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语的语录
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没有一个故事是孤立的,它们有时在拐角相遇,有时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佛语的语录86句,希望大家喜欢。
1、谁都会有欲望,但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欲望,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学会满足,就是掌握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修炼一颗平常心,痛苦就会越来越淡,幸福就会越来越浓。宁静如水。心灵的宁静是用心灵的厚度滋养出来的。无论悲喜,昨天的故事就适合放在昨天的梦里。
2、人生一辈子,有时想想,还真是除了生死,什么都是闲事。没有一样是你带来的,也没有一样是你能带走的,来这世上游一回,一切的拥有只不过是借来的,总有一天必须连本带利还回去。不如一切随心,一切随缘。
3、生命的魅力在于"静"。外表的宁静给人以美,内心的宁静给人以慧。外表宁静,因安稳而给人静穆之美,因无争给人以祥和之美。内心宁静,因淡泊而不受诱惑,因凝神而思远,因镇定而从容,因而智慧常在。静,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人生沉淀在灵魂深处的智慧,是人生最美的状态。
4、对待烦恼的态度,也就直接构成烦恼的真实性和危害性。烦恼的本质虚幻不实,往往因为自我的执着,让烦恼对生活形成真实的冲击。既然烦恼即菩提,烦恼的真相是走向觉悟的媒介,生活不是被烦恼奴役,生活是要尊重自己的初衷,温和以对,实践超越。
5、舍得笑,得到的是友谊;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慷慨,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某种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种物质;舍得某种物质,就有可能得到某种精神。
6、年华,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人生如旅,快乐也好,悲伤也罢,过去的终将成为过去,无法重来,无力挽留。我们都只需珍惜当下,携一颗从容不悔、悠然恬淡的心,珍惜每一次相逢的欣喜,珍藏每一程岁月的馈赠。
7、走过人生的悲欢离合,看过人世的如梦浮华,知道所心的自有的辉煌终会归于平淡,所有的繁华终将化为云烟,心便在一份坦然和宁静中漫步,在一份恬静闲适中感悟人生极致的美。
8、花开自有花落时,人生最大的障碍,不是困难,而是自己的内心。心若急了,神驰,意乱,景衰,一辈子无论走多远,也都没什么韵致可言。环境可以乱,心灵不能乱;做事可以赶,心不可以急。
9、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10、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达摩大师血脉论》
11、执著的只是想法,而非活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只不过是在暗示另一条路上的辉煌。
12、把生命耗费在争名夺利上,不仅让自己置身于名利的危险之中,而且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生活中,保持一颗清闲自在的心,虽然看起来无法为自己创造任何价值,却能让我们在名利退去时不会感到空虚,使我们内心坦荡,看得到生命的本源,寻得到踏实的快乐。
13、有智慧,能发挥勇猛的大爱。
14、所以,只有把握当下,享受当下的人生,才能切身感触到幸福的喜悦。
15、生命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即使头脑中还残留着梦中的些许痕迹,但是双手已经握不住一物。古人语"一指弹风花落去,浮生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此,在不可掌控的时空变迁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
16、发现生命的真相,你就是圆满所在。
17、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领导,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18、佛说:"祸福已至,一切随缘。"当面对灾难时,要用主动、平静的心态对待,因为这种态度本身就有逢凶化吉的作用。当收获喜悦时,要保持淡然的心态,因为欢呼收割之前,必须流汗播种。
19、穷人可能没有钱,没有优裕的生活,没有足以称道的事业,然而只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以及明确的志向,拥有宁静的内心,拥有不断攀岩、永远向上的斗志,那么,穷困便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做一个自信、乐观、勤奋的人,财富就能积少成多,慢慢地会聚到我们手中。
20、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与决心,而是所有的'善意与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不过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21、你命运的好坏及卦象的吉凶和我一点也没有关系,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佛家有一句话: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永远都不要迷信除了你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能够帮你改命,佛陀也只是告诉我们改命的方法。所谓佛度有缘,就是让我们按照佛陀所说的方法去认真实施、修行,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2、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
23、家庭亲人因彼此关爱而和睦,人际关系因相互真诚而友好,工作事业因把握当下而成功,修行佛法因积福启慧而成就。酥油之灯因无风而点燃,爱心之灯因无私而明亮;太阳之光因无云而灿烂,智慧之光因无我而照耀。
