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著名诗句
1. 关于陈与义的诗句
关于陈与义的诗句 1.陈与义的古诗
1.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4.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5. 《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2.有关陈与义的诗词
岸帻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八关僧房遇雨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
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
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八音歌金张与许史,不知寒士名。
石交少瑕疵,但有一曲生。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竹林固皆贤,山王以官累。匏酌可延客,藜羹无是非。
土思非不深,无屋未能归。革华虽可侯,不敢践危地。
木奴会足饱,宽作十年计。八音歌金章笑鹑衣,玉堂陋茅茨。
石火不须臾,白驹隙中驰。丝鬓那可避,会当来如期。
竹固不如肉,飞觞莫辞速。匏竹且勿喧,听我歌此曲。
土花玩四时,未觉有荣辱。革木要一声,好异乖人情。
木公不可待,且复举吾觥。巴丘书事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萧,腐儒空白九分头。跋江都王马天上房星空不动,人间画马亦难逢。
当年笔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龙。跋任才仲画两首远游吾不恨,扁舟载幅巾。
山色暮暮改,林气朝朝新。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
因知子任子,胸怀非世人。跋任才仲画两首前年与孙子,共作南山客。
扶疏月下树,偃蹇涧边石。赋诗题古藓,三叫风脱帻。
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畴昔。跋外祖存诚于帖乱眼龙蛇起平陆,前身羲献已黄墟。
客来空认袁公额,泪尽惭无杨恽书。拜诏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北风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北征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
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
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别伯共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别大光堂堂一年长,渺渺三秋阔。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
岁穷窗欲霰,人老情难竭。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热。
饮尽不能起,交深忘事拙。乾坤日多虞,游子屡惊骨。
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一生能几回,百计易相夺。
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他夕怀君子,岩间望明月。
别孙信道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极知身有几,不奈世相违。
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微。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
别岳州朝食三斗葱,暮饮三斗醋。宁受此酸辛,莫行岁晚路。
丈夫少壮日,忍穷不自恕。乘除冀晚泰,乃复逢变故。
经年岳阳楼,不见宫南树。辞巢已万里,两脚未遑住。
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浮云易归岫,远客难回顾。
飘然一瓶锡,未知所挂处。寂寞短歌行,萧条远游赋。
学道始恨晚,为儒孰非腐。乾坤杳茫茫,三叹出门去。
别诸周二首风送孤篷不可遮,山中城里总非家。临行有恨君知否,不见篱前稻著花。
别诸周二首陇云知我欲船开,飞过江东还复回。不似周颙趋阙去,山灵应许却归来。
病骨病骨瘦始轻,清虚日来人。今朝僧阁上,超遥久风立。
茂林榴萼红,细雨离黄湿。物色乃可怜,所悲非故邑。
泊宋田遇厉风作逐队避狂寇,湖中可盘嬉。泊舟宋田港,俯仰看云移。
造物犹不借,颠风忽横吹。洞庭何其大,浪挟雷车驰。
可怜岸上竹,翻倒不自持。老夫元耐事,淹速无无期。
会有天风定,见汝亭亭时。五月念貂裘,竟生薄暮悲。
萧萧不自畅,耿耿独题诗。不见梅花六言荆楚岁时经尽,今年不见梅花。
想得苍烟玉立,都藏江上人家。采菖蒲闲行涧底采菖蒲,千岁龙蛇抱石癯。
明朝却觅房州路,飞下山颠不要扶。长干行妾家长干里,春慵晏未起。
花香袭梦回,略略事梳洗。妆台罢窥镜,盛色照江水。
郎帆十幅轻,浑不闻橹声。曲岸转掀篷,一见兮目成。
羞闻媒致辞,心许郎深情。一床两年少,相看悔不早。
酒懽娱藏阄,园嬉索斗草。含笑盟春风,同心似偕老。
郎行有程期,郎知妾未知。鷁首生羽翼,蛾眉无光辉。
寄来纸上字,不尽心中事。问遍相逢人,不如自见真。
心苦泪更苦,滴烂闺中土。寄语里中儿,莫作商人妇。
长沙寺桂花重开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维摩之室本自空,忽惊满月临丹宫。稽首世尊真实相,不比图画填青红。
天女之孙擅天巧,经纬星宿超庸庸。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只园中。
意匠经营与佛会,七宝欲动声珑珑。眉间毫光放未尽,指下已带旃檀风。
飞梭本是龙变化,挟大戚德行神通。恍若只洹遇佛影,岂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议,细看众巧无遗踪。日浮鸡园赤烂烂,天入鹫岭青丛丛。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觉已挫千魔锋。龙天四众俨然侍,喜满尺宅俱成功。
向来八风几卷地,众宝行树无摧桻。老萧区区佛所悯,岂与十二蛲蚘同。
重云之殿珠作帐,一朝入海奔雷公。幸留此像不为少,福聚万纪兼千总。
余休八叶终灰烬,坚固却赖三眠虫。似闻法猛藕丝像,当时已不随烟东。
煌煌二宝照南北,客摄万鬼专其雄。龙华已耀东坡墨,惊梦不假撞洪钟。
3.陈与义的古诗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谁知道陈与义的诗词
1、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2、牡丹——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3、春寒——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5、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6、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7、观雨——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8、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9、岸帻——陈与义
