大街小巷中都能听到的一首流行歌曲上呢?难道“创新”和“特色”就是找来蹿红一时的歌手?提高收视率就是用1200万来铺垫?“1200万”,这个数字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是通向成功的大路上的铺路石,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摆脱贫穷、走出大山的推进器啊!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可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要把宝贵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意义、其吸引力应该都会大于那首《江南style》吧?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莫言获奖的契机多关注一点中国文学,多读一点书呢?我真的希望《江南stylP》的旋律在神州大地上能够少一些,而琅琅的读书声能够多一些——因为后者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意义更大。 简评 文章通过分析《江南style》在华夏大地上瞬间走红这一现象,揭示出当下国人心理上的压抑、浮躁以及因急于找到一条宣泄的渠道而饥不择食的窘态。而个别电视台为了迎合观众的这一不算健康的审美趣味,不惜斥巨资邀请《江南style》的主唱助阵,这不仅与媒体引领观众的审美趣味、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的职责相悖,更是让本可大有作为的巨额资金无端浪费。小作者关注社会、倾注民生的责任意识,应会令负有建设精神文明之任的媒体人汗颜,也应当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关注与反思。 (指导老师: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