24、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明白了人生都是因缘与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凡事随缘,皆有禅味。
25、压力大时,也代表一种反作用力。
26、问:"生抱着慈悲方便心理处世,想当为世人所欢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谅,讥为假慈悲,应抱如何态度对待?"答:"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
27、一个喜欢把"我是为你好"当口头禅的人,他的自恋自大自以为是,一定会逼他在你出问题的时候说这么一句话:你看吧,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28、恪守本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感情的抑扬起伏,也有理智的冷静思索,它是低沉的、舒缓的,又是适度的、坚定的。
29、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士,尽管他们的优点不一而足,却有一个共通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关注细节,把小事做到完美。因为看重小事。拥有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于细节,才能心无旁骜地勇往直前;也因为重视与专注,才能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
30、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业、除意粗业,亦净人身口意粗业;……自布施亦教人布施;……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
31、马云有一句口头禅: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可以看出,马云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他有一个天才的头脑,不在于他有一个恢弘的远大理想,而在于他不断将头脑的东西落实出来,执行出来,做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战法。
32、自离疑悔,亦令他人永离疑悔;自得净信,亦令他得不坏净信;自住正法,亦令众生安住正法。
33、欲,是自己欠下自己的食粮。
34、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35、女人就应该具备女人的特质:温柔的、爱撒娇的、赏心悦目的、优雅的。
36、清茶以待静者,淡茶以待明者,浓茶以待强者,好茶以待善者。观茶烟悟其飘渺,因无心而生其道。茶是水写的文化。茶是灵魂入水,水的灵魂入心,心的灵魂入道,茶是水中至善,茶不入禅,皆为俗事,禅不入心,皆为妄语。拈花微笑,一壶挥尘,品至真至净的茶,悟至真至净的心。
37、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
38、很多人盲目追逐钱财,却很少有人去体会钱财是一把"双刃剑"。懂得善用钱财,钱财就是修行的助缘,钱财越多,就越会帮助到更多的众生,种下广大的福田;若出于自私而滥用钱财,钱财就是造恶的工具,钱财越多,就越会伤害更多众生,种下让自己堕落地狱的种子。人如果缺乏善良,最好还是不要成为一个富裕之人。
39、大干一粟未为宽,打破娘生赤肉团;万法本闲人自闹,更从何处觅心安?——八指头陀
40、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在于他人眼光,而在于善用生命良能。
41、此众护法亦得生,法将欲灭为已住,必生极乐千叶花,相好庄严为佛子。既得生彼供正觉,庄严王劫无荆棘。于彼得成最上道,执持正法及天人。彼佛国土无魔事,无恶业报无胎生。时有无量菩萨集,又无声闻缘觉名。
42、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
43、有力量帮助他人,是自己的福。
44、法入心,才"有法度",自度再度人。
45、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
46、仅仅是躺在床上,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还没有付出任何行动,单单这样的想法,只要出自真诚,就能速消无边业障,积聚广大福德。
47、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身、口、意。
48、恒愚法师:不哀,不怨,心坦然。生活,有苦乐;人生,有起落。学会挥袖从容,暖笑无殇。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想通,就是完美。
49、延参法师:人间多风波,枉自添曲折,世上那些痴儿女,迎过往,送过往,既知晓苦空无常,缘起缘灭,为何不一笑转身,一笑释然,能祝福,不相怨。
50、生命这一场穿梭,遭遇的沉浮,相逢的风雨,那些在伤感中的沉默,或者是遭遇那些被幸福的忽略,这所有的一切,都成就了生命的成全,都化作了人生的衬托,与其选择拒绝,不如选择沉着,与其盲从失落,不如生生扛起这一场热爱。
51、云乡禅师:我们越能够让自己安于当下自己"脚步所在",也就越清晰的看见自己"只能够在当下之所在",如此我们的"当下感"就越来越存在并且沉重,而头脑里的杂音就越来越轻,如是就自然静了,直到有时候我们体验到"一念不生",却一切现成!
52、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53、学佛的重点是净化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不清净,学佛、修行会非常困难。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使我们平时经常念佛、抄经、持咒,但内心却不能与佛菩萨相应。进而影响我们的修行。同时,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得到快乐,因为内心的不清净,我们眼里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事情,烦恼则会随之而来,何来快乐与幸福?