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
10、虞美人——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11、临江仙——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最著名的诗
陈与义最著名的诗:《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以下是诗歌内容: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系列:宋词三百首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系列:宋词三百首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宋朝杰出诗人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陕西西安人,他的先祖是居住在京兆,后来的曾祖父又搬迁到了洛阳,所以他是河南洛阳人。陈与义出生在宋哲宗元v年间,在宋高宗绍兴八年的时候去世。陈与义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非常善于填词。他的词虽然在如今保存的并不多,但是都很有鉴赏的价值。 陈与义作品 陈与义在北宋的时候在地方府中做过教授和太学博士的职位,后来到了南宋,他是朝廷的一位重臣,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的主要贡献表现了诗歌上,同时给后代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陈与义从小就非常聪明又十分好学,会写诗和文,被很多同辈所敬重。在《宋史》的史料中,说他天资聪明,在儿时的时候便能做文章,名声也是很大的。在宋徽宗政和三年,他登上了舍甲科,被授予教授的职位,后来又晋升为太学博士,但是不久后又被贬为酒税监。 在二十四岁的时候,陈与义考进了进士,之后便当上了文林郎。这个职位其实是一个很闲的职位,主要是负责文学教育的工作。陈与义在干了三年之后就选择辞职回家,在家中与一帮好友写诗吟诵,日子十分快活。 陈与义的性格比较内敛,不轻易说笑,对待别人也是十分谦虚谨慎。被他所推荐的人很多,但是他并不会向外人流露,同时也不会向别人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朝廷和官员中有比较高的威望。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是南宋一名朝廷的重臣,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表现在诗歌的方面,位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登岳阳楼》一共有两篇,这是其中的一篇,是中学课本中比学的内容。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其一》是一首七言的律诗,是《登岳阳楼》中的其中一篇诗歌,也是诗人第一次写岳阳楼的作品,所以诗人非常用心地描写,感情深刻。下面就来进行欣赏这篇诗歌。 诗歌第一句主要介绍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同时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从“帘旌”到“夕阳”,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描写了一副夕阳西下的场景,面对这种景象,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悲伤之情由此而生,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 第二句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岳阳楼的相关信息,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却没有半点心情,仅用“徒倚”来描写出他惆怅的心理。 第三句中的“万里”和“三年”是说明了诗人从遥远的地方逃难过来的路途遥远以及经历的时间,从中表现出诗人背井离乡的苦涩之情。 第四句触景生情,“风霜”一词既说明了秋色的浓意,同时也跟自己的“白头”相互对应,并且也暗示中当时政局的混乱与严峻。这样的悲凉遭遇,与杜甫的身世又是如此相似,不由得让杜甫成为了他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也有了杜甫的写诗风格。 陈与义 临江仙 《临江仙》这首诗词是陈与义在隐居的在僧舍的时候所创作的,当时作者应该是四十六、七岁的。陈与义是洛阳人,他写这首诗歌是在追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洛阳时候的旧游,诗中更多是表现感伤和悲愤。 陈与义《临江仙》 二十多年前的洛阳,那时的天下非常太平,人们都过着安定的生活,因此也有游赏的乐趣。但是之后因为金兵的南下,北宋被灭国,诗人为了躲避灾难流离失所,异常艰辛。而如今的南宋的朝廷在南迁之后,也仅仅只能自立,所以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和事情,显得百感交集,恍如隔世。对于作者抒发自己悲愤的情感时,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现。 诗歌的上篇主要是追忆在洛阳时候游玩的场景。展现除了一种美好的场景,让人赏心悦目,感觉做任何事都有心情。但是这种景象并不是现在的实景,而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而已。下篇并没有承接上面的意思来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了国家的灭亡和自己悲惨的遭遇,于是讲自己悲愤的心情转化成了旷达的感情。 这首诗歌的节奏比较欢快,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的感觉,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这边的自认并不代表是粗略的意思,这就是要求作者应该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修养。从这首诗歌中能够看出诗人思乡的情怀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情。 早行陈与义 《早行》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是写在没有天亮之前,诗人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感觉,在诗中运用很多的感官描写,比如听觉、视觉和感觉登相互融合,从中描写出一副早行的场景,凸显出了诗人意境高远和孤独寂寞的感觉。 