54、放下贪欲,少些索求,在平实简朴的生活中不挑剔,就是获得快乐的最简单方法。因为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气和暴躁;财富不在于积累,而在于减少欲望。人生很难完美,不能容忍人生的不完美,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烦恼。
55、小鸟、老鼠偷吃田地、家里的粮食,这不是你有心送给它们吃的,是不净布施。
56、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57、您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58、念佛的人容易除慢,念佛的人,心比较淳厚,所以能够把慢心消除掉。而且念佛常常要拜佛,一面拜佛一面唱忏悔偈,每天忏悔。我们常发现很多念佛人,一面拜佛一面掉眼泪,慢心在念佛拜佛中不停地消除掉。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这是念佛的好处。
59、想要的得不到,觉得苦。得到的不珍惜,觉得苦……所有的患得患失,殚精竭虑所引发的烦恼皆因我们的修行不够,要知道,一切来与去的背后皆有着不可思议的因缘,世界就那么客观的存在着,命运一定是公平的,因为主宰苦乐的是我们自己。
60、痛苦有好的一面,幸福也有坏的一面。利用得好,痛苦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不知自制,幸福也可以令人堕落。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一切境遇,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61、世事无常,经历过后,汲取经验教训,不要总是牵挂放在心上,否则,它会阻碍后面的因缘。
62、诸恶事不要做,众善事勤奉行,自已不断地净恶念为善意,这就是诸佛成就一切心愿的教育。
63、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要有接受一切事物的勇气。
64、烦恼都是自找的,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活得快乐、幸福。
65、成功的秘诀是忠于目标。
66、人生即使偶尔跌倒了,只要自己不因此倒地不起,有时反而能有意外的收获。
67、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68、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69、人生、生活、写作、爱情都是修行。不要怕痛,那些痛结了痂再撕下去,可以让自己的光阴更丰厚。一个人的容颜也会跟随修行而改变。而内心,则有坚韧的粗犷的神经,透明的、蓝色的,更陡陗、更动人了。
70、此时,天正微茫。那心里的豪情与奔烈之心早就收敛得一干二净了。读唐诗宋词,临摹魏碑汉帖,身边有那可思可想的卿卿……再有这笛声里的杏花春雨。你说,什么是天荒?什么是地老?什么是料峭春风,也无风雨也无晴?哪有什么魏晋,哪有什么今夕何夕。
71、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72、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73、愚人自知愚昧,那人就是贤者;自思是贤者,那人是真正的愚人。
74、看得破,忍不过,心火难灭因有禾。君子难遭君子成,小人自有小人磨。吃亏积福,欠债难躲,嗔什么?
75、能让你强大的,不是坚持,是放下; 能让你淡泊的,不是得到,是失却; 能让你登高的,不是他人的肩膀,是内心的学识; 能让你站立的,不是卑微的苟活,是不屈的抗争; 能让你重生的,不是等待住事的结束,是勇敢地和它说再见;能让你终生追逐的,不是远方的目标,是不死的信念。
76、如果总是用失衡的思维看待……羡慕,仰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好事物。你将获得的是,永无休止的烦恼和忧愁。如果放宽心态,你就万事从容。
7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78、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9、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言下之意若吃饭时不肯专心吃饭却有百种思考,睡觉时不肯安睡却千般计较,自然无法达到"用功"的境界,在我的理解,似乎就是要将吃饭睡眠降低到最低的基本满足阶段,不饿时不吃也罢,不困时醒着又何妨呢,只有关于生命本真的思索,才能够与那些飞逝而过的时光价值相匹配。
80、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
81、如果我们不能守护自己的感官,像士兵守护各个城门一样,那么感官所接收的刺激将影响我们的心,而这颗心将随着外在的不同变化而变化。
82、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83、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84、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85、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出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86、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佛教有哪些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五戒的内容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纤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末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囗、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末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囗、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语。
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因此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妄语,就是方便妄语。
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于是盗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语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经典佛语的语录
释圆禅师用茶杯与茶壶做譬喻,清扫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一份傲气, 助其终成正果。其实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若想有所大成,当 放低姿态,容纳百家之所长。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佛语的语录66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谁为谁守候成一座不老青碑?谁为谁凝聚了一滴千年之泪?