陈与义画像 第一句交代了气候的凉意和早行的时间。那时候刚好露水降落,即使诗人穿着不移湿透的毛衣,但还是感觉有一丝寒意,说明了他行走的时间非常久。 在第二句中诗人没有写是月亮而是写了星斗,星斗说明了当时是一个阴历月终的时候。在上一句中所提到的露水是在没有晴朗无风的情况才会产生的。晴朗无风的天气加上没有月亮,因此才会显得星斗格外明亮,这个写景显得特别确切和真实。在黎明之前的夜空,因为地面昏暗的景象才会觉得天上的星斗格外的耀眼和闪亮。 第三句的意思是作者在半梦半醒的状态过了小桥。将梦和寂寞的小桥相互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意象丰满,耐人寻味。 第四句主要是通过听觉的形式来描写当时的情景,主要是写了诗人在行路的时候听见了稻田里深处草虫的鸣叫,这句话使得整个行走时更有意境了,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有草虫的陪伴,可以说在行走的路上增添了一丝乐趣。 整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进行交替和融合,描绘了一副早行时候的景象。 陈与义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金兵入侵为主要的分界线,分成了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在前期的时候,诗人主要是写了个人生活的相关事情,但了南迁之后,诗风转变,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陈与义作品 陈与义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写了自己生活情趣方面的事情,风格明朗,诗风轻快,主要以清新为主。其中的《墨梅》就是典型的作品,受到了徽宗的赏识和赞美。等到南迁之后,因为遭遇到了国家灭亡,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与杜甫非常相似的遭遇,因此对学杜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诗风也由此进行了改变,转而学习杜甫。他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了一起,题材十分广泛,感情充沛,写了很多的寄予自己希望的诗篇,主要是取向于悲壮抑郁、慷慨雄伟,成为了在宋代学习杜甫较有成就的人。 陈与义与吕本中也有过交往,但是在吕本中所创作的作品记载中并没有将陈与义的名字列在上面。宋代很多人认为陈与义是崇尚陈师道的诗风,但是又有很多人认为他的诗风跟杜甫比较相近。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的记载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宗”,而把黄庭坚、陈师道以及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的诗作跟杜甫最逼近的应该算是七律了。比如像《登岳阳楼》之一、《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表现的感情悲壮雄浑。感慨颇多。
陈与义的生平简介和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鉴赏 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鉴赏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象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虞美人 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抄,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词,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暮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籋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鉴赏 小序说“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甲寅岁为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这年八月,词人自礼部侍郎(即春官)出知湖州,九月二十一日到任。乙卯岁为绍兴五年。这年二月,被召入朝为给事中。六月,词人借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只领祠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过了三日便离去。“锁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因给事中供职处在宫殿中,故云。青墩是一小镇,在湖州之南,据《一统志》云:“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这乌镇止隔一水。”把小序中的事实考察清楚,这首词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此词的特点是采用赋体。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风格,但词中多用比兴,很少用赋。在一些长调慢词中因为要讲究铺叙,有时也用赋,但必须与比兴结合起来,单纯用赋的现象极为少见。 词的上阕所写的词人在乙卯岁从南宋首都临安回到青墩时沿途所见所感,内容与小序后段完全一致。 从临安到青墩,一路上水光山色,使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词人不写两岸低垂的绿柳,不写长满田地的庄稼,偏偏抓住池塘里的荷花尽情描绘,这除了出于自己的爱好以外,还因为时间是在“立秋后三日”。荷花最富有季节的特征。此刻词人借病辞职,从临安出来,船行水上,只见池塘里荷花盛开眼前景色开阔,心胸为之舒畅,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感。“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季节与时间,用语精炼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作者心情的舒畅。小船在荷塘的水面上慢慢滑行,这境界有多美!词人在临安住了很多日,都市的烦嚣,政务的冗忙,人事的倾轧,使他感到厌倦、烦闷。这一次来到在自然中,一腔烦闷,被大自然景色所清洗,顿时烟消云散。因此他不禁吟道:“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风雨洗新秋。”“病夫因病”,连用二病字,颇耐吟味。使人一时难以解开,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云:“绍兴五年六月丁巳,给事中陈与义充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与义与赵鼎论事不合,故引疾求去。”