2、人生在世,多一份对待生命的释然,常保持一个悠然的心境。凡事皆用平常心去面对,做人无须勉强,让一切随性而来,尽兴而去,淡定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兰开幽谷,不悲;兰开闹市,不喜;谁能说,幽谷深兰,就没有美丽过?谁能说深山的隐士,僧庐里的高僧,就没有快乐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深谷有深谷里的乐,闹市有闹市里的乐,在深谷里也绽放,在闹市里,仍盛开,这就是生命的常态。
4、最好的放下,不是刻意的去忘记,而是让彼此安然。那么,请允许我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淡泊的守在时光的对岸,将记忆串成风铃,安静的把你想起……
5、学会欣赏这个世界,人生岁月多随缘,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眼界和度量,还要善于遗忘和掂量。梦中岁月梦中身,把那些疙疙瘩瘩放在心里做什么,有些事情错过便不再见,有些人一别又是一生,这人世间最重的两个字,叫做宽容。
6、其实人孤独时,渴望的只是一份陪伴;心脆弱时,需要的仅是一种懂得。真正的感情,其实都珍藏在每个人的心间。彼此因相知而自然靠近,因默契而无语传情。
7、匆匆,是光阴,忙忙,是人生。经年后,渐渐明白,那些可以遗忘的,都是对人生无关紧要的,不想回忆或再现的。从不怨恨,也不抱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无论怎样美好,怎样伤感,我们,始终回不到过去,走不进曾经。重要的是今天,明天。
8、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永嘉证道歌》
9、佛说,放下得轻松之福报。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 为放不下很多东西。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 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10、刹利王子年少虽小而不可轻,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小火虽微而不可轻,比丘幼小而不可轻。《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26经
11、禅师意在劝诫学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的确,想要成就一番伟业,关键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将事情做好。一个人越是急躁,就会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难以摆脱痛苦。
12、以"念纯"自修——心念单纯能自爱;以"心宽"待人——广结善缘心宽阔。
13、适度享乐而不忘追求善行的人才是最贤明的。
14、眼前,我看到的只是满池败花残叶。尽管它还飘散着一丝余香的冷韵,但在秋天的凉意中却真实的透露着消瘦与颓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莲,应该是有佛性禅意的花。它应该比任何的花,都要灵逸静美。因为,我曾欣赏过它繁华时所蕴含的诗意。
15、每天要感谢父母与众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负父母与众生。
16、听着雨声的悠然,摊开一张素白的纸写下这一笺风月人事,风微微地吹,吹开心扉的轩窗,打开一扇久闭的门迎向多姿的世界,无关风情,无关过往,于时光深处静看荷莲的绽放,一朵一朵的洁净与淡雅清澈透心思的烦恼,抛开,放下,相对无语也算是生命中一场禅意的修行。
17、我们都想让不安定的心安定,却很难做到,反而浮躁、焦虑,原因是我们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向外求。已经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功,却仍然不满足,并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业。有些人失败,却体认不到因果报应,仍然继续造业。现在我们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难以获得内心安定,更不用说稳同或发挥功用了。
18、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
19、佛家说:慈就是予乐,悲就是拔苦。
20、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21、先学做人,人做好了,才有机会成佛。
22、"大悟不存师。"体现出自修自悟,不迷信权威,不依赖经典的修禅宗旨。彻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有老师接引,自然是好,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同游黄山,虽有导游指点,但领悟黄山之美,黄山之云海精神,终需靠自己的眼和心。
23、不要把金刚经单纯地看作佛经,它还是一本智慧之经,读通了(金刚经》,你的智慧就通了。不信去试试看。
24、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以前产生的种种杂念、妄想和偏见。智慧点请侍者不开悟,所以辜负了国师。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故步自封,是不是也辜负了我们自己呢?
25、我们要争取做第三种人,做到提放自如,但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6、参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透,功夫要稳,悟境要高。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27、做一个好人,当真是不容易:一个好人,在家里不仅要扮演仁孝的儿女角色,还要扮演慈祥的父母角色。
28、静静地感悟,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慈悲的心,对待生活的所有。心善的人说话不尖酸,也绝不刻薄。尖酸的人,说出的话锐利;而刻薄至深,是事情做到最后,会让人凛冽。但尖酸和刻薄都还不算是坏,因为二者皆无预谋。只在当下的一刻,觉得不合己意,于是,迸发了人性深处的恶。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变得尖酸刻薄,也会在某一刻失却了人情的温度。但是,没有一个人想说自己的坏,因为,我们原本是好的。
29、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仁,行慈益佑。《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欹息;心歆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6经
30、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如果我们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热情,投注到一个目标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31、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干世界一禅床。
32、既决定付出,就别图回报,这样,在你付出的同时就已获得 了回报。这种回报叫愉悦。
33、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看起来再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但它的功能丝毫不受影响;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并不影响他的成就。
34、朝霞钟情早起的人,旭日温暖爱的心灵。奔跑在希望的路 上,激情驱散了秋凉;沐浴在阳光之中,世界一片灿烂光明。思想和 苍穹融为一体,信念与晨鸟比翼齐飞,你的灵魂前所未有地安宁,你 的精神前所未有地高昂。早晨真好,她可以让渺小的生命瞬间变得伟 大,可以将生活中的懦夫瞬间变得勇敢。
35、以为自己最好或不如人,都是内心的障碍;能去我执,才能轻安自在。
36、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又复无有少法可取,是为禅行;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诸法,如是平等,是为禅行。天子,入禅行者,乃至无有一法相应,无合无散,是为禅行。
37、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可听见骂声,可看见骂人事件。"骂"字两个口, 祖先造字时用了两个口,想必有其用意。骂人是两张嘴对着骂,骂人者自 会得到被骂者的回应,其实也就是通过别人骂自己。
38、只要能张开眼睛,每一天都是我的新生之日,都是我做人的开始。
39、参禅参的什么,参的是自己如何从无限的膨胀到化做虚无。学佛学的什么,学的是自己如何从妄想成神到本分做人。悟道悟的什么,悟的是自己从自以为是到如何还能像别人一样坦白的微笑,轻松的活着。
40、言身疮者,为财物故,不惮劬劳,四方役身,疾急忽务,违于戒律。
41、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曾被大德归结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也正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
42、花开在岁月,经历着无常。演绎着虚无,万古色是空。不论晴雨,不管春秋,一杯禅茶静中饮,品茶,问茶,似茶,非茶。木然一问,是梦里还是梦外。一念之间,心自淡然。众生平等,因果平等。终究散去,不留痕迹。
43、太多的时候,我们烦恼、郁闷、忧愁,都是因为太看重手中的杯子,而忘了杯中的茶香。人生逆境时,忍耐;顺境时,收敛;得意时,看淡;失意时,随缘;愉悦时,沉潜;苦恼时,修炼。清净之中见真境,淡泊之中识本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44、如果你感到委屈,证明你还有底线;如果你感到迷茫,证明你还有追求;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还有力气;如果你感到绝望,证明你还有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永远都不会被打倒,因为你还有你。
45、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6、不偷窥他人的秘密,没有邪僻的念头。
47、送礼给大人物,指望受到赏识提携,是不净布施。
48、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49、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个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
50、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是不可以失去无限的希望。我相信 这世间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51、实际上,从早到晚我们已经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只是大部分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了,而且我们还毫无察觉。要是能够很有条理地把它安排好,什么时段该做什么,计划好了就努力去实施。如果我们一早能虔诚地发菩提心,为当天的修行做个良好的开端,这样很善巧地就把修行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
52、人活着不可以太计较,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付之一笑就好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53、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54、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55、我欣赏有态度的人生。或许偏执孤意了一些,但她们保持了自己的风姿与气息。或许不美不大众,可是不要紧。她们独特而唯一。且不论世事如何,那种非均码状态有固执的美意。
56、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57、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58、佛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
59、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60、若要利益一切有情,观修菩提心;若要让自己成为一切有情的亲友,有更多的好朋友,观修菩提心;若要有更多的善知识,观修菩提心要成办自利的话,观修菩提心;要圆满他利的话,观修菩提心;要使教法法久住的话,观修菩提心;要证得涅槃功德的话,观修菩提心。
61、他在风中睡着了,他是风中的小鸟。 ——雪小禅 《无量悲欣》
62、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63、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64、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
65、其实,每个女人都有堕落的天性,比如我想过我的前世,是秦淮八艳之一,在秦淮河边,尽得风流。
66、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