所论何事,宋史无考。然赵鼎当时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陈与义与他观点不合,可见是出于政见上的分歧。 词中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表面上象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委婉,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矛盾心理形象。 词人下阕离开眼前,描写过去。假使按照赋体的'写法,紧承上阕,照直写去,便觉平铺起伏,意味淡然。可是这里词笔略一宕开转折起伏,回忆起去年出知湖州时,路过此处的情景,意味淡然,现在感觉到峰回路转,出现另一番境界。“去年”,即小序中所说的甲寅岁。因九月二十一日到任,时值“秋抄”,故词人恨籋舟已晚,籋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因为秋末登舟,故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 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但达到了改变词的平铺的结果无起伏“今年”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情。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种种感情变化,矛盾心理便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沁人心脾。 “今年”一句与上阕“病夫”一句遥相呼应。意义有两点一是“感谢”皇帝准他病假,让他奉祠(领受祠禄)卜居青墩。二是反映了词人受到“一路繁花”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倾吐了对美好景色的一腔热爱。然而联系上阕“病夫”一句来看,其中应准有所寄托。 白敦仁《陈与义年谱》引此二句按曰:“盖有怨于赵鼎也。”怨赵鼎是一方面,而支持赵鼎的是高宗赵构,词人表面上是感恩,实质上不可能不怀有对高宗的不满。古诗常常讲究美刺,在词中虽然不常见,但结合词人当时遭遇来看,此词似乎含有一种讽喻,不过比诗更为委婉罢了。 昔人评陈与义诗,常常是“两句景即两句情,两句丽即两句淡”,“又有一句景对一句情者,妙不可言”(见方回《桐江集》卷五)。说明他在艺术结构上很讲究匀整、对称,讲究情景搭配,浓淡相宜。细审此词,也很富有这种特色。它的上阕,前两句着重写景(或事),后两句着重抒情。即以后两句而言,前一句是着重抒情,后一句着重写景。当然,“一切景悟,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似乎难以截然分开,但大体上也应有所区别。例如“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这句主要是写濛濛细雨洒向大河的水面情况,当然也应该洒向秋塘上的荷花,洒向词人的船篷。这景色给人以朦胧之感。句前加上“更值”二字,就把词人的感情贯注进去,仿佛这细雨也洒向词人的心田,带来阵阵清凉。词的下阕,也是一句情,一句景,而结尾“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一句,也是把情人与景溶合到一起,表现了舟行时词人的欢快之情。盛开的荷花,本为无情之物,此刻却把词人一直送到青墩,这是用拟人化的方法形容荷花的连绵不绝。它给读者的感觉,宛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所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不同的是一个写“一路繁花”,一个写“两岸猿声”而已。 此词节奏明快,格调轻松,并在豪放中透露出微蕴沉郁之感。黄升《花庵词选》评陈与义词时说:“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也就说他的词风非常象苏轼,如果以此词和东坡的词(波声拍枕长淮晓)相比,我们就更加深信不疑了。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词作鉴赏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宣和四年(1122),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今年之酒与去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我们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襄邑道中陈与义的翻译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襄邑道中》;
【作者】南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做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前进;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首句,【飞花两岸照船红】,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
接下来第二句也写了颜色,【百里榆堤半日风】,【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
再往后看三四两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襄邑道中》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襄邑道中·陈与义》原文与赏析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是一首纪行诗。襄邑,县名,故城在河南雎县西,宋为拱州治。此诗《年谱》系于政和七年(1117)。是年,作者年二十八。春晚,入京(开封)。 诗一起,便写一片暮春景象: “飞花两岸照船红”,由此逗出“百里榆堤”。“榆”,落叶乔木,其花即榆英,形如钱,暮春飘落。当然,堤上的树,不只是榆树一种,红的花,绿的树,在日光下,交相辉映。更有东风,半日吹拂,船行河上,百里亦不觉长。如此行舟,心情似乎是相当愉快的。然而,杜甫《曲江》句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如果联想及此,我们就会感觉到:在这绚丽的景象里,又正隐含着作者一片“伤春”之意。 三、四两句,把笔墨宕开,由景及人,由地上写到天上;再由天上回到地上。人仰卧舟中,除看百里榆堤和两岸飞花之外,还在看天上的云,可是天上的云怎么不飘动呢? 作者故来一个顿挫,然后予以点破:这乃是卧看时的主观感觉,而实际上这云正与“我”乘的船“俱东”咧! “东”,以方位词作动词用。云的特点是飘忽不定,自由自在。故苏轼有“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之语。读“云与我俱东”之语,我们会感觉到: “我”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超旷的感情,而乃以顿挫之笔出之,故仍不失沉郁的特色。而全诗则把惜春与旷达结合起来,前者晦,后者显;晦者正藏于显者之中。而这正是作者超越同时许多诗人